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在北美不出名却在中国红火,这背后有哪些因素?
发布时间:2025-05-05 09:07:13 浏览量:4
中国音乐市场自身的演变、他个人风格以及围绕他的宣传策略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克里斯托弗·尼森(Christopher Nissen)是一名丹麦的流行歌手。在本土之外的欧洲和北美市场,克里斯托弗并没有太大名气,歌曲从来没有跻身过 Billboard 100 单曲榜。
不过在中国,克里斯托弗相当有名。自 2014 年以来,他发行的 12 首单曲都排进了 QQ 音乐榜单的前十,网易云音乐上,像是《Told You So》《Nympho》等作品的评论都超过了 1 万。在过去的四年里,这位被中国歌迷称为“小 C”的 27 岁歌手八次到中国演出,在华为 Mate 20 系列全球发布会上,他也登场助阵。根据《彭博商业周刊》,他现在在中国挣的钱已经超过了在家乡丹麦挣的。
“还没有成熟的经验表明如何可以在中国发展,它是一个年轻的市场,对于国际艺人而言尤其如此。我们能够从零开始发展起来吗?我算是一个实验。”克里斯托弗对《彭博商业周刊》表示。
这个实验背后,或许仍有逻辑和规律可以探讨。中国音乐市场自身的演变、他个人风格以及围绕他的宣传策略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4 年,克里斯托弗凭借专辑《Told You So》征服了家乡的歌迷。他随后在德国、挪威和瑞典的演出却反响平平。不过,有一个好消息,专辑在 QQ 音乐上表现出色。当时从来没有听说过 QQ 音乐的他在签约厂牌 EMI Denmark(现归于华纳音乐)的安排下,踏上了前往中国演出的旅途。
由于盗版的猖獗,那时候中国的音乐市场并不受青睐。2013 年,中国音乐市场的体量还比不上克里斯托弗的家乡丹麦。这种情况随着正版化发生了改变。而在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网易云音乐和虾米各自推出的流媒体的带动下,中国音乐市场获得了令人惊讶的发展。根据 IFPI 的报告,2017 年中国音乐市场在全球排名第 10,比前一年上升两位,中国第一次在这份榜单上跻身前十。
中国音乐市场的崛起让它对更多国外的艺人产生了吸引力。如果说克里斯托弗第一次来中国演出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有偶然性,后来持续造访显然是希望长久发展的表现。克里斯托弗还学起了中文。流媒体成为主要听歌媒介,则意味着人们的选择更加丰富也更加分散,从而给了相对小众的音乐和艺人更多的机会。
克里斯托弗走的是情歌路线,这种风格其实也不算小众。他在美国没有获得成功,一方面可能是美国国内流行歌坛已经可以用饱和来形容,另一方面,情歌系的流行音乐在与嘻哈、摇滚和电子的比拼中也不再具有强大吸引力。作为对比,在中国乃至亚洲范围,流行情歌仍然能捕获大批听众。当然,克里斯托弗带一点“污”,被解读成“小黄歌”的风格也助长了传播效果。
华纳音乐亚洲区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马秀兴协助克里斯托弗制定了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他表示,要在中国站稳脚跟,除了上海北京,还要在成都、广州、南京、武汉等二线城市演出。这些表演未必赚钱,但是如果不去的话,观众是不会记住你的。
音乐并不是唯一的宣传路径。早在 2014 年,克里斯托弗就在《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中出镜。马秀兴告诉克里斯托弗,对于主持人提出的各种奇葩的挑战,要来者不拒。克里斯托弗在电视上展示过腹肌,吃过海蜇,还上演过“闻女人识香”的测试。
音乐综艺节目让观众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歌曲和艺人,比如《歌手》就让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迪玛希和保加利亚歌手克里斯蒂安·科斯托夫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与之相比,生活娱乐化氛围更浓的综艺让克里斯托弗有了更多方面的展示,也显得更亲民。《天天向上》播出后,就有不少人在网上询问,那期节目的“小鲜肉”是谁。
连同情歌种类一起,轻松搞怪的风格也让克里斯托弗不会受到审查的压力。许多欧美的艺人都曾因为表达政见或者行为不端而被禁止来中国演出,Katy Perry、Maroon 5、U2 和 Justin Bieber 等人都在此列。对于这些大牌艺人而言,禁令并不会降低他们的知名度,他们也未必会在意,但对于远没有达到国际巨星等级的克里斯托弗来说,类似禁令可能对其职业生涯产生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