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唐山花吹:民间音乐的绚丽奇葩

更新时间:2025-04-18 15:55  浏览量:3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唐山市曹妃甸姚希呐的唢呐艺术——唐山花吹赫然在列。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姚希呐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唐山花吹这一古老艺术魅力的有力见证。

唐山花吹萌蘖于清代咸丰年间,当时社会文化多元,民间艺术蓬勃兴起,为其诞生孕育了丰沃土壤。清末民初,民间艺人持续探索创新,唐山花吹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民国初年,迁安艺人金财、滦州市艺人姚卓雨等率先尝试用唢呐咔戏,并发明了双咔、穿三件等新奇演奏技巧,极大地拓展了演奏形式的多样性。到了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唐山花吹走向成熟,其独特艺术风格与精湛技艺在冀东大地乃至东北地区声名远播。“唐山花吹” 又称 “姚氏唢呐”,其先祖为滦州(今滦南)姚各庄人,为谋求生计闯荡津唐、闯关东,在频繁的技艺切磋中,练就了高超的唢呐技艺,赢得 “姚氏唢呐” 的美誉。此后,姚家数代人不懈磨砺,创编出《满堂红》《大姑娘爱》《拉洋片》《绣得勒》等诸多经典花吹演奏曲目。

演奏特色:视听融合的独特魅力

唐山花吹在演奏方面极为考究,由唢呐、鼓、钹三部分构成。严格来说,花吹应称作花奏,因演奏时唢呐吹奏,鼓和钹打击,且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故而简称花吹。它以高音小唢呐为主奏乐器,运用 “地蕾花”“四合四”“上上工尺”“将军令” 等唢呐曲牌,衍生出 “滑音、嘟噜音、单吐、双吐、双咔、穿三件” 等丰富多样的唢呐花吹技巧。演奏时,通常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环换气法,使音量宏大,音色脆亮辉煌,极具穿透力,尤为适合户外演奏。喇叭演奏技巧多样,诸如反腕、点、剜、正反摩挲、单双倒手、倒杆、摘碗等。堂鼓花奏技巧丰富,有单点、双点、嘟噜点、艺人指路等;小钹花奏技巧包括正反打、绕打、点打等。

在表演形式上,唐山花吹将演奏与表演完美融合。演奏者吹奏时,手部需做出抹、点、剜、捻、拔三节等多种表演动作,使表演极具观赏性。此外,唐山花吹擅长将单个曲目连缀成套曲进行鼓吹,通过特定程式的乐队组合,依据民间礼仪活动内容,将数首单牌子乐曲以变换节奏或转调等演奏方式紧密衔接、连续演奏。演奏速度一般从慢速过渡至中速,或由慢速渐至快速收尾。艺人巧妙运用转调变奏技巧(多由原调转入属调或下属调),加之打击乐全程贯穿,让整个乐曲丰富多变。第六代传人姚少林还在表演中融入杂技表演艺术 —— 转碟、吹哨,高潮时一人能同时吹响六支唢呐,将现场气氛推向极致。

传承发展 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唐山花吹活跃于冀东及东北地区,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每逢年节庆典、喜庆盛事,花吹演奏总能与观众热烈互动,营造出群情激昂的欢乐氛围。自 1990 年起,唐山花吹在国家及地方展演中屡获殊荣,共斩获 65 项奖项。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现代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唐山花吹与众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如今后继乏人,能够全面掌握花吹技艺的艺人凤毛麟角。

令人欣喜的是,曹妃甸姚氏唢呐第六代传人姚少林(艺名二林)全面继承并发展了花吹演奏技巧。他深入研究民间管乐在不同时期、地域的沿革与发展脉络,对各地流行及濒临失传的唢呐曲目进行对比、甄别,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整理创新了《百鸟朝凤》《闹花灯》《跑驴》等一系列传统曲目,融合江南丝竹曲调、塞北牧歌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弟子姚希呐等也在持续努力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场合的精彩演出,让唐山花吹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为其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