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主题更需要高品格的音乐来呈现
发布时间:2025-04-29 10:59:55 浏览量:1
编者按: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的重要举措。主题文艺创作作为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描写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同时要清晰地看到,当前主题文艺创作依然存在题材扎堆、形式趋同、表达模式化等突出问题,部分创作者热衷于堆技术、堆舞美而忽视剧本,热衷于改编而忽视原创,热衷于“帽子”“奖项”而忽视创作过程和作品本身,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也难以承载新时代文艺精品应有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为了深入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文艺创作者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主题文艺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策划“艺见”系列专题,特邀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创作如何打造精品”撰写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在音乐创作中,高尚的主题如同航标,为音乐的形式创造指引方向。高尚主题的潜在艺术功用是立体多维的,它具有传播社会价值观、塑造精神力量、引导主流价值、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作用。音乐的主题内容与艺术形式是辩证统一的,主题宛如作品的灵魂,而形式的品格则是承载作品灵魂的坚实载体,二者缺一不可。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光有高尚的主题,并不能实现高尚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崇高的主题内容与高质量的音乐品格高度统一的例子有很多,如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等。近年来,我国的主题音乐创作在弘扬主流价值、反映时代风貌方面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社会效益和艺术反响都属上乘的音乐作品。比如,2019年,作曲家张千一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七乐章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2022年,由车行作词、郭小虎作曲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的主题歌《今朝》等。这些作品表现了祖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断提升的壮丽图景,体现了崇高主题与高品质音乐语言技法的艺术统一。演出后,迅速流传在大江南北,各类视频网站还有不少群众自发演绎的版本,充分显示了作品的魅力。
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奏响在国家大剧院(图片来源:“深圳交响乐团”微信公号)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下不少作品虽政治导向正确,却因艺术质量低劣、内容空洞贫乏而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在一些音乐创作中,题材扎堆、形式趋同、表达模式化等问题突出。许多创作者热衷于表面功夫,忽视音乐的艺术内核与思想深度,导致作品无法承载高尚主题应有的精神力量,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真正的审美需求。
主题音乐创作的本意是通过旋律、和声、配器、结构等音乐形式传递深刻的思想与情感,但当前许多作品却以崇高立意为幌子,意图掩盖艺术上的贫瘠与空洞。例如,近年来某些庆祝重大节日的歌曲,虽然歌词充满爱国热忱,编曲追求大气磅礴,但旋律却毫无新意,歌词堆砌着空洞的口号并且反复出现,却缺乏具体的情感落点和艺术品位。这种作品名字看起来令人“振奋”,实则流于形式,难以引发听众真正的情感共鸣,甚至导致了所谓的“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
还有部分创作者在主题音乐创作中陷入了表达模式化的困境。在歌词创作上,遵循固定套路,情感表达单一。例如,在某一时期,众多创作者热衷于歌颂所在城市,一时间大量同类型的歌曲充斥耳畔,从旋律到歌词都极为相似,成为艺术质量与主题表达都很肤浅的“口水歌”。在艺术质量方面,旋律简单随意,往往只是几个简单音符的重复;歌词内容则空洞无物,既无艺术美感,也无法传递积极的思想,完全背离了高尚主题的创作要求。再比如,在一些颂歌类的作品中,歌词往往只是简单的“口号式”呼喊,缺乏真挚情感与深度的思想内涵。
与此同时,创作过程中内容形式本末倒置的问题也不少。许多创作者热衷于追求复杂华丽的舞台表演效果,将大量精力与资金投入到外在包装上,却忽视了音乐之美的真正要素。以某献礼歌曲为例,其MV制作应当斥资不菲,配以恢弘的交响乐作为背景,但旋律单调俗套、歌词生硬直白,宛如宣传标语的堆砌,最终沦为“应景”之作,其传唱度极低也就不可避免了。
还应注意到,一些主题音乐作品满足于模仿经典范式,缺乏对新时代精神的独特诠释。例如,一些红色题材歌曲依然沿用“进行曲”风格,节奏单一、和声老套,在艺术表达上显得苍白无力。这种“套路化”创作不仅让高尚的主题失去了音乐的生命力,也使其文化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使高尚的主题被低劣的艺术呈现所拖累,沦为听觉上的“噪音”。
众所周知,音乐有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感染力,是传递高尚主题、反映时代精神的理想媒介。但当前,如何以高质量的音乐品格呈现高尚的主题,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窃以为,要扭转这一局面,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题音乐精品,创作者必须在思想、艺术与制作三个层面下功夫,摒弃空洞的主题表达。
首先,思想是音乐的根基,高尚的主题需要真实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来支撑,而非空泛的口号。那些一味高喊口号的作品,缺乏对人民生活的观察与体悟,自然难以打动人心。其次,艺术性是音乐品格的灵魂,主题音乐不应止步于政治功能的实现,而应追求艺术的独特性和表达的精致性。创作者应注重音乐语言的创新,用艺术的力量为高尚主题增辉。最后,制作精良是精品的保障。制作精良既非粗制滥造,也非过度的技术、特效的堆砌,而是制作要服从于艺术表达的根本目的。
要改变上述主题音乐创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既需要创作者主观的艺术自觉,也需要客观的环境优化。一方面,一些创作者急功近利,为赶制各种献礼作品在创作中草草对付,导致艺术质量低下,这就要求创作者应摒弃“应景即成”的心态,增强精品意识,唯有回归创作初心,追求音乐的深度与独特性,才能避免空洞化的陷阱。另外一方面,外部环境需为精品创作提供土壤。当前,部分音乐作品因契合政治需求而获得赞誉,却容易忽视其艺术的缺陷,这种评价导向助长了低质量创作的风气。主管部门和艺术界应建立更科学的评审机制,褒奖思想与艺术兼备的作品,引导创作者专注于创作过程与作品本身的质量提升,而非将创作重点置于获取“热门榜单名次”“奖项”“帽子”上。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挥音乐评论的社会功能,摒弃那种“捧场”“拔高”式解读,而以专业视角剖析作品得失,为创作者提供实事求是的反馈。
艺术质量犹如大厦基石,为艺术表达提供坚实的支撑。高水准的艺术质量涵盖了创作技巧的精湛运用、作品结构的精巧布局,以及表现手法的精致多样等。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对旋律的精妙构思、和声的细腻编排以及节奏的巧妙把握,都决定了作品能否生动展现作品的主题。
总之,高尚的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高质量的艺术品格是主题完美呈现的保障。在当前主题音乐创作面临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创作者更要深刻认识到二者紧密的联系,通过提升艺术技巧、坚持原创精神,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品格,让高尚的主题在作品中得到艺术性的彰显。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主题音乐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推动我国音乐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更多具有深远价值的音乐瑰宝。(黄宗权)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4月16日第6/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