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他是吃喝嫖赌的草根音乐人,死后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师

更新时间:2025-04-01 21:28  浏览量:3

剧照

01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周星驰电影《功夫》中,有两个很厉害的瞎子杀手。

他们身穿长袍,头戴毡帽,用墨镜深藏眼睛,合背着一台古筝,浑身掩藏不住的冷峻与杀气,让人感觉高深莫测。

我严重怀疑,这两个瞎子杀手的造型,是在cosplay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民国草根音乐人阿炳,他的经典形象是长袍配毡帽,墨镜焊脸上,后背挂琵琶,双手持二胡,往无锡街头一站,气场直接拉满。

02

一个寡妇,与一个中年道士同居,生下一个男孩。

这种背德事,即使放在相对开放的今天,也是相当炸裂的伦理大戏。

然而,这事偏偏被阿炳遇上了。

1892年,江苏无锡,洞虚宫雷尊殿。

一个43岁的道士华清和,与一个做帮佣的吴姓寡妇同居了。

次年,一个男孩诞生,因五行缺火,起名阿炳。

按道规,出家道士不能娶妻;按礼法,寡妇再嫁不贞,更何况私通道士并产子。

在鲁迅笔下恐怖的吃人社会,作为男人的华清和能被原谅,但作为女人的吴氏注定要被吃掉。

阿炳一岁时,母亲吴氏郁郁而终——这个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可怜女人,终究被吃掉了。

华清和把阿炳送回无锡东亭老家,托付给弟媳妇家抚养。

1400年前,道教传入无锡,传统道教经典音乐,与无锡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极具无锡特色的道教音乐。

今天,无锡道教音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东亭老家,许多农民以道士为副业,他们承接法事时,往往要演奏道教音乐。

那些道士叔叔们做法事时敲的锣鼓、吹的笙箫,成了阿炳最早的DJ打碟启蒙,在他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03

我们无从得知幼年阿炳的情况,但总归是孤独的、缺爱的,不幸福的。

8岁时,阿炳被华清和接回雷尊殿,他对外说这是从老家领养的小道士。

父子二人以师徒关系相处——阿炳不知道眼前的师傅,其实是爸爸。

1902年,第六十三代龙虎山张天师巡游至无锡,他给阿炳起了道名:华彦钧。

不过,长大后阿炳并不喜欢这个大名,更喜欢别人叫他阿炳。

剧照

华清和是一个道士,一个富有艺术气质和音乐修养的道士。

他深耕道教音乐多年,精通各种传统乐器,吹拉弹拨样样在行。

在他的点化以及严格教学之下,阿炳心中的音乐种子爆发了。

天赋+名师+苦练,阿炳想不成材都难。

练习击鼓时,阿斌用铁筷子敲打方砖,掌握鼓点和板眼。

练习笛子时,阿斌在清晨迎风吹奏,在笛子末端挂铁秤砣,锻炼腕力。

练习二胡时,阿斌的琴弦因血痕浸渍而变了颜色。

寒暑不辍,神功乃成。

13岁时阿炳已能演奏多种乐器,跟着师傅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一次演奏会上,击鼓的老道士病倒,阿炳顶上,他用神乎奇技的鼓技征服众人,人送外号“小天师”。

18岁时,阿炳已成为无锡道教音乐界公认的最闪耀的新星。

如果有颁奖,阿炳能拿奖拿到手软。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此诗虽说的是琵琶女,放在阿炳身上不违和。

04

精通各种乐器,却奏不好自己的命运之曲。

21岁那年,华清和病逝,死前,他告知了阿炳身世。

阿炳继承父业,做了雷尊殿当家道士,平时做做法事,镇宅谢土、祭风降雨,吃喝不愁。

这种安逸且寡淡的生活,对一个20出头、容易躁动的年轻人而言,未免太无聊了。

为了寻乐子,阿炳吸起了鸦片,嫖起了娼,还染上梅毒。

为了筹集嫖资和毒资,他把道观能卖的法器都卖了。

1927年,阿炳因梅毒扩散,双眼先后失明,家底也败光了,他做不成道士了,只得沿街卖艺。

从此,无锡街头多了个流浪艺人“瞎子阿炳”。

阿炳照片

人常言:诗人之不幸 文学之大幸。音乐亦然。

往后余生,阿炳混迹于江湖街头,与三教九流为伍,创作和演奏音乐。

他常常在茶馆和烟馆,听别人谈论热点新闻和当地八卦,在心里默默编成顺口押韵的词。

眼睛虽已看不见,但他用更敏锐的心,感知社会与时代,并将其转化为音乐创作的营养。

人间悲欢,家国不幸,通过耳朵进入他的内心,与他独特的情感融合,产生奇妙的反应。

一曲曲以血泪淬炼的音乐,奔泄而出。

40岁时,阿炳在烟馆结识寡妇董催弟,两人很快同居,董催弟每天牵着阿炳并协助他卖艺。

尽管生活困顿,阿炳却每天鸦片不断,与董催弟一起抽,两人相依为命。

1948年,这俩都被送到了戒毒所。释放后,阿炳结束了演艺生涯。

05

真正的大师,从来不会狭隘,固守门户之见。

阿炳师承道教音乐,他眼光开阔,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用他自己的话说:几十年来,我听见了什么使我喜爱的音乐,不问教的是谁,我都跟他学;教过我一曲两曲的人太多了,连我自己都无法记得······

正因如此,阿炳的音乐题材无所不包。

恶霸侮辱幼婢,他以此编词作曲,公开弹唱,让恶霸社死。

军阀混战,他创作小调小曲,笑骂军阀统治敲骨吸髓。

抗日烽火燃起,他弹唱《歌颂十九路军》《松花江上》。

摆摊时,他说唱最多的是八卦新闻,比如杀人,男女关系。

当然,他也在戏馆、饭店、米行、码头等地唱荤段子。

阿炳脾气暴躁,午觉被吵要骂人,去小店赊账被拒要骂人。

卖艺时,观众打赏的钱少了他也骂人,而且是用音乐变着花样骂人。

他常用二胡模仿唢呐的声音,演奏丧乐,diss观众不给钱就把你送走。

或者来一段咒人的rap,把人搞得灰头土脸——谁又敢和一个瞎子兼法师计较呢?

阿炳缺钱,但从不乞讨,他把自己定位为艺人,坚守着艺人的底线。

当地人称阿炳有“三不穷”:人穷嘴不穷,不白吃白食;人穷名不穷,为人正直;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

据说,抗战时在无锡最热闹的地方,阿炳敢当着几百观众的面,破口大骂“东洋赤佬”。

05

除了即兴说唱喊麦,阿炳还有几项不轻易示人的绝技。

他可以把琵琶横放头顶,高举双手,边弹边向观众解释琴声。

他可以用胡琴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如男女老少的说话声、叹息声和欢笑声,鸡鸣狗叫,马蹄鸟语等。

其中最有名的模仿节目是《狗抢肉骨头》——用琴声模仿黑、白、黄三只狗抢骨头时的声音,拉出立体环绕音效。

狗争抢得越来越激烈,阿炳的胡琴越拉越快,声音也越杂乱,但听众始终能分清三种狗叫声。

此等绝技,如果放在今天,绝对能制霸直播间,轻松圈粉百万。

但对阿炳而言,这些炫技都是雕虫小技,他不屑于搞这些哄小孩的把戏。

作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艺人,阿炳从没放弃过憋大招,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作曲上。

他一生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乐曲,由于流离失所,没有及时记录,绝大部分作品都失传了。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派人赶赴无锡,抢救阿炳的作品,用进口录音机,为他录制了6首作品。

即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雨》,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录完音,阿炳最后一次登台演奏《二泉映月》,面对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他泪如雨下。

当时,他已经病重,用尽全身力气,才拉完了这首曲子。

同年12月,阿炳带着他的绝大部分作品,离开了人间。

06

阿炳的作品,以《二泉映月》最为有名。

据阿炳所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曲子何尝不一样?

阿炳以盲眼之躯,洞见世间苍凉,他以滑音模仿哭泣,以颤弓表现寒风,将个体命运描摹升华为普世共鸣的哀歌。悲怆中藏着倔强,绝望里生出诗意,撼人心魄。

1978年,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访问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了17岁学生姜建华独奏《二泉映月》,当场掩面而泣,称其为“真正的天籁”和“世界级名曲”。

小泽征尔多次担任《二泉映月》演奏指挥,把这首曲子带向世界,成为世界级经典音乐。

再后来,这首曲子还被发射到了太空,成了宇宙级BGM。

说不完这人间沧桑,道不尽生死笑忘。

阿炳的音乐扎根市井,穿透了时空。

海报

1979年,有人拍了电影《二泉映月》,影片中,阿炳先是被恶霸李老虎逼走他乡,又被李老虎打瞎眼睛,沿街卖唱,创作出《二泉映月》。

解放后,阿炳受到党和人民的关心,成为了人民的音乐家。

不用怀疑,这是一部烂片。无关老艺术家们的演技,影片立意就不高。

天才不必完美,也不会完美,阿炳是瘾君子也是爱国者,是堕落的道士也是天才的音乐人。

真实一点,只会让人感受到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扁平化的木偶。

唯有真实,方显真诚,唯有真诚,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