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音乐”有何不可?
更新时间:2025-04-12 15:35 浏览量:8
文 | 刘喆
近日,一则歌手老狼的视频火遍了各大社交媒体。视频中,老狼在某场演出之后意犹未尽,在后台休息区随性唱起了一首《枫叶红了》。歌声引来了乐队成员,乐手们各自抄起“家伙”加入演奏,大伙儿在狭窄的后台过道玩了起来,音乐来得如此直接而自然,现场气氛热烈。很多网友在视频下纷纷评论道:“这才是真正的玩儿音乐!”
“玩儿音乐”这种说法似乎在国内专业音乐圈不常见。该词可能源于外文语境。如英文中,表示演奏乐器使用的动词“play”,其本意就是“玩耍”。在play后面加上乐器作为宾语,如“play the piano”(弹钢琴),就有了“玩儿音乐”的意味。
与“play”对应的是中文“演奏”一词,它常作为“play”的中文翻译,但两者的含义却有些区别。在《说文解字》中,“演”乃“长流也”,“奏”乃“进也”,二字皆有向前流动、生成之意。所以,中文的“演奏”更侧重于揭示音乐随时间而流动、依因缘和合而生灭的过程,因而较少情感色彩,体现出中庸的美学思想。相比之下,西文的“play”则侧重表达音乐表演者的演奏状态,关注表演者的主体作用及表演心境,两者的区别体现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音乐可以对人的道德产生影响,因此音乐表演作为培养个人德行的重要手段常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如,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必备的“四艺”(即琴、棋、书、画)之中,琴道居于首位,乃是君子培养美好情操的重要修行。古人认为:“琴,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琴艺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引导人积极向上,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琴技的高低就成为崇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知识阶层彰显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玩儿音乐”所流露出的松弛感似乎与克己复礼而崇尚仪式感的传统音乐表演观念格格不入,因而难以被融入专业音乐的话语体系之中。笔者某位同事就曾因在某次研讨会的公开课展示中使用了“玩儿音乐”一词,而受到专家的批评。
其实,“玩儿音乐”的提法未必是对音乐表演的贬低。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早已呈现多元化趋势。音乐作为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工具,既要有深度,也要有温度。在老狼的视频中,歌手与乐手们在没有舞台灯光、音响特效的辅助下,凭借朴实的演奏展现本真的自己,在音乐中共情并分享彼此的快乐。同时,每一位乐手也是在过硬演奏技艺的加持下,才把音乐玩出了“花活儿”。
如此看来,“玩儿音乐”并不意味着放弃音乐演奏的水准。这个词所强调的只是音乐的游戏性,即音乐能够带给人们快乐,使人们在分享快乐的过程中和谐相处。正如《乐记》所说的那样:“乐者为同,同则相亲。”而这不正是音乐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吗?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