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出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更新时间:2025-04-28 13:46 浏览量:2
(数据来源: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灯塔专业版 制图:李 磊)
近日,以“创新·跨界·融合”为主题的2025中国(成都)演出交易会(简称“演交会”)在四川成都举办。本届演交会不仅以1.2万名专业参会者、3.5万观展人次、8000平方米展区创下历届规模之最,更以6.08亿元签约额、超10亿元合作意向金的亮眼数据,展现了中国演出市场强劲的发展势头。
跨界协同:
重构演出行业生态边界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的数据监测和测算,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亿元,其他收入216.75亿元。“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精品引领,需求驱动明显,呈现整体上行态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智表示,优质演出产品地区供给差异持续缩小,大型演出在全国分布更趋均衡,同时,协同创新催生更多产业联动,促消费作用凸显。演出作为“凝结核”,成为搭建“城市生活共同体”的有效媒介,围绕演出产品衍生出新合作方式、新商业模式、新消费空间,更加凸显优质演出项目的品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
“跨界协同”已成为近两年演出市场的重要关键词。本届演交会期间,为更好推动跨界合作,主办方特邀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介绍当地文旅发展支持政策和演艺相关招商引资项目,邀请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街区、园区)、投融资机构等发布演出内容需求、合作规划、采购与投资计划等,为行业发掘新生力量。
展厅现场,剧场、商业综合体、景区运营方与金融投资机构同台对接的场面处处可见,两场资源发布会最终促成35个项目签约。其中,仅四川就有“成都艺术中心演艺聚集区”“热浪飞行银河左岸音乐节”等18个项目达成合作。未来,这批演艺项目的落地,将为当地文旅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为推动“票根经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会上推介的政策介绍中,也专门提到演艺和旅游联动发展,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举办前2天至后2天期间,观众凭演出门票实名免费参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景点。
在此思路带动下,本届演交会的消费带动效应远超预期。据相关统计,演交会结束后,超过30%的参会嘉宾选择留在成都旅游,停留时间超过3天。参会嘉宾“跟着演交会游四川”,拉动成都及其他市州的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综合消费约6900万元。
原创孵化:
打通内容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优质剧目不仅是演出市场的‘硬通货’,更是文旅融合的‘流量池’。中国演出行业正迎来原创作品的好时代,但优秀作品的孵化与推广仍需行业合力破局。”一位演出行业的资深人士如是说。为了促进优秀原创作品孵化,本届演交会期间,主办方举办了“优选潜力新作创投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内容孵化平台、知名投资出品机构、青年创作团队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原创剧目的孵化路径与市场潜力。现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遴选的12部新作,以路演形式向投资机构与行业嘉宾展现了其艺术创作理念、市场定位及合作需求。
其中,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谭维维工作室共同出品的音乐剧《此生必驾》受到超过5家投资机构的关注,合作意向涵盖参与出品、区域性巡演、商业植入等多种形式。沉浸式戏剧《从前有座山》收到了12家出品机构的项目合作计划书及投资报价。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目前已与安徽省京剧院达成合作意向。沉浸式戏剧《7平方厘米下的旅程》和话剧《糟糕的熙德》计划7月初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首演,与投资机构的相关合作事宜将在首演后展开。
有参加活动的机构代表表示:“这些作品不仅具备艺术价值,更在商业模式上展现了清晰的可行性,尤其是沉浸式演出与文旅结合展现出的潜力令人期待。”
“这不仅是一次资源与创意的碰撞,更是一次市场与艺术的深度对话。”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制作人委员会召集人、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表示,创投会为行业资源整合与跨界合作打开了新思路,未来,将借助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平台优势,集中行业力量,解决创作成果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原创作品从孵化到落地的全链条贯通,让更多优秀作品真正走进剧场、走向观众。
成都样本:
演艺经济成为文旅消费新增长级
演交会首次落地四川,成都的表现颇具启示性。成都本地签约项目占总签约项目的比重达37%,此外,演交会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带动了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综合消费。
在四川省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四川天府演艺集团董事长刘传看来,演交会是演艺产业的“风向标”,此次落地成都,将为当地乃至四川的演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可能。统计显示,2024年四川举办营业性演出3.2万场,观众人次达1250万,票房总收入近30亿元,其中引进大型演出218场,票房收入近20亿元,拉动综合消费130亿元,演艺经济已经成为四川文旅消费新的增长极。
谈及演交会首次落地成都,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表示,这一选择是基于当地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演出市场。成都正在积极打造“国际音乐之都”,在大型演出方面表现优异。“本届演交会特别增设了音乐产业论坛,希望以成都为支点,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西部演出市场的发展,增进全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潘燕说。
当地关于演出的利好消息还在继续。4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四川实施演艺赛事活动激励,按照不同指标给予90万元至600万元不等的激励。对此,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四川地理优势和消费市场特点,将通过政策细化设计让红利“滴灌”经营主体,推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城市、全省联动的演艺经济格局,进一步挖掘四川演出市场潜力。
观众凭话剧《苏堤春晓》的票根,可在四川多个景点享门票等优惠。 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供图
大型舞剧《三国志》融入了大量的四川元素 四川天府演艺集团供图
刘若英演唱会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音乐节现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特 写
城市与演艺“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付远书
2024年,跨城观演比例持续超过60%,演唱会、音乐节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流量引擎”。
4月16日,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办的“音乐演出市场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以“深挖优质内容,升级服务生态”为主题,汇聚行业管理者、市场运营者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音乐演出市场的现状与未来。数据显示,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发展报告》,2024年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万人以上场次增幅达84.4%;音乐节总票房24亿元,观影人次突破581万。长三角、川渝等区域成为消费核心区,太原、常州等非一线城市凭借特色文旅配套跻身城市票房前十榜单。值得注意的是,跨城观演比例持续超过60%,演唱会、音乐节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流量引擎”。
论坛上,“优质内容”被反复提及。环球音乐大众化区主席暨首席执行官徐毅以张学友千场演唱会为例,强调“经典作品是演出市场的永恒基石”。哇唧唧哇总裁龙丹妮分享了歌手毛不易的成长路径:通过发行专辑、参加综艺和品牌巡演,构建“人、作品、场景”三位一体的IP生态。而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则揭示音乐节的“长线逻辑”——深耕在地文化,如将乌鲁木齐草莓音乐节与新疆民族音乐融合,为观众打造差异化体验。“相比以往,用户正在从‘为明星买单’向‘为体验消费’转变。”上海华人演艺有限公司CEO洪迪总结道。
音乐演出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也愈发显著。太原凭借“演唱会+免费公交+文旅礼包”模式,塑造“宠粉城市”形象;成都草莓音乐节连续12年落地,孵化马赛克乐队等本土IP,形成“内容—场景—社区”闭环。论坛还提出,行业需从“单一票房经济”转向“全域体验经济”,如,五月天上海演唱会联动东方明珠主题快闪、常州太湖湾音乐节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等尝试,让音乐节成为“年轻人探索城市的入口”。
2025年4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国演出市场发展势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