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罗洪:广州包容进取唤起音乐人的责任感

更新时间:2025-04-25 04:07  浏览量:1

去年,广州市音乐家协会换届,罗洪连任,当选为广州市音乐家协会第八届主席。

广州是中国音乐创作的重镇,曾创造出许多音乐领域的“第一”,涌现出众多优秀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在人们的欣赏口味更加多元,音乐的应用场景和载体更加丰富,音乐产业的面貌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广州的音乐创作如何更上层楼,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记者近期对罗洪进行了专访。

罗洪

“文艺两新”人才和年轻人是重要力量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本届广州市音协在组成上的特点?

罗洪:“文艺两新”人才的大量加入是本届广州市音协的一个亮点。近年来随着文艺院团改制的不断深化,不少专业人才走上了其他的工作岗位,包括从事自由职业,自己开工作室、工作坊,或者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转型成为网络作曲家、网络词作者等。他们成为当下文艺领域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去团结他们?如何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力量?音协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可以看到,本届市音协会员中“文艺两新”人才的数量占到了全部会员的大约1/5,而在总共13人组成的主席团中,“文艺两新”人才有5位,占比更高。这些“文艺两新”人才来自理论、合唱、声乐、音乐剧、群众文化等多个专业领域,可以说涵盖面非常广。

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会员当中,年轻人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其中有很多“00后”,可以说是非常青春朝气、生机勃勃。同时协会里还有很多非常成熟的“老同志”。这样就形成了非常良性的梯队。不同年代的人在创作理念、知识结构、欣赏口味上肯定会有差异,会有代沟,但在艺术创作方面这往往也是一种优势,大家会交流,会争执,会碰撞,很多好的创意就在这种氛围中诞生了。

市音协是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领导下,肩负着为大众服务责任的一个群众团体,也是发动广大音乐家,让他们有更多展示机会的一个平台。近几年市音协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本届已经达到了1500多人,而且还有很多音乐人在踊跃地申请。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地想要进入这个大家庭?我觉得更多还是一种情怀,希望能在一个宽广的、高水平的平台上,与更多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做一些事。拿我自己来说,我不是广州本地人,但我在广州生活、工作了39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广州的这种包容、进取的氛围,对于我们音乐人来说,是能够被唤起一种责任感的,就是要用音乐来唱响广州,为广州出力。

音乐是城市人文的展示

应当打造广州的音乐地标

记者: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音乐人致力于本土题材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传唱度不错的作品。您觉得用音乐来唱好广州方面,应该怎样做?

罗洪:现在确实有一种风潮,无论是音乐人,还是其他艺术领域的文艺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艺术来表现当地的风情,展现乡土,反映现实。这其实也是艺术的一种传统:艺术一定要接地气,要反映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只有扎根下去、沉下去、静下去,才能够创作出有赖于时代的好作品。

工作当中的罗洪

广州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拥有两千万人口规模、很有历史的大城市,又是千年商都,底蕴非常深厚。这些年,音乐人走进广州的各个区,创作了一批不错的作品,将广州的历史人文、城市风貌、产业特点等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为什么我们鼓励艺术家们关注本地,为本地创作?因为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他们对于本地有深入的了解,感情也更加深厚。比如瞿琮作词、张帅作曲的《同心圆》,翟琮老师本身就是《霍英东传》的作者,对南沙的发展太熟悉了,让他来写南沙的歌,他就很有感触,很自然地可以把南沙的很多优秀的故事、文化元素等容纳进去。后来这首歌也登上了央视的大湾区春晚,现在成为南沙区的区歌。

一首好歌的创作,除了音乐人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有方方面面的资源,因为它是城市人文的一种展示。就如之前的“东山少爷”廖寰,唱出了广州的城市烟火气,很受大家喜欢。我们希望广州的每个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需要政府、音乐人、市民、媒体一起努力。特别是在今天媒体传播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一首好歌除了自身具备好的品质,更需要得到有效的推广,才能传唱开来。

记者:现在在全国的“音乐版图”里,广州大概处在怎样的位置?

罗洪:的确,说到音乐,大家对广州都很期待。因为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很突出的贡献。而且广州长期以来在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理论建构,以及合唱、群文等方面,做得确实不错,起到了引领作用。广州的一些艺术家也很有情怀,怀揣着艺术追求从五湖四海而来,在一些大型的创作活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表现都很突出。这里也有非常不错的音乐活动品牌,比如在星海音乐厅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钢琴交流演奏会,吸引到了一些很好的企业来资助,政府、企业和艺术家一起搭建平台。此外在市、区等各个层面,音乐家们也活跃在很多音乐活动当中,给大家带来美好的艺术体验。

但是广州目前有一个“短板”,就是剧场不足,除了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东粤剧院等之外,知名、优质的场馆比较少,尤其缺少一些针对特定艺术门类,比如音乐剧的功能化场馆。在上海,据说大大小小的音乐剧场有100所左右,完备的剧场布局和剧场形态给老百姓提供了很多选择,从而提升了整个城市的音乐欣赏氛围。如果在广州能有更多的优质音乐场馆,无论是听歌剧也好,交响乐也好,流行歌曲也好,戏曲也好,大家对音乐的接触会更多,也更有利于做大市场。

其实现在通过一些与新业态的结合,一些剧场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更好地让音乐与生活融合起来。比如大家去辽宁,会说我就要去刘老根大舞台,看他的东北二人转;我到了湖南长沙,要去田汉剧院。那广州的游客来了非看不可的音乐地标在哪里?我们能不能活化、孵化一些新的演艺空间出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音乐体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努力。

强化创新意识

让音乐走上更大的平台

记者:广州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丰富的语言和音乐形态,怎样更好地让一些地方的文化元素转化成国际性的艺术语言,走上更大的平台?

罗洪:要做到这一点,肯定还是要靠创新,而创新就需要探索,要有创意思维,开放意识。

实际上近些年我们一直在做这些方面的努力,比如曾小敏和刘惜君一起唱《彩云追月》,把粤曲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刘惜君是我的学生,她们这种对接,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又比如电视台推出的《声生不息》节目,把一些粤语老歌又重新翻唱新唱,赋予新的表达,亦是一种尝试。还有一些音乐人致力于做我们广府新童谣的创作,涌现了很多新作。这些源自岭南的、广东的歌,经过了创新的编创、不同的演绎,融入了更多元的元素,显得更加丰富、饱满,也创造出一些新的艺术场景,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音乐之美。我觉得今天的音乐一定要有交叉、有碰撞,要打破地域、门户、唱法等界限,流行、美声、民族,甚至各种传统戏曲、西洋音乐,大家百花齐放,同时又互相借鉴、交流、融合,创造出新颖的形式。

艺术家一定要多“走路”,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这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创作能力。当前,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上来看,音乐创作的环境都是更加包容了。比如巴黎奥运会上,我们就能看到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音乐,有歌剧,有音乐剧,有流行,有摇滚,有独唱,还有乐队。在场景上他们也是打破了音乐厅或者剧场的限制,把整个城市变成舞台。

记者:粤语流行歌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但现在似乎有些青黄不接,当然还是有一些音乐人在坚持创作,您怎样看粤语歌在当下的发展?

罗洪:粤语歌最深入人心的时刻应当说是在十几、二十多年前。当时随着粤语电视剧、粤语音乐卡带等媒介,粤语歌深入了内地。另一方面,那个时候我们在媒体传播手段、渠道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是电视、广播等媒介,所以那些歌确实深入人心。而且当时的粤语歌不少改编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制作水准也紧跟国际前沿,所以你一听就觉得,哎呀怎么那么好听,那么丰富。而近年随着中国内地的迅猛发展,在各个方面,包括音乐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产品都大大地丰富了,更多国家、地区的音乐作品也大量地、便捷地就能接触到,粤语歌相对来说就淡化了一些。

另一方面,近年来粤语歌的歌手确实有些青黄不接。内地成长起来的年轻音乐人从声音、唱功等很多方面可以说逐渐领先,各种媒体平台也做了大量的推广,有很多爆款的节目,比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一批批优秀的歌手被推出来。这两年,甚至一些国外的优秀歌手也在我们的节目里登台,客观上都提升了大家的欣赏水平,也让观众的口味变得更加多元,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好。从大的方面看,这都是进步。

AI不能代替人的创作

音乐的核心是人的情感

记者:目前AI音乐的创作是一大热点话题,很多人都在讲AI有很多的优势,包括现在举办的一些音乐比赛也在引入AI创作的板块。那么AI创作是否可以代替人的创作?

罗洪:应该说是不可能。一方面,AI工具还是要人来操作。更重要的是,AI这种创作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但是艺术的东西是要有情感的,不能纯粹地依赖机器。有一些AI工具据说可以“逼真”得不得了,但因为音乐中没有与人的情感的交流,最后只是平平淡淡而已了。这一类的音乐要激发出人的激情、热情,还是欠缺一点。我听过AI创作的不少曲子,乍一听似乎“还可以”,但仔细一听还是与真人的音乐创作差很远,关键就在于其中的“灵动”和“情感”,没有情感的东西将是苍白无力的,无论它有怎样华丽的外表,都很难打动人。

AI工具在处理音乐创作中一些一般性、重复性的工作时还是有用的,有时也会给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路径或者可能性。但我觉得,AI还是无法取代人的创意,特别是在音乐作品整体架构的构思、情感表达的传递等方面。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也投入不少资源让他们学习乐器,或者歌唱等。您从事音乐教育这么多年,在您看来,对于一般非专业的家庭的音乐教育,应该怎么做?

罗洪: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尤其是教育的理念和思维要有所改变,不能太墨守成规、太机械了。实际上艺术就是要创新,但是我们的孩子大部分却是为了考级等等在学。有些孩子的演奏技术已经不错了,但听起来非常刻板,创造性的东西不多,没有灵性,没有艺术的、音乐的氛围。从小培养一个孩子,首先是创造性,第二是技术性,第三要有艺术性。孩子们从小就要有很好的技术规范,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培养“乐感”,还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

我觉得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让孩子们融入艺术中,把音乐也好,美术欣赏也好,设计创造也好融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的视野更宽广。我是更注重去进行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育,孩子们一定要有创新精神。

让更多的人爱上音乐

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记者:新一届的广州市音协未来会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罗洪:首先是我们每年做的青年歌手声乐大赛,再一个是每年都在做的广东音乐邀请赛,同时我们希望用好广州人民艺术中心这个平台,把“音乐大讲堂”这个普及性的音乐活动做好。这是一个惠民式的活动,由我们市音协的会员轮流来讲,分各个专业,也配合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这既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活动,也是一个宣传音乐作品、普及音乐知识的平台。

市音协还将每年组织一些主题性的创作活动,分兵几路,让我们的艺术家们走进生活。近期这方面的计划可能会涵盖广东的多个方言区,深入去调研、展现我们广东在语言、音乐文化上的这种丰富性。

音乐的创作不能吃老本,我们希望带动更多的音乐人,特别是年轻的音乐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用他们的原创作品歌唱广州,歌唱中国,歌唱时代。在协会的层面,我们也会努力为大家争取更多的支持,开拓更多的合作机会。

记者:能不能谈谈您自己个人接下来在教学方面和创作方面的一些重点?

罗洪:我自己已经教学39年了,一直在大学,在星海30年,在广州大学8年,现在又在广州工商学院任高级顾问和音乐学院的院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会尽我的职责和担当,把教育很好地传承下去。当然更多的是在音乐教育传承、在人才培养方面尽我的所能。

获奖证书

罗洪作品

近期我出了一张从艺39年的专辑,主要目的也是给学生一个榜样的作用。我最早做的一张专辑是2005年,在我40岁的时候,叫《今夜无眠》,然后2019年又出了一张黑胶唱片。最近出的这张从艺39年的专辑相当于我的总结,里面有我1998年录的教学碟,2005年专辑里的曲目《今夜无眠》,还有我唱的一些老歌、英文歌曲、中国民歌,然后是2019年以来的作品等。我觉得我需要让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声音以及一些在音乐创作上的体会跟大家共享,让更多的人会唱歌、懂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