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第一中学”|高考临近,高三学生办起银杏林音乐会
更新时间:2025-03-26 18:16 浏览量:7
近年来,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高发态势,尤其在升学压力更为集中的省级示范性高中,“焦虑”“抑郁”等用语频繁叩击着教育者的神经。
然而,长沙市一中已成为一片“心理绿洲”,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异常率显著低于同类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数十年持续保持低位。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育人逻辑?
作为三湘基础教育的标杆,长沙市一中用长达数十年的坚守给出了答案——坚持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培养。而其育人成果,也充分揭示了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深层规律——当教育真正摆脱功利化桎梏,回归“立人”之本时,心理健康就不再是一个核心议题。
也就是说,建设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体系”,是深层的密钥。
发展观:“四看”引领,育人为本
2024年11月28日,距2025年高考还有191天。
“高考结束,意味着我们要离开这所陪伴我们成长3年的学校。当我们从一中离开,除了学习,还能留下一些什么美好回忆呢?”长沙市一中校学生会干部裴涵锐、欧阳傲晨在策划着。
在一中校园,有一处著名的景点——银杏林。南方的初冬,正是银杏泛黄落叶之时。看到此景,裴涵锐一下有了灵光,“不如就赶在银杏树落光叶子前,给同学们在银杏林里办一场音乐会,还要有三角钢琴的那种”。
这个充满诗意的想法,立刻获得了同学们的集体赞同。在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后,短短3天时间,策划团队就完成了场地布置、钢琴租赁、嘉宾邀请等筹备工作。
2024年12月1日,冬日暖阳下的银杏林里,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联合主办,校传媒社与2022级学生会协办的“秋的第112续曲——同银杏奏成一中的风铃”音乐会如期举行。参与演出的同学和到场的观众多为高三学生。
音乐会在一首由一中校友创作的《银杏树下》的合唱曲目中拉开帷幕,音乐教师负责伴奏并领唱:“天边的云朵开着白莲花,我们成长在银杏树下。你硕果累累,美丽挺拔,伴着我们快乐地长大……”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大家浑然忘记了高三的紧张,只剩下欢乐与感动。演出结束后,这架三角钢琴还在银杏林中“停留”了一整天,以供师生自由弹奏。当这场音乐会被录成视频传到网上,还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留言。
这样动人的场景,是长沙市一中百余年办学历史的一个缩影。为什么即使高考临近,也要给学生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难道不怕影响学生学习?
“家长、社会往往以高考升学率作为择校标准(虽然也不应该),但学校办学绝对不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指挥棒。”校长羿莎脱口而出,“作为专业的教育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定力,一定要看到以分数为唯一指挥棒,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终身幸福带来极坏影响。”
“在那么美好的季节举办一场音乐会,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忘的人生体验。”羿莎说,学校并非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关注学生学业的时候,更关注学生的健康、情感、精神,关注学生的幸福生活。长沙市一中决不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幸福为代价,换取好看的办学成绩。
“教育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羿莎进一步解释,对于一个完整的人而言,除了学习,音乐、体育、娱乐等等同样重要,不可或缺。“所以,学校应该做好平衡和取舍。社会越是焦虑,学校越应该保持办学定力,越应为学生保留成长的一片净土。”
正因如此,数十年来,长沙市一中在面对“拼升学率”“拼清华北大人数”等错误思想泛滥时,甚至在面对一些自媒体指责贬低时,并非一味地迎合社会情绪,而是始终坚持“四看”新型人才观,即看人才,要看基础、看素质、看后劲、看发展,真正关注每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教育人眼中可贵的“定力”。
为什么长沙市一中能有这样的办学定力?
“坚持按照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学,才是真正对家长和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党委书记宋健平表示,这源于长沙市一中百年来的办学传统。
1912年,长沙市一中创立,时名为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校址在紫东园,首任校长为符定一。当时,该校是湖南省唯一的省立中学,创办目标是“要在长沙办一个像样的中学,以做全省的示范”。
后来,虽然长沙市一中校址、校名多次变更,书记、校长也换了多任,但“做全省的示范”这一定位,一直没有变过。宋健平说,“做全省的示范,就意味着学校要始终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按科学的教育思想办学。”
在宋健平看来,传承百年的“公勇勤朴”四字校训,是学校一直以来办学理念的核心体现。
“公勇勤朴”校训最初见于1914年,并被学校一直沿用至今。1987年,时任校长马清泽对校训做了新义,为校训赋予了新的内涵:公——远大理想,勇——献身精神,勤——勤劳品质,朴——优良作风。
2025年1月15日,记者在长沙市一中办公楼409室见到了老校长马清泽。马清泽虽然已年近九旬,但依旧思维敏捷。
对于校训,马清泽十分感慨:“可以说,一中的一切教育教学,都是围绕‘公勇勤朴’这四字展开的。看似简单的四个字所释放出的璀璨精神光芒,激励了一代代一中师生不懈奋斗,是一中文化的根与魂。”
而对于给校训作新义,马清泽解释说,这既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也是对长沙市一中多年来办学经验的总结。在马清泽看来,要培养具备优秀品质的学生,“首先学校就应该具备优秀品质”。因此,马清泽多次强调说,“公勇勤朴”不仅仅是长沙市一中的育人目标,更是长沙市一中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
“就比如‘公’,要培养有‘天下有大事,必有一中人’这样情怀的学生,学校就要公正、公平,教师就要大公无私,要带着一片公心办教育,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再比如‘朴’,即朴实,要培养说真话、干真事的学生,办学就要返璞归真,就要真诚地对待每个孩子。”马清泽说。
“你看,‘公、勇、勤、朴’这四个字没有哪一个提到了学生的成绩,但没有人能说具有公勇勤朴品质的人不是优秀的人。一中对优秀的理解,建立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评价上,绝非能简单地用考分高低来概括。”马清泽一脸严肃地说。
基于此,也是基于对当下教育的思考与担忧,马清泽说,现在很多人却按办工厂甚至办监狱的方式办学校,讲求立竿见影,讲求用更严格、更高强度的学习来换取高分数,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打压学生的兴趣爱好、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等现象并不少见。
“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他在1997年提出的“办教育要有长远的眼光”“看人才,要看基础、看素质、看后劲、看发展”等一些观点,在现在唯分数的教育大环境下,更显难得与珍贵。
问题是,长沙市一中做到了吗?
对此,宋健平坦言,长沙市一中办学至今已经110多年,“也走过一些弯路,受过一些教训”。这些教训让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将好的办学思想落实下去,就一定要将思想具体化、人格化,即“让优秀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的文化和制度,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学校的一草一木中”。在他看来,“办学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气、一种心态、一种品格”。
“现在的一中,不能说在方方面面都做好了,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下,尤其是看到一些学校由于办学思想不端正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后,学校更加坚定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导航’的理念。这也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一中能始终恪守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育人初心的关键所在。”宋健平说。
宋健平表示,“现在,长沙市一中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一班人手中,我们会坚持学校‘在守正中创新’的优良传统,尽力给学校带来更多的温柔和平视,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幸福,尽可能地让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加灵活、人性化,让学校充满爱。”这既是对一中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一中这一教育品牌的负责。
长沙市一中的办学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正”——踏踏实实办学,安安静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