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音乐和声音来调教上班族与消费者
更新时间:2025-03-30 22:33 浏览量:6
音乐,商业,心情,街景,文化,节日,如此巧妙地契合在一起。
对于许多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北京、香港、上海、深圳等国际性都市的人来说,很可能无法清晰地描述自己为什么离不开,或者无法长久地离开自己所待的城市。包括那些原本并不是这些城市的原住民,通过商务、求学、务工等方式陆续来到北上深和香港以后,对于所居地如此依恋,并不会轻易放弃。
北上深港等城市的声环境可能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理论上讲,其实不惟上海、香港这样具有国际化色彩的超大、特大城市,普通城市甚至小县城、乡镇也有各自的声环境存在,但是也带来相差较大的实际体验。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传媒研究与人类学副教授洛兰·普卢德所著的《东京聆听:当代城市中的声音与感官》一书。书作者开篇就谈到,东京提供给当地市民和游客以特殊的聆听环境。“在东京聆听的过程,是特定心绪与情感的调谐,全球其他城市也与此相似。这种聆听是城市独有的模式:实验音乐、音乐咖啡馆以及米尤扎克,都是都市空间中才有的声音形式”。
米尤扎克指的是在酒店、商店等公共场所播放的背景音乐,一些时候可以替换为BGM。按照书作者的观察,在东京等全球性城市,米尤扎克被广泛用于购物场所,渲染一种柔和平静的氛围,还被引入办公场所,当成一种管理手段,让劳动力得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放松。在地铁站,“鸟儿啁啾的音频为盲人行走于站内提供了帮助”。在各类公共场所的洗手间,氛围音乐可以让人放松。
书中谈到,在东京等国际性都市的咖啡馆,则成为了实验音乐的中心。咖啡馆一定会有音乐陪伴,让光顾者感到放松和放空。
《东京聆听:当代城市中的声音与感官》这本书通过对东京的酒店、百货商场、白领办公室、购物中心、咖啡馆等听觉实践的发生地进行观察,指出倾听行为和声音参与不断受到城市感官体验的影响、筛选和打磨,在不同环境中管理听众、消费者和劳动者的情绪。
首先就是都市的音乐“现场生产”。现场演出当然是音乐工业而今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空间闭塞、气氛限制,音乐以各种方式尤其是新奇的实验形式展现给听众,很多音乐作品最终将转化进入都市声环境,成为商业力量的助手。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认为,音乐的“现场生产”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训练听众听觉的作用。事实上,都市中的声环境通过高频、广泛的影响,一直在训练听众的听觉习惯和意识,从而让人们能够做到在音乐等多种杂音的情况下,安然履行劳动、进行消费、放空自我、进行会谈。
正如书作者所说,“现代性的体验,一直以来被表述为分心、碎片和惊颤的几何体”。
咖啡馆尤其是明确以音乐为主旨的咖啡馆,而今在各类城市甚至小城市都逐渐流行开来。咖啡馆在近代以来,一直就是欧美城市资产阶级的重要休闲场所,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场所被更多地注入了文化含义,比如就通过优柔舒缓的音乐勾勒出一种截然与人们身处的都市忙碌生活截然相反的、怀旧的、缓慢的氛围——如果老板、经营者更具远见卓识,则可以在店内摆放老旧的杂志、书籍,在不失都市先锋文化意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光临咖啡馆期间的怀旧体验。这就是所谓的独立咖啡馆、音乐咖啡馆可以以很高价格售出咖啡的关键。当然,连锁咖啡馆,诸如星巴克,有时则会采用完全不同的声音策略,会穿插激昂的电子夤夜,其目的显然在于增加翻台率,增强顾客的流转。
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的音乐,包括大堂、走廊,与洗手间的音乐当然是不一样。宏大的室内购物场所,或者以小镇形式出现的购物中心,播放友善、轻快的流行音乐,一些时段穿插爵士音乐,甚至会主动塑造自然环境声音构成的全新声环境,从而与顾客行进的声音、交谈声、销售人员招徕顾客的声音等混杂在一起,构成一种让人放松的购物状态。
《东京聆听:当代城市中的声音与感官》书中谈到,办公室所能听到的米尤扎克,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你可以听到声音,却不知道来源,对于其影响更是一无所知。通过声音来调动效率和情绪,从而提高劳动力,这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经被意识到,并纳入相关法规。
当然,米尤扎克的积极作用也被专家所肯定,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安情绪无限蔓延,2011年福岛地震和核泄漏发生后,这种情绪更加明显。通过音乐来安抚人心,调适人们因为过劳等因素诱发的心理问题,被认为是有益的科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