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AI歌手现场:那英开撕“数据怪物”,微博服务器瘫痪
发布时间:2025-04-30 04:41:36 浏览量:2
《歌手2025》最新一期直接上演“科幻片现场”!虚拟偶像“洛天依2.0”顶着全息投影的赛博脸,用机械音把《青藏高原》唱得比珠峰还冷。网友炸锅:“这哪是翻唱?分明是AI给人类歌手发‘下岗通知’!”
“机器开挂”炸场,那英当场“炸毛”
当晚,洛天依2.0一开口,全场观众集体瞳孔地震——
• 高音稳如机器人:AI直接飙出韩红都不敢轻易碰的“海豚音”,音准误差率0.0001%,比瑞士钟表还精准。有观众吐槽:“这哪是唱歌?根本是AI在秀‘绝对音感’外挂!”
• 情感像“塑料花”:技术团队吹嘘“AI能模拟人类气息颤动”,但观众不买账:“这颤音是算法算出来的吧?听着像电流漏电!”
节目刚结束,那英直接在后台采访区开炮:“音乐是心跳、是呼吸、是灵魂在颤!让一堆代码和传感器来比赛,就像让机器人去参加奥运会举重——它赢了能证明啥?证明人类脆弱吗?”(那姐内心OS:老娘混歌坛30年,头回被机器整破防!)
网友神评论:
• 站人类派:“AI能模仿嘶吼,但模仿不了嘶吼背后的故事!比如张靓颖唱《画心》时那句‘舍不得’,AI能唱出眼泪打转的哽咽感吗?”
• 站机器派:“那英急了急了!AI唱得比她稳,她当然慌了!人类歌手迟早被淘汰,就像汽车取代马车!”
• 吃瓜派:“建议节目组改名《AI歌手争霸赛》,人类歌手直接当评委算了,省得被虐!”
节目组连夜“甩锅”,技术方硬刚“伦理”
面对舆论海啸,节目组连夜发声明“端水”,但字里行间全是求生欲:
1. AI只是“气氛组”:环节占比仅15%,目的是“探索人声合成技术”,绝非取代真人(潜台词:别骂了,我们也要吃饭啊)。
2. 投票权在观众:500位大众评审的票数照算,AI成绩由人类决定(潜台词:锅是观众的,我们不背)。
3. 未来或搞“人机大战”:真人歌手可用AI辅助创作,但现场必须真唱(潜台词:再闹就加赛,看谁先累趴)。
技术方“灵犀科技”也跳出来护崽:“我们的AI声库能模拟人类气息颤动,绝对符合伦理规范!”(网友:你管这叫伦理?那机器人结婚是不是也算合法?)
行业地震:音乐圈要变“天”了?
技术派狂欢:
• 效率开挂:AI作曲软件10秒出Demo,连周杰伦御用编曲人钟兴民都夸:“现在影视配乐先让AI打底,人类再润色,省时省力!”
• 虚拟偶像捞金:洛天依2.0单场商演报价300万,吊打80%真人歌手。品牌方最爱它“永不塌房、24小时待机”的打工人属性。(某品牌负责人:“真人歌手可能耍大牌,但AI绝对不迟到、不喝酒、不传绯闻!”)
传统派反杀:
• 歌手集体“摆烂”:韩红转发微博阴阳怪气:“机器能模仿嘶吼,但模仿不了嘶吼背后的故事。比如我唱《天亮了》时那句‘妈妈’,AI能唱出失去亲人的绝望吗?”
• 乐评人开撕:知名乐评人耳帝发长文《AI歌手:一场降维打击的表演》:“AI的‘完美’是它的死穴——音乐需要瑕疵,就像维纳斯的断臂!人类歌手的破音、走调、忘词,恰恰是真实感的来源!”
法律与伦理争议:
• 版权之争:AI翻唱夺冠,版权费该归谁?现行法律:问就是“没规定”。(某音乐人吐槽:“AI吃肉,人类喝汤?这合理吗?”)
• 饭碗危机:中国音协数据显示,2024年音乐制作岗位招聘量暴跌27%,调音师、和声编写等工种首当其冲。(某调音师哭诉:“以前我调音要3小时,现在AI 3秒搞定,我直接失业!”)
未来猜想:人机共舞还是分道扬镳?
• “技术+艺术”派:谭维维工作室已和AI合作,计划在演唱会搞“AI分身”合唱,扬言“1+1>2”。(网友:这是要开赛博演唱会?以后歌手是不是不用练声了?)
• “反AI联盟”:李健、朴树搞了个“纯人声计划”,承诺作品“零AI参与”,独立音乐人集体点赞。(网友:人类最后的倔强!就像手工匠人拒绝流水线!)
• 政策下场:韩国要求虚拟偶像商演标注“技术参与度”,欧盟拟立法强制AI音乐标“非人类创作”,违者重罚。(某AI公司吐槽:“玩不起是吧?人类歌手开演唱会也没标‘非AI辅助’啊!”)
总结观点: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技术狂飙时代下“艺术灵魂”的集体焦虑。当AI能精准复刻邓丽君的婉转、张雨生的高亢,甚至创造出“无懈可击”的声线时,人类歌手的价值究竟在哪?或许正如那英的“破防”所揭示的——音乐从来不是声音的竞技,而是人类对生命脆弱性的共情。就像某音乐教授说的:“技术可以复制技巧,但复制不了心跳的节奏。”(最后灵魂拷问:你希望未来的音乐是机器的狂欢,还是人类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