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音乐人恢复歌谣相传的“六十四代家谱”,把民族音乐唱到国家大剧院
更新时间:2025-03-28 12:40 浏览量:3
3月一个恬静的春夜,老姆登村的怒族音乐人江晓春和傈僳族妻子张晓慧,在“江家小院音乐工坊”,围着火塘弹达比亚(一种乐器)、吹几味(竹口琴),唱着他们创作的民族歌曲《老姆登之夜》。
▲江晓春和妻子在表演
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召开前夕,红星新闻记者跟随媒体报道团,深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地了解怒江大峡谷深处文旅业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老姆登村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山间缓坡地,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白族等多民族杂居,背靠碧罗雪山,俯瞰怒江大峡谷,既有高山乡村美景,又有怒族文化底蕴。
▲表演现场
这两年,老姆登村的旅游业红火了起来。与一般的经营民宿、餐饮的村民不同,江晓春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在自己家里经营了一个演艺空间,票价一人38元,包场定制表演则是1500元一小时。“我们的学员会有收入,我们家里面也有收入。”
在这个空间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歌舞,也可以听江晓春娓娓道来各种琴的故事、民族的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都要有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江晓春不仅是传承,更有创新和发展,对传统歌舞进行规范、拓展、提升,用他的话说是“重新定义”。
在江晓春的努力下,还恢复了“怒族六十四代家谱”。怒族仅有语言而无文字,但通过歌谣口口相传流传了“六十四代家谱”,以一代30年,记载了约2000年的历史。怒族是“父子联名制”,上一辈的名是下一辈的姓,如接龙一般,名字中蕴含了很多古老的传说。
江晓春介绍,这个家谱传到上个世纪50年代已有六十四代,但慢慢散佚,村里老人都不会了,于是他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把这个散落在民间的家谱复原,把老祖先的名字一个一个地重新拾了回来。
▲家谱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复原家谱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江晓春说,他跟张晓慧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挨家挨户拜访老艺人,并核对文献资料。好在曾有一个老者在自己的书上用国际音标记了家谱,他去昆明找到会国际音标的老师,跟自己的母语对上。
完成后,江晓春又把歌谣教给了自己的学员,还带到了学校里去,“我们要让民族文化的根代代相传。”
2021年,“晓慧传习馆”成立,夫妻二人免费教授村民音乐、舞蹈和乐器演奏,参加演出的学员都能得到一笔收入。
江晓春夫妻还与另外两名青年组成了“木火乐队”,将怒族、傈僳族的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他们在2023年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江晓春的儿子也加入到演出中。回到世代居住的村庄,江晓春继续着自己的音乐事业,继续把民族文化传承、发扬、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