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苏为家乡成都献唱:这里有创作音乐最好的土壤
更新时间:2025-03-29 21:46 浏览量:5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夏婉琳 摄影报道
3月28日下午,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2025成都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话”现场,成都籍说唱歌手杨和苏的出现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他为家乡成都献上了一首《玛丽亚》。表演过后,他接受了四川新闻网记者的采访。
杨和苏从小在成都长大,深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在不同的音乐风格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今回到家乡,他选择这首《玛丽亚》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因为成都就像母亲。”他认为在家乡的成长经历已经深深烙印在作品中,“我和这里的人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经历的每件事,我的作品都带着家乡的影子。”
“成都是全中国最适合做说唱音乐的城市,这里有最好的土壤。”对比北漂经历,他直言回归成都后创作更高效,“以前总觉得做说唱必须去北上广,但在这个圈子待久了就会发现,成都的新鲜血液、制作人资源、文化氛围都难以替代。”他最喜欢的是成都的音乐人氛围,“凌晨的录音室总有人在创作,年轻音乐人的自发活动场场爆满,这些在其他城市很难同时具备。”
在他看来,这种特质滋养着音乐创作,“丰富的夜生活与悠闲的茶馆文化并存,让不同状态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在当天的活动中,成都金芙蓉演艺经纪联盟与2025年落地演艺项目的企业代表,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众多项目涵盖产业园区建设、沉浸式街区开发、国际资源引进等多个领域,成都将构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音乐产业集群。
对于杨和苏来说,这是音乐走向国际化传播的重要一步,“把《三字经》译成英文推广效果有限,但用国际化的音乐形式包裹中国故事就不同了。”作为音乐人,他认为只有先用国际通行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才能让他们通过歌词了解中国年轻人的奋斗与快乐。
在网络视听领域,AI已广泛应用融入到节目策划、内容制作、个性推荐、运营推广等各种业务场景,但如何确保AI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
对此,杨和苏有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技术的发展和音乐是高度绑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创作者不能完全依赖技术。“我最近在和制作人尝试用AI丰富音乐,它能发现人耳忽略的细节。但真正的创作内核永远来自生活,创作者的灵感,AI永远无法替代。”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市开展各类演出超2万场,同比增长67.1%,观众达1000万,同比增长52.53%,票房收入25.88亿元,同比增长39.48%。其中,音乐演出5810余场,音乐演出票房收入约16.93亿元,同比增长27.71%,带动消费约63.5亿元。在活动现场,2025年成都计划引进的重点演艺项目也一一公布,包括韩红、谢霆锋、林忆莲、易烊千玺、华晨宇等多个热门IP。
这让杨和苏也备感兴奋,“现在越来越多的演唱会落地,说唱节目在这里诞生。我和成都音乐人的共同目标,就是让全世界提起说唱时,不仅想到纽约、洛杉矶,还会想到中国成都。”
编辑:曾璐
报料渠道:私信“四川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或拨打互动热线“028-85153399”报料。
本文来自【四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