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丨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启幕;律师解析周杰伦演唱会票务盲区
发布时间:2025-04-27 03:41:05 浏览量:2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4月26日,通州区2025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在燃灯塔及其周边古建筑群启幕。4月26日至5月5日,主题演出、光影秀、美食市集、水上专题摄影展、大运河非遗文创展等系列精彩活动将为市民游客带来“五一”文旅大餐。
《开漕盛景》复刻古时漕船起航的盛大场景。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2025年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将为市民游客解锁更多乐游运河的新体验、新玩法,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民嘉年华,系列城市活动举办地点覆盖通州全域。
4月26日,关于大运河文化的思维碰撞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精彩演绎。学术研讨活动依托驻京高校资源,举办1个主会场活动、4个分会场活动,旨在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学理化支撑。
4月26日至5月31日,线上活动“河粉养成计划”邀请百名网络大V看通州,并发起网络投票。“河粉”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参与“#运河上的通州”“#我家住在运河边”等话题,有机会赢得精美纪念品以及运河光影秀、水上摄影展门票。
4月26日晚,大光楼码头将举办大运长歌光影秀,串联大光楼、燃灯塔、运河商务中心、运河之柱、水塔等节点。
4月26日至5月5日,“水上专题摄影展”通过镜头捕捉运河之上的桥梁风采;“大运河非遗文创展”精选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的代表性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5月1日至5月5日,“开运大集”运河文化美食节举办,食力全开碳水集市、月亮河美食节、漕运码头美食节等活动将为市民游客呈现有滋有味、好吃好玩的城市副中心。阅读全文>>>
更多阅读:
图说丨复刻古时漕船起航,2025大运河文化推广活动启幕
4月23日中午,周杰伦2025“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南宁站第三次开售,本次售卖包含前期退票和新增的特价“大屏观演区”。当晚,微博话题“周杰伦演唱会480元票只能看大屏”冲上热搜榜,引发关注。24日,记者注意到,该“大屏观演区”门票售价380元至480元不等,尽管存在视线遮挡问题,但该特价“大屏观演区”门票依旧抢手,显示已售罄状态。
热门演唱会门票普遍“秒空”,消费者在抢票时往往无暇关注座位细节,导致近年来,歌迷看演唱会买到视线有遮挡的“柱子票”后产生不满。
今年3月28日,陈奕迅在重庆开唱。歌迷金先生曾向媒体爆料,“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后发现位置在1980元档位最后一排就算了,主要在一个角落里,旁边的过道还有一排玻璃,玻璃上的柱子刚好把我的视线挡住。”他自嘲花1980元买了个“站票”。
对于特价大屏幕区演出票一事,网上热议观点不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样的售票方式“吃相难看”;但也有网友表示,票务平台在开售时已就“视觉不良座位”进行了告知,介意的人可以不买。
对于买到柱子票后的维权问题,2023年梁静茹上海演唱会索赔案的上诉人代理律师、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霞二审后曾向记者表示,“实践中即使一方确实存在欺诈,也往往会以违约、过失为由进行抗辩,导致法院可能会认定违约而非欺诈,所以需要更明确行业规则和公开公示的内容,更有利于消费者在事实的基础上有证据地维权。”
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张姗姗律师表示,如果售票方对该门票所在的位置、可能发生遮挡的程度做了充分告知和说明,消费者在购买时也认可接受了,可以认为双方就这一张特殊的门票交易达成了一致,买卖行为对双方都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事后无正当理由再去投诉维权,很难得到支持。阅读全文>>>
在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呈早发、高发趋势,如何预防“小眼镜”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背景下,“落地护眼灯”受到了家长群体的追捧,因其形状酷似路灯,也被称作“大路灯”。据新华社记者走访发现,“大路灯”价格从几百元到近万元不等,其中一些号称“能护眼”“防近视”,甚至有商家打出“光多照1米,分多涨10分”“开学逆袭985”等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语,不少家长为此慷慨解囊。但这种承诺靠谱吗?
大路灯(左侧两款)体积较大、照明范围广。图/新华社
“大路灯”走红,背后是当代家长面对孩子近视问题的现实焦虑。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根据媒体报道,近视高发年龄段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呈现出发病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特点,“小眼镜”问题亟须重视,也足以让父母心忧。
“大路灯”商家正是抓住了家长们这种焦虑心理,将这种灯具包装成近视防控的“良药”。但这些所谓的“大路灯”,本质上只是可移动式通用灯具的一种,并没有特殊的防近视功效。
实际上,“大路灯”与传统桌面台灯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了上下双光源设计,有一个直接照向书桌的光源,同时还将光线照向天花板,相当于把台灯和顶灯合成了一个灯,让室内阅读环境整体变亮。
虽然光线可能比普通桌面台灯略胜一筹,但目前并无直接的临床证据证明“大路灯”对近视防控有显著效果。而且,室内灯光只是近视防控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根据《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近视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后者涵盖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读写习惯、采光照明等。
这意味着,从科学角度看,灯光与近视的关系并非商家宣传的那般简单直接。要警惕的是,当家长被商家营销话术迷惑,将预防“小眼镜”的希望寄托在一盏灯上时,反而可能忽视了真正重要的防控措施,如户外活动、读写习惯等。阅读全文>>>
年龄40岁以上,就不能报名参加博物馆的讲座了?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想参与上海博物馆的一项活动,该活动参与年龄显示为18-40岁,自己因年龄不符合要求无法报名成功。对此,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此次授课教师想在一些特定问题上讨论得更深入些,认为更适合青年人来听,所以就想把年龄稍微聚焦一点。
博物馆活动限定为40岁以下人群,引发争议。图/上海博物馆小程序截图
网友之所以提出异议,原因就在于这种在公益讲座中“一刀切”限制40岁以上的做法,既没有科学凭据,也鲜有操作先例,却“精准”地踩在了一众中年人生活与工作中屡屡遭遇的年龄歧视这一痛点上。
在公众认知中,除了少数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特定活动,面向普通成年人的讲座一般少有限制年龄的。所以,此次主办方把门槛定在40岁这样微妙的年龄上,也难怪公众有所联想和吐槽。
就拿本次引发争议的讲座《古埃及人的永恒之路》来说,如果主办方希望主讲人和听众“在一些特定问题上讨论得更深入些”,用专业背景、职业来筛选听众是不是更合适呢?比如,要求听众为历史学等专业的学生,或是从事历史文化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现场效果想必不会差。
此外,在本次公益讲座中,主讲人或是认为年纪相仿者交流起来更加轻松,又或者本就面向年轻人安排了讨论丧葬和死亡主题的科普内容,所以提出对听众年龄的特殊期望。对此,主办方若是在限制年龄之外向公众详加解释,或许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如何平衡“普惠”与“排他”的矛盾,一直是众多单位面临的棘手问题。实际上,除了增加活动场次、扩容场地空间外,一些主办方在追求公平方面的积极尝试也值得借鉴。比如,按年度分配活动资格,确保在“随机”筛人之外,一些爱好文博的市民能获得保底的参与机会;又比如,鼓励市民积极投身公共志愿服务,以公益积分换取公益讲座的入场券,都能有效保护社会学习的积极性。阅读全文>>>
编辑 孙琳智 设计 许骁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