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卞祖善:以本土地域文化为依托创作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歌曲

更新时间:2024-09-13 20:31  浏览量:56

多彩贵州网讯“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9月11日,《华韵撷英——中国交响乐创作百年回望》学术讲座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本次讲座是第六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名家讲座的第三期活动。讲座特邀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国家一级指挥卞祖善主讲,详细介绍了我国交响乐创作发展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通过回顾中国交响乐百年的历史,以展望中国交响乐发展的未来。

卞祖善,一级指挥,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会第四、第五届理事,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中国交响乐团联盟首任主席。六十多年来,他指挥演出了《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红色娘子军》等中外芭蕾舞剧;先后在我国首演了米雅斯科夫斯基的《第二十七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

卞祖善以中国交响乐创作发展的四个时期——拓荒时期(1916-1949)、初创时期(1949-1966)、低谷时期(1966-1976)、新时期(1976-)为主线,通过管弦乐《春节序曲》(李焕之)、《黄鹤的故事》(施咏康)、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吴祖强等)、交响曲《地平线》(叶小纲)、交响诗《枫桥夜泊》(徐振民)、交响诗《江雪》(朱践耳)等35首代表性作曲家、作品及其音乐风格,详细讲述了中国百年交响乐创作的发展历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交响乐界见证了作曲家们如何将西方交响乐的创作手法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孕育出一系列中国特色的经典作品,也催生出一支庞大的作曲家队伍。”讲座中,卞祖善介绍道,新时期受世界音乐思潮变化的影响,也出现了大量的无调性音乐作品,部分作品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但仍然不乏经典作品出现,尤其是新生代的优秀作曲家的加入,使得中国交响乐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朱践耳先生就是优秀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不断探索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希望通过交响曲谱写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他的作品《江雪》是今天讲座中播放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在卞祖善看来,只有听到两段吟诵之间的差异,才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氛围,体会到中国作曲家的气质与风格。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先生在中国文明转型中的一种特别的论断,在接受采访时,卞祖善借用这句话来阐述此次讲座的意义。“交响乐虽然源自国外,但它在我国也已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希望能通过今天的讲座,使更多的同学能够了解交响乐及其创作过程,从而完成一次美的教育体验。看到台下的同学们都全神贯注地聆听,我感到非常高兴。”卞祖善说。

在卞祖善看来,贵州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优秀的音乐生态资源,这对作曲家而言是一个十分宝贵的财富。“北欧音乐家的作品特色鲜明,我们中国的作曲家更应该以本土地域文化为依托,创作出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歌曲。”

“卞教授将交响乐的历史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娓娓讲述。交响乐一路走来十分不易,作为新一代的学子,我们应该不断精进专业技能,力求在时代的洪流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尹盈是贵州民族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听完整场讲座后,感到无比振奋并充满了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