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为媒,绘就绵州风华——绵阳城市形象歌曲创作大赛评述
更新时间:2025-04-05 18:23 浏览量:1
2025年4月3日,绵阳虹苑剧场内,音符与科技共振,传统与现代交融。这场由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绵阳城市形象歌曲创作大赛”总决赛,以17首原创作品为笔触,勾勒出科技城的“声音脉络”。
作为音乐学院学生兼文艺评论者,笔者深刻感受到这场赛事不仅是音乐的竞技场,更是一次城市精神文化底蕴的体现。
多元融合下的城市叙事
从民谣的质朴到电子音效的先锋,从川剧高腔的古韵到拉丁节奏的跃动,参赛作品以多元风格诠释了绵阳“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
这种创作理念暗合声景生态学的逻辑——声音不仅是听觉符号,更是空间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载体。例如《晚风吹过科技城》以聊天式唱法与口哨模拟市井烟火,而《李白的故乡》则用诗化歌词串联历史文脉,二者共同构建了绵阳的“听觉地理”。
民谣叙事中的城市温度
在众多佳作中,最触动笔者的是斩获一等奖的《院子里的姐姐》。
这首作品以民谣为底色,却跳脱了传统乡土叙事的窠臼。男声独唱的温润磁性,与童声伴唱的清澈纯真形成复调对话,隐喻绵阳“刚柔并济”的城市气质。
歌词中“静安路的米粉店”“像你的脸”等细节,以微观视角切入,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乡愁。尤为巧妙的是,地域跨越(绵阳-成都-上海)的设计,既暗喻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又呼应绵阳作为科技城的开放胸怀。
音乐编排上,吉他分解和弦与口琴和合成器音效的叠加,恰如传统米粉与现代咖啡的并置,在冲突中达成和谐。
当《院子里的姐姐》的旋律在虹苑剧场消散时,笔者注意到观众席上有白发老者轻拭眼角,也有年轻学子举起手机记录副歌。这种跨越代际的情感共振,正是城市音乐最动人的力量。这首作品让笔者看到,真诚的个体叙事反而更能引发共鸣。
专业评审与民意的平衡
本次大赛采用“专业评审+大众评审”的双轨制,这一机制既保障了艺术高度,又尊重了民众审美。例如《满城清香》凭借民谣吉他营造的“街头感”,在专业评分中展现技法功底,同时因其温情旋律获得大众青睐。
而《只此绵阳》川剧元素的创新融入,既彰显非遗保护意识,也考验着观众对传统的接受度。
这种平衡折射出绵阳音乐创作生态的活力——既不曲高和寡,亦不流于媚俗。
从声音脉络到城市精神共同体
这场大赛是一次成功的城市文化实验。它证明: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GDP的数字或地标的高度,更在于能否让每个个体在声音中找到归属。未来,这些作品或将突破舞台边界,成为绵阳的“文化毛细血管”。
试想,在越王楼晨雾中,《春色绵阳》的长笛声与江风共舞;于科技城深夜食堂里,《晚风吹过科技城》的口哨音点缀着工程师们的夜谈;甚至当游子身处异国,《李白的故乡》的吟唱能瞬间唤醒DNA里的乡愁记忆。这种“声景生态”的构建,本质上是在用音乐重绘城市的精神版图——它让科技城的理性数据有了温度,令历史名城的厚重文脉焕发轻盈。
当17首作品最终汇成绵阳的“声纹识别码”,它们已然超越单纯的音乐竞技,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在这里,千年编钟与量子计算机达成和鸣,三江码头的水声与科技园区的键盘声谱写复调。这座城市的每个晨昏,都将回响着属于自己的声音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