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丨 青年作曲家刘佳骐 —— 用经历与思考探索情感的音乐共鸣
更新时间:2025-04-01 14:09 浏览量:3
笔者曾多次在作曲比赛获奖名单上看到“刘佳骐”、“Jacky Jiaqi Liu”的名字,在2024 Music ON音乐节上,才有了与佳骐的第一次见面。谦逊、随和是我对他的初印象。音乐节上演出的作品是《Heart! We Will Forget Him!》,这部弦乐四重奏曾在2023年赢得茱莉亚学院室内乐作曲比赛第一名。我在现场聆听这部作品之后的感受,就如今天的文章标题一样——用经历与思考探索情感的音乐共鸣,我觉得佳骐做到了!
青年作曲家刘佳骐近年来在美国各大顶尖青年作曲比赛中屡屡获奖,包括美国奖(The American Prize)声乐室内乐高校组第一名;美国作曲家作词家出版商协会ASCAP Morton Gould莫顿·古尔德青年作曲家大奖;茱莉亚学院交响乐作曲比赛第一名,亚瑟·弗里德曼大奖(Arthur Friedman Prize)等。现就读于美国茱莉亚学院作曲专业本科,师从普利策奖获奖者、作曲系主任Melinda Wagner博士。刘佳骐曾先后师从吴元教授,刘长远教授,和王天阳副教授,以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刘佳骐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史上第一位考入美国茱莉亚学院作曲系本科的作曲学生。
此外,刘佳骐获得的重要奖项还包括:茱莉亚学院Gena Raps室内乐作曲比赛弦乐四重奏首奖;SOLI Chamber Ensemble乐团三十周年庆典全美巡演入选作品奖;茱莉亚学院AXIOM当代乐团作曲比赛并列第二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艺术之星”奖等。刘佳骐的个人事迹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网,美国ASCAP协会,“美国奖”协会,新音乐美国(New Music USA),美国交响乐团联盟Symphony出版社,纽约茱莉亚学院,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等音乐媒体进行独家报道。其作品在T.U.X People’s Music,Sheetmusicplus,J.W.Pepper和Midwest Sheet Music出版发行。刘佳骐的作品在奥地利、塞尔维亚、韩国、美国和中国等地成功演出,其中包括维也纳 Ehrbar Hall音乐厅,贝尔格莱德和克拉古耶瓦茨文化中心,美国林肯中心,美国国家歌剧院,茱莉亚学院,天津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剧院等。刘佳骐曾与美国格莱美奖著名指挥家Lucas Richman携班戈(Bangor)交响乐团成员合作,录制弦乐四重奏作品《春望》(View in Spring);与著名指挥家Jeffrey Milarsky携茱莉亚交响乐团合作,在纽约林肯中心首演个人交响乐《穿越》(Crossing)。
刘佳骐曾兼任纽约长岛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美国第十一届青年音乐作曲比赛(11th Annual Youth Composition Competition)特邀评委。
Q1.首先祝贺你在2024年的musicON音乐节上成功演出。我们得知这部弦乐四重奏在2023年赢得了茱莉亚学院室内乐作曲比赛第一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的构思和创作灵感?首先,非常感谢musicON音乐节为我提供这个宝贵的演出机会和此次专访的机会,感谢艺术总监吴羿明老师和音乐总监育婷!能够与纽约这样一群优秀的演奏家们共同合作,我感到非常荣幸!
弦乐四重奏作品“Heart! We Will Forget Him!”于2024.10.27在美国国家歌剧院演出现场
这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著名诗人Emily Dickinson(迪金森)的同名诗“Heart! We Will Forget Him!”。迪金森是我特别喜欢的诗人,她的诗既抒情又深刻,常常探讨孤独、死亡、永生等人生课题。这首诗以非常简练的语言呈现了爱情中那种既深刻又充满矛盾的情感,它讲述了一种情感的挣扎和内心的挣脱。当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发现弦乐的特性恰好可以呈现出非常微妙、细腻、诗意,同时具有戏剧性的音响效果;与此同时,我试图将诗中的情感元素提炼出来——从由深刻的情感冲突引发的“持续的张力感”与“环绕的忧郁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最终的释怀”——这是构成这首作品重要的三个元素。我认为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本身,而是人们在面对内心矛盾和生活挑战时所可能经历的情感波动。我希望通过展现情感的普遍性,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够在其中找到与自身情感的共鸣。
Q2. 我们关注到你的交响乐作品获得了2024年茱莉亚学院交响乐作曲比赛大奖,并且是最优秀作品奖Arthur Friedman Prize,并在2024年2月26日在纽约林肯中心首演。这首交响乐此前还获得了美国ASCAP协会青年作曲家大奖。能否谈谈这部获奖作品以及首演的经历吗?
2024.2.26交响乐《穿越》(Crossing) 在纽约林肯中心成功首演
这部交响乐(《穿越》(Crossing))完成于我18岁那年,也就是2021年,是我人生中第一部交响乐。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感到很幸运,同时为我之后在茱莉亚的作曲学习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首作品主要探讨的是三维时空与我们生活中线性的经历与情境之间的关系。作品中不同音乐元素的出现象征着我们生命中经历的种种情景,每一个场景在我脑海中都是独立而独特的,它们带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色彩,在一个三维时空中相遇、碰撞、融合,形成一个多维的声音空间。我希望这首作品能够探索未来、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
演出结束后与其他三位作曲家和著名指挥家Jeffrey Milarsky(左二)合影
能与茱莉亚交响乐团以及著名指挥家Jeffrey Milarsky合作是我莫大的荣幸。在四次排练中,我积累了大量的乐团实践经验,特别是在音响平衡、指挥与各组乐器的协调配合等方面,让我对实际乐团的演奏效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音乐会作曲家,我意识到音乐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谱面上,更体现在实际演奏的可行性。通过与指挥家Milarsky的多次交流和与演奏者们的互动,我学到了如何更有效的、简明地将我想要的声音表达在谱面上,而不是仅仅追求谱子的复杂性与“美观”。对于现在许多学院派作曲学生来讲,我想这点非常重要。
Jacky要作曲
Q3. 能考上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系,并获得高额奖学金无疑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能否谈谈你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在纽约有何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我想从茱莉亚的专业资源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与其他音乐学院相比,我认为茱莉亚作曲系的资源无疑是最丰富的。在作曲系,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年度交响乐作曲比赛,年度室内乐作曲比赛,年度新音乐室内乐比赛,和年度最佳优秀作品奖。前三个比赛都是学校外聘美国当代的知名作曲家作为评委,最后一个比赛由学校作曲系教授共同评出。此外,学校每年还会提供四次交响乐reading的机会,以及与其他学科部门合作的多个项目。比如我在2023年参加了由声乐系、协作钢琴系、与作曲系联合创办的一个新作品演出项目Liederabend(艺术歌曲晚会),由协作钢琴系主任Dr. Lydia Brown亲自排练了我写的艺术歌曲。
声乐作品2023.11.29在茱莉亚Paul音乐厅的Liederabend上演出
演出结束后与演奏家们和协作钢琴系主任Dr. Lydia Brown(左二)合影
其次,茱莉亚的课程设置相对于其他音乐学院更加综合。茱莉亚的一个特色是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修一门liberal arts(文史)课程。例如,我这学期修的课程叫做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社会,政治和文化),它讲述的是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性知识。学校希望培养学生们在文史领域的知识储备,让我们成为“国际公民”。我想这一点对于作曲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作曲家就像作家要有全面的知识积累,仅仅掌握音乐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了解世界如何运作,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深厚的支持。所以,我认为茱莉亚的课程设置为我们成长为一名“国际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最后,我想谈谈在纽约的生活。纽约是一个非常繁华、精彩的城市,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像纽约这样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地方。学校恰好位于曼哈顿的市中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能力,也提升了我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与此同时,我的社交能力和对社会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艺术家很大程度是要面对社会的。在过去三年,我结交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以及行业顶尖人士,能与他们一起共事,我感到很荣幸!
与美国小提琴家Oliver Neubauer(左一),与韩国青年大提琴新星Gaeun Kim(右二)在林肯中心Alice Tully音乐厅
与美国作曲家作词家出版商(ASCAP)协会副主席Cia Toscanini
与格莱美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获得者美国作曲大师John Corigliano(约翰·科里利亚诺)
Q4. 我们关注到在你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时期,作品就已经获得了很多奖项和成就。能否聊聊那段时期的学习经历?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那三年现在来看是我人生中很“苦”的日子。我每天早上都要6点钟起床去上学校的文化课,下午是上所有专业课的时间。通常我会把晚上的时间完全交给作曲和钢琴练习,每晚都要11-12点才能回家。周中很少能有和同学们社交的时间,就连每顿午饭我都会赶着吃,就为了有多一点时间留给练琴和作曲。那段时间我真的非常努力,无论是每一次作业、每一科考试(作曲、钢琴、视唱练耳、和声等)、还有学期总评定,我都会要求自己全力以赴,拿到年级的第一名。与此同时,我很幸运地遇到了非常敬业的老师们,在作曲系刘长远教授、钢琴系吴元教授和王天阳副教授、以及视唱练耳系张涓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附中的钢琴、作曲、和音乐理论学习都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以至于我现在在茱莉亚学院学习音乐理论课的时候都感到比较轻松。随着我不断磨练自己的创作技巧,我对于音乐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与此同时,我有幸认识了美籍华裔作曲家陈逸涵博士。陈老师学识渊博,常常在课上带领我思考有关历史、人文、以及哲学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音乐之外的视角启发我思考从未涉足的课题。这些跨越音乐领域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在创作上的灵感。因此,我认为能成功考入茱莉亚学院作曲本科,离不开这些兢兢业业的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以及我自己的努力。
2018.12在天津大剧院首演自己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
2019.7作为美国金钥匙作曲比赛获奖者受邀前往维也纳Ehrbar Hall音乐厅首演获奖作品
2020年与作曲导师、著名作曲家刘长远教授在附中上课
Q5. 你的作品常常展现出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非常具有抒情和戏剧性。可否聊聊你的创作理念,以及你受哪些作曲家的影响比较多?
我希望我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无论写平静的、嘈杂的、变化的、重复的音乐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音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到极致。如果创作想探索音响上的效果,那就要让听众感到目眩神驰,灵魂共振;如果想表达一种情绪,那就一定要触碰到听众的内心。在我看来,不论创作什么风格的音乐,在当今这个时代,作品需要展现出独特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
我的创作理念是,音乐能够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传递共同价值。在我的创作中,我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现代音乐的双重影响。中国作曲家里,我很喜欢我的老师刘长远,和陈其纲的音乐。西方音乐方面主要受印象派和简约派的影响,像德彪西、John Adams、Philip Glass等作曲家。此外,我也很欣赏一些当代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例如纽约大学作曲系教授Julia Wolfe和近年来很火的Caroline Shaw的音乐。
在茱莉亚学习期间,我的作曲教授Melinda Wagner对我的创作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告诉我,在当代音乐中,评判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并不是风格,而是音乐如何有效地与听众沟通。无论是无调性音乐,还是非常有调性的音乐,在美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能够通过什么方式与听众建立联系。此外,我的另一位作曲老师Lucas Richman先生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告诉我: “Music tell stories”(音乐讲述故事)。他认为,当代音乐里一切天马行空的sound effects如果仅仅只是想表达一种声音,而并非和你有着什么personal connection(个人联系),那么这个音乐就失去了意义。我希望我的音乐既能tells my own story(讲述我个人的故事)又能被听众所感受到,否则它就不算成功。
与作曲教授、美国格莱美奖著名指挥家及作曲家Lucas Richman先生(右一),和茱莉亚作曲教授、美国普利策奖著名作曲家兼作曲系主任Melinda Wagner博士(左一)
Q6. 目前正在进行什么创作呢?
我刚刚完成我人生的第二部交响乐,叫《无常的回响》(Echoes of Impermanence)。这首作品的灵感主要来于我对于当今世界的反思。当我们在物质世界所拥有的一切都终将消失时,究竟有什么是值得我们珍惜并牢牢把握的?带着这样的思考,这首作品探索了生命的无常以及我们精神世界的归属。作品还试图捕捉这种二元性——即混乱与和谐的交织,以及在温暖片刻中蕴含的音乐上的无情推动力。在这个转瞬即逝的世界里,我希望这首交响乐能提醒我们铭记那些真正重要、值得珍惜的温暖与情感。
交响乐新作《无常的回响》(Echoes of Impermanence) 乐谱
Q7. 除了在创作领域崭露头角,我们注意到你此前还担任了美国11th Youth Music
作曲比赛的评委,并在纽约长岛音乐学院担任青年教师。能否聊一下这段经历对于你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我对于成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认为,一位成功的作曲家不仅仅要在个人作品上展示出精湛的技巧,也应该具备很好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是的,美国青年音乐作曲比赛是一项传统年度赛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Laura Schwendinger,美国国家作曲家协会主席、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教授的Andrew Sigler,以及沿海卡罗莱纳大学音乐系教授Donald Sloan都曾担任该项赛事的评委。参赛者的水平不错,其中第9届和10届赛事第一名获得者均被茱莉亚学院作曲系录取。我非常荣幸2024年受邀进入第11届赛事的少年组评委会。评委工作让我看到了不同年龄段作曲者对于创作的不同看法,从而让我思考如何在鼓励他们找到自己创作的声音的同时去帮助他们掌握更好的作曲技术。而在长岛音乐学院教学的经历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我都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下一步需要什么,要往哪走。我觉得教学还是很需要体力和耐心的。但是我认为我正在干我喜欢的事情,也是必要的事情,因为这些经历也让我在教学、创作、和上学之前找到了平衡,它是对于我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实践。
Q8. 除了作曲,平时还有哪些其他兴趣爱好?所谓功夫在诗外,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作品的作曲家一定有很丰富的阅历和生活。我们很想知道这些经历、爱好是如何启发你创作的。
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去多看看这个世界,在社会中学习。社会上的知识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也是课本里教不了的。我觉得对于现在很多学音乐的学生来讲,我们被保护得太好了,很多方面的经历不如那些很早进入社会、投身创业的人。经历多了,你会发现你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都会发生改变。当书本知识和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时,自然就能写出更深刻的音乐。经历即一切吧。
Q9. 我们很多学生对你在作曲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惊讶,也都以你为榜样,他们很想听听你对年轻的作曲学生有什么样的建议。
谢谢!我有几个问题希望年轻的作曲学生可以去思考。当然,没有正确答案哈,只有适合你的答案。
“你希望你的音乐为谁而写?”
“你认为你的音乐意义的体现在哪?”
“人们为什么要选择来听你的音乐?”
感谢佳骐与我们分享这期精彩的内容,期待他在未来创作出更多触动心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