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 “无冕之王” 引热议,不是刘德华和张学友,竟然是廖昌永!
更新时间:2025-04-06 08:29 浏览量:3
刘德华红了一辈子,依旧是粉丝无数,可以说是全民偶像。张学友的每一首歌曲,都是座无虚席,他独特的嗓音在我们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看到两人的红火,不禁让人好奇,他们是不是如今中国乐坛地位最高的歌手?
但让人意外的是,观众真正认可的“地位最高”歌手,竟然不是两人,而是一位寂寂无闻的音乐艺术家“廖昌永”。
港台的四大天王,内娱的那英、毛不易等众多当红歌手,对乐坛的付出,都不如他多。
他对乐坛到底有什么付出呢?
3月28日,63岁的张学友在台湾高雄举办了巡回演唱会,这一次依旧是座无虚席。一开口,便是直接连续唱歌12首,嗨翻全场。
一首首荡气回肠的情歌,声声入耳。听到他熟悉的歌曲,大家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哼唱起来。
这是离开高雄六年后,再次回来开演唱会,深受歌迷们的喜欢。
但对于63岁张学友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身体由于年纪渐长而逐渐变差,害怕下一个六年回来的时候,他没有精力去唱歌。
张学友和刘德华、周杰伦等人的演唱会,那是每一次都是爆满的,他们的粉丝已经遍布全国。
但对比之下,他们却不是最优秀的一位歌手,也不是乐坛里最有地位的。大家公认的最有地位歌手竟然是廖昌永,这位很少开演唱会,却能够培养出无数学生的人。
同样是3月,廖昌永则是担任着上海音乐学院的《茶花女》歌剧艺术总监,他不单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更是无数次歌舞剧的总改编,艺术指导者。
他费尽千辛万苦去邀请到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到达国内,指导无数的音乐学者一起打造上海之春音乐节。
在美好的春日里,上海之春更像是象征着中国的歌舞剧和国际接轨。廖昌永曾多次去芬兰交流,中外艺术家之间的交流种子,结出更加美妙的果实。
廖昌永曾多次去过芬兰,他喜欢那个魅力十足的地方,在邀请到一所芬兰学院当艺术总监后,对方忍不住和他一起探讨中国艺术的未来。
回首往昔,他也曾是一名小小的歌手,但在后来的发展之中,他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走上一条“教育”之路。
廖昌永在国内不太出名,但在国外却十分有名气。
他从2006年开始,便在亚洲多个地方巡演,日本、越南、老挝、泰国等等国家,他都曾去过。
他的曲风十分的广泛,绝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类型,在他所演唱的经典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橄榄树》等作品,不但在国内红火,更是一路火到国外。
这些年来,他减少自己的演唱会,则是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音乐教育方面。
他担任着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每周都要坚持去上课,而非只邀请音乐老师入驻上课。
他说,自己喜欢做老师,喜欢看到自己的一些经验能够体现在孩子们的身上,让他们成为未来音乐的顶梁柱。
在她的努力之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音乐学院,走上更大的舞台。虽然他更加注重于古典音乐的培养,但在国外的一些艺术音乐上,他也是满心欢喜的接受者。
如同这一次的歌舞剧《茶花女》,就是国内外的一次大型合作。尽管半生过去,廖昌永依旧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当成乐坛中的一分子。
为了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唱歌的声音不变,他平时不喝酒,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养胃。每天早上,他都会跑步锻炼身体,力求让自己的变得更加健康。
但快到60岁的廖昌永,如今依旧在满世界地跑,还在为无数学子们寻找优秀的名师。
或许,这就是廖昌永的魅力,他不是站在高高的舞台上,而是站在学生们的心中。只要有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因为他的“负责任”,会让更多的学子看到希望,看到乐坛的明天。
听过他演唱会的人,就能知道歌手和歌唱家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而廖昌永走红的时间,也和其他人不同,他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大红大紫,但后来他为了教育,不惜放弃过自己的演艺事业。
廖昌永做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但倒退40多年前,他却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学子。当年的罗魏教授发现他对乐器有着极高的天赋,便直接让他拜师到自己的名下。
1992年,廖昌永就已经去参加过“美国太平洋之声”,还拿下过国际选拔赛的金奖。
之后的廖昌永,就一直在乐坛中发展,内陆、国外,都有涉及各种比赛。
两年后,他更是独自前往法国参赛,在当时的国际“声乐大赛”之中拿到过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无疑是给中国乐坛争光。
从1995年到1997年的时间里,廖昌永先后在国际的声乐比赛之中拿下过最出名的三连冠,更是在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里,夺得第一。
这是我国从90年代至今,最高的一次荣誉。之后的他便开始全国巡演,推出过“往日时光”“俄罗斯经典歌曲”等专辑,拿下过无数的奖项。
正是因为一部部的优秀作品,他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成为中国对外发展艺术的枢纽。
为了展示中国的音乐,他每年都会有大半年的时间,停留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地方,去宣传中国的音乐,把中国的学生带出去,把外面优秀的老师带回来。
这样一位兢兢业业为乐坛发展的老师,怎能不称之为地位最高的歌手?
为了展示出中国的魅力,他不惜把自己作为一个载体,不断地去钻研更多的融合。廖昌永的魅力,不是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而是在于他对乐坛的付出,以及那一刻初心从未改变的心态。
他是音乐奇才,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