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汪明荃上海演唱会被批没自知之明,广东网友:这就是迷一样的自信

更新时间:2025-03-30 22:20  浏览量:3

当78岁的汪明荃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唱起《万水千山总是情》时,台下稀稀落落的荧光棒与空旷的座位形成刺眼对比。

这场最低票价680元、最高1580元的演唱会,在预售阶段就因售票平台显示灰色"售罄"标志引发群嘲——有业内人士透露实际出票率不足三成,场馆被迫临时关闭二楼看台。

这位TVB"永远一姐"的遭遇颇具黑色幽默。

在广东地区,她的《京华春梦》至今仍是KTV必点金曲;在上海街头随机采访的00后中,却有人误以为她是"TVB退休主持人"。

这种认知断层直接反映在票房上:佛山场次靠着粤语区观众撑起八成上座率,上海场却让主办方深刻体会什么叫"水土不服"。

网友的毒舌评论更显残酷现实。

有广东歌迷算过笔账:两张1580元的内场票相当于老家县城公务员半月工资,而上海退休教师王阿姨直言:"年轻时省吃俭用买她十块钱的磁带,现在反倒看不起演唱会了。

"这种集体记忆与当下消费能力的错位,恰似当年追捧她的观众逐渐老去的缩影。

市场数据揭开更冰冷的真相。

同期上海演出市场中,陈小春演唱会380元起步价的门票秒罄,新生代偶像米卡80元档位创造三分钟售罄纪录。

相比之下,汪明荃团队坚持的"情怀溢价"策略,在年轻群体中遭遇"认知断层",在老年群体里碰壁"消费理性",最终陷入两头不讨好的窘境。

业内操盘手透露的细节更显荒诞。

原本计划的二十首经典曲目,因考虑到老人体力调整为十五首;舞台设计特意减少升降装置,这些"适老化改造"反而成为网友调侃的槽点。

有票务黄牛在开场前两小时开始"买一送二",依旧无人问津,最终将整沓门票扔进垃圾桶的视频在抖音获得百万播放。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场风波未尝不是面照妖镜。

当68岁的张学友还在体育场连唱三十场,73岁的罗大佑户外音乐节照样引发万人大合唱,汪明荃的遇冷或许更多暴露团队对市场的误判。

有演出商建议:"完全可以把场地换成五百人的Livehouse,票价定在288元,既维持体面又能保证满座。

"

这场闹剧最吊诡之处在于,汪明荃本人从未公开回应争议。

知情人士透露她坚持完成全部演出流程,甚至在冷清的庆功宴上安慰工作人员:"至少我们没假唱。

"这种老一辈艺人的职业操守,与当下流量明星频繁划水的行业乱象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批评声里多了几分不忍。

值得玩味的是事件引发的代际对话。

在知乎"如何看待汪明荃演唱会遇冷"的提问下,70后用户集体缅怀"攒半年钱买演唱会票"的青春,95后则犀利指出"怀旧不该成为割韭菜的借口"。

B站上有人将演唱会空座画面与三十年前红磡沸腾场面混剪,配上《铁血丹心》伴奏,这条被称为"时光暴击"的视频三天突破500万点击。

这场票价争议本质上触碰了文娱消费的敏感神经。

当80后开始计算房贷车贷,90后挣扎于职场内卷,00后沉迷虚拟偶像,愿意为情怀买单的人群正在急速萎缩。

有经济学家指出:"文化消费的断层比想象中更严重,老牌艺人若不能找到新的情感连接点,注定被市场淘汰。

"

互动话题:

你会花半个月工资看偶像演唱会吗?

如果汪明荃演唱会改成免费公益演出,你愿意带父母去听吗?

散场时有个细节令人唏嘘:保洁阿姨在VIP席捡到张泛黄的歌迷信,上面写着"1985年我在虹口体育馆外站了六小时没买到票"。

三十年前的炽热与当下的冷清,恰似那个热血追星时代的余温。

当一盏舞台灯熄灭,照亮的不仅是空荡的观众席,更是整个华语娱乐圈亟待解决的命题:如何让经典重生,而不只是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