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观众看演唱会被座椅扎伤,追问原因更追问服务水平去哪了
更新时间:2025-04-25 15:32 浏览量:5
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既要把握好演唱会经济带来的红利,也不应忽视对服务水平的提升
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4月19日在九江体育中心体育场观看演唱会时,被看台座椅外露的玻璃纤维扎伤,腿部出现不同程度瘙痒、刺痛症状,部分观众正通过官方渠道投诉维权中。
从报道来看,不管是演唱会主办方,还是相关部门,目前对此事的回应大都是“不太清楚”“座椅可能老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包括责任如何划分,是否有赔偿等问题,还需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目前,场馆方的工作人员已表示,“联系上了部分受伤的观众,达成了初步的调解意见”。
↑图据网络
其实,观众看演唱会被座椅扎伤,这样的事故本来可以避免。而且,就座于不同区域的观众纷纷反映这一问题,说明场馆设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偶然、个别。如果主办方或场馆方能够提前检查,排除座位存在的问题,那么这一次的投诉维权就不会发生。
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发现座椅老化的问题,在观众反映之后,有关方面应及时跟进,早一点给出解决方案,也能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不至于引发舆论风波。可见,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演唱会的服务不够到位,没能把消费者的权益放在首位。
随着近年来演艺市场的火爆,但凡是有知名歌手出场的演唱会,门票整体上都供不应求。票房有保障,并不意味着主办方可以降低服务水平,更不意味着可以不把观众的体验、感受当一回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演唱会经济虽然很“火”,但市场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必然会越来越重视现场体验感和整体性价比,消费也必然会回归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出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集中在性价比和品质感的比拼上。
换句话说,指望某一位明星或歌手的名气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终将成为过去式。消费者花费数百上千元购票,满怀期望地走进演出现场,却连一张舒服的座椅都没有,不仅会让他们感到“很受伤”,对主办方和演出方声誉也是一种损害。
因此,对于被座椅扎伤一事,相关各方还应主动站出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不仅是为了应对舆论压力,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近年来,不管是“柱子票”事件还是“退票难”现象,都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说明演唱会经济的繁荣背后,还存在着不少可以改进、完善的空间。如今的座椅事件也是一次重要提醒:应该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既要把握好演唱会经济带来的红利,也不应忽视对服务水平的提升。唯有如此,才会有更多消费者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实现演唱会经济的“长红”。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金宇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