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以音乐革命世界的那一刻
更新时间:2025-04-05 01:33 浏览量:2
1965年7月25日,美国新港民谣音乐节的舞台上,一声电吉他的轰鸣撕裂了民谣的纯净乌托邦。当鲍勃·迪伦放下木吉他,插上电声设备,以《像一块滚石》向台下观众咆哮时,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愤怒的嘘声与“叛徒”的骂声。这场被称为“迪伦通电”的事件,不仅是音乐史的转折点,更是一场关于艺术纯粹性、文化身份与时代精神的激烈交锋。
通电事件不仅仅对迪伦自己意义重大,也折射出了整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变迁。因为迪伦的个人行为,民谣与摇滚走向了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民谣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偶像,摇滚迎来了它自己的英雄。
当迪伦以摇滚乐挑衅传统,观众为何视其为对民谣精神的“背叛”?从格林威治村的吟游诗人到摇滚先驱,迪伦的转变究竟是商业妥协,还是对创作自由的终极追求?这场争议如何映射了1960年代美国社会的撕裂——从反战运动到青年反叛,从“老左”的理想主义到“新左”的激进变革?
《摇滚迷幻纪事》的第二期节目,我们将回顾60年前那场变革,看看鲍勃·迪伦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摇滚迷幻纪事》第一期:
科特·柯本:一颗子弹,一声枪响,一个摇滚巨星陨落
本期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鲍勃·迪伦在新港音乐节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1:27:08
00:04:41
1965年新港音乐节“迪伦插电”事件回顾。
00:13:23
《无名小辈》电影与现实的区别。
00:17:39
新港音乐节的历史。
00:20:32
新港音乐节与民谣复兴运动。
00:29:17
迪伦早期的民谣音乐生涯。
00:40:40
迪伦与当时民谣歌手的不同之处。
00:45:35
1960年代的民谣主要的内容表达。
00:55:52
观众不接受迪伦插电演奏摇滚的原因。
00:59:02
二战之后美国民众对于艺术的态度。
01:07:32
迪伦的音乐形象的变迁。
01:17:05
迪伦转变的内在心理动机表达政治诉求。
01:22:31
迪伦转变的内在心理动机。
01:27:37
美国的“新左”和“老左”对于民谣的不同态度。
01:38:03
迪伦通电事件对摇滚乐发展的影响。
鲍勃·迪伦前四张专辑封面形象对比
《Bob Dylan》(1962)左上
《TheFreewheelin' Bob Dylan 》(1963)右上
《The TimesThey Are a-Changin' 》(1964)左下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1964)右下
播客文字稿(节选)
首先是盖斯里,他太正统了,写的歌都是政治性和底层人的声音,这给迪伦很大的启发,民谣是需要扎根在群众之间的,你总不能唱一些脱离群众,或者超出民众理解的内容,至少一开始迪伦还是扎根民间表达的。很多人也的确觉得他是模仿盖斯里模仿得最好的一个。但我个人觉得,就像我们现在的AI能模仿一个人的风格,但无法拥有自己受到这种风格后的影响,并催生一种全新的表达一样,迪伦的确是在延续盖斯里,他学习了盖斯里的所有传统,并且用盖斯里的方式在融合别人的歌。你很难想象,迪伦盖斯里还能去融合别的表达的可能。这就是迪伦,他太善于模仿过去,也天才般地懂得开拓,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决定了他在新港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其次,我重点说说琼·贝兹。这一对歌手是我心目中民谣界的金童玉女,那个时代如果只能出一对男女民谣歌手,那只能是这两人。两人之间也的确很快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我因为很喜欢这两人,因此作为纯脑残粉,会去看双方的记录。先说琼贝兹的演唱,她太有辨识度了,你只要听到高音女声,如此准,如此美,那就是琼·贝兹,她在民谣界被称为圣母,她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太适合广场、音乐节这样的大场合,人们很难不被这种灯塔照亮黑夜一样的声音吸引,并且受到她的影响。
鲍勃·迪伦和琼·贝兹
仅仅从声音上来说,她和迪伦是反差的兼容,一个粗糙,一个精细;一个低沉,一个高亢。所以他们俩的组合,在新港、巡演中,绝对是最亮丽的一种组合。也因为这种歌唱方式,琼贝兹特别能够表达一种号召性的内容,她会主动表达群体性的声音,琼贝兹的声音把所有人内心的黑暗、粗鄙全部过滤了一遍,并且用高亢的调子给予了所有人勇气。
说说琼贝兹的演唱风格,她喜欢赤脚演出,这一点独树一帜。赤脚是一种符号,标记着纯粹,标记着纯洁,更标记着没有矫饰,就在人们之间,脚踏实地地接触着人群。
无论是伍迪·盖斯里(Woody Guthrie)的扎根,还是琼贝茨式的脚踏实地,我概括为民谣的“在场”感,这是传统民谣在肩负各种使命时的底层逻辑。民谣歌手,无论是抗议性的歌手,还是民众声音的放大器,这些歌手都在那里。琼贝茨的自传《铁锈与灰烬》写的特别动人,也非常清醒,她说过,作为民谣歌手,她“在那儿!”我很喜欢这个表达,在那儿就是在场。但请注意,迪伦有另外一本电影,名字恰恰是《我不在那里》,很有意思,我觉得这就是这对金童玉女的差别,貌合神离。
伍迪·盖斯里
当时的民谣领袖,至少在新港1965年的时候,其实还不是迪伦,迪伦最多算一个比较受人欢迎的歌手,当时的领袖是一个叫皮特·西格 (Pete Seeger)的歌手。这哥们儿,根红苗正,他老爹是“他的父亲是受人尊敬的民谣学者查尔斯·西格,这老爷子是美国当时民谣的代言人。他们所演奏的民谣,基本就是大量介入时政,甚至传递出很强烈的抵抗声音的人。
迪伦的确也有很多歌写的是时代之声,但你说接触时政,还是介入时政呢?我觉得是接触,但没有介入。我们就拿那首《在空中飘》来说好了。这首歌的曲调非常简单,DGAC这几个和弦就搞定了,会一点吉他的都能弹,但歌词,写得就没有表面上那么明确了。你看啊,迪伦一直在重复,the answer,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这个表达其实是很暧昧的,虽然提到了答案,答案也在飘,但他没有明确告诉别人,这个答案是飘向我们呢?还是飘离我们呢?这大概就是迪伦评点时政的态度,他没有给出应该怎么办的方法。你去看列侬的歌词,尤其是列侬无限靠近左翼的那段时候,他写的歌词态度直接多了。
迪伦歌词的叙事性在接触政治的歌曲里,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偏描写的,比如那首《战争大师》,一直以来都是反战的金曲,但你仔细去听,你会发现,他其实只是用一种很白描的方法,把政客们操纵战争的事实给唱了出来,其中也没有包含宣言式的抗争。
皮特·西格
如果你在1965年刚好18岁,这个年龄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将接到征兵通知,你将被派往越南。仔细想想,你如果去的是越南,你还不知道这场战争意味着什么,但你知道你是不在美国的,你也可能变成不是你,也就是说,你可能死去。时代在以更不可控的局面推到你面前。那么,你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面对那场将耗尽你18岁开始的青春残余的战争,你准备好面对丛林里的血污,面对此生的虚无了吗?
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想要去民谣,去老左那里找答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在做一道和你没关的问题,你在被时代卷入旋涡,而他们在另一边逐渐老去,你需要找到新的力量,告诉你一切问题或许不会马上又答案,但有人会帮你一直在国内提问,帮你一次次被人听到,你会拥抱这种声音,在这种声音里,你不是他们那些老去的人,你是“我们”,你将会意识到,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乐观主义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激进主义和疏离感的混合体。
对于年轻的白人活动家来说,从民权运动到越南战争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解放:他们不再是别人斗争的一部分,而是在为自己而战。但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失去了对旧联盟的兴趣。民谣曾是连接过去的纽带,不仅连接着古老的歌曲和乡村传统,还连接着植根于新政的进步梦想,摇滚乐是新一代人的声音,他们有自己的斗争和发现,与冷战政治、麦卡锡主义、保守主义、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决裂,同时也与老左派的政治决裂,从未有如此多的年轻人如此蔑视他们的父母和父母那一代人。新的斗争不仅仅是反对特定的不公正或意识形态,而是反对 "制度",新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权威。这或许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鲍勃·迪伦最新近照
涉及作品
书籍
霍华德•桑恩斯《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
鲍勃·迪伦《编年史》
苏西·罗托洛《放任自流的时光》
琼·贝兹《钻石与铁锈》
凯文·J.H.德特马编《剑桥鲍勃·迪伦手册》
埃里克·方纳《美国史》
电影
《无名小辈》(詹姆斯·曼高德,2024)
《没有方向的家》(马丁·斯科塞斯,2005)
《我不在那里》(托德·海因斯,2007)
《醉乡民谣》(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2013)
《镜子的另一面:纽波特民歌艺术节》(Murray Lerner,2007)
《无名小辈》(詹姆斯·曼高德,2024)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ob Dylan — Like a Rolling Stone
中插:Bob Dylan — It's AllOver Now, Baby Blue
Bob Dylan — Mr.Tambourine Man
Chuck Berry — School Days
Joan Baez — Donna Donna
野孩子— 黄河谣
Bob Dylan / Joan Baez — Mama, YouBeen on My Mind
Bob Dylan — Girl fromthe North Country
Justin Timberlake / Carey Mulligan / Stark Sands — Five Hundred Miles
Bob Dylan — Blowin' inthe Wind
结尾:Bob Dylan — A HardRain's A-Gonna Fall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FIN -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中国人的大片时代,从这部开始…
少年如何对抗集权?这部青春片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今年目前最好的高分爆款剧,完结了
她提名了奥斯卡,却成为日本全民公敌
论世界影响力,他是日本第一
拍片禁映被判刑,出狱后创造影史神作
这或许是去年最好的亚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