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音乐剧迷:走进剧场,走进乌托邦 | 观察(三)

发布时间:2025-05-06 17:34:11  浏览量:2

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剧照 龚雪东/摄

文 | 纪晨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实世界之外,有一方神奇的天地——当灯光暗下,音乐响起,舞台上的故事徐徐展开,瞬间将观众卷入一场音乐和舞蹈铺就的跨时空奇妙旅程。这里就像乌托邦,是无数人心灵的栖息之所。音乐剧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无数人为之疯狂?它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当代文化生活中一抹绚丽的色彩?

一张戏票,重启心灵

今年清明假期,85后金融从业者竹子在北京艺术中心观看莎拉·布莱曼主演的音乐剧《日落大道》,也由此开启了她2025年的“追剧清单”。

今年是竹子(化名)线下观看音乐剧演出的第十年。2015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幕大戏《剧院魅影》为她打开了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那一刻,她深刻领悟到:隔着屏幕的千百次凝视,都不及现场真实存在的呼吸与光影。剧场的沉浸感,是隔着屏幕无法获取的。

《剧院魅影》剧照

让她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只计划看一场的《剧院魅影》竟连续看了四场。整部剧非常精彩,不止某一位演员的表演打动她,整个团队中的每一位演员身上迸发出的生命力都令她着迷。“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就买了下个周末的票。”第二场《剧院魅影》,竹子发现饰演“魅影”的演员与上一周的表演有所区别,这让她获得了新的感受。一个月内,每个周末,竹子都准时奔赴剧场,反复品味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种常看常新的体验,让她对音乐剧产生了极大兴趣,“我希望能够通过大量观看,对作品创制、表演有更深刻的感受。”

当《剧院魅影》中国巡演进入尾声,竹子毅然决定去“追剧”。“或许未来很长时间,都不会再有这样的阵容,这样的舞台呈现。”那时正逢春节临近,机票价格高涨,但她还是和好友奔赴广州,观看了该剧在中国巡演的最后一场。如今,竹子的手机相册里还珍藏着无数谢幕瞬间。

2024年是竹子看剧最疯狂的一年。这一年,众多经典原版音乐剧接连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包括英文原版的《剧院魅影》《摇滚学校》《妈妈咪呀!》,法语原版的《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以及德语原版的《伊丽莎白》《蝴蝶梦》,其中八成作品都是竹子在剧院里观看的。

《伊丽莎白》剧照

竹子认为,自己追逐的是舞台上那些永恒闪耀的艺术时刻。每当现实生活陷入机械重复,她便用一张戏票重启心灵:在别人的故事里短暂抽离,带着剧场余韵重返现实,继续在生活的舞台上坚定前行。

一堂音乐课,踏上剧途

“在我筹备考研的阶段,最大的动力就来自音乐剧。”9月即将进入浙江音乐学院读研的任奕旭说,“备考时我常想,若没考上,就会错过今年下半年《悲惨世界》的演出。如果能够去杭州读书,离上海更近,也便于去上海看更多的音乐剧演出。”

《悲惨世界》40周年世界巡演上海站海报

任奕旭与音乐剧的缘分,始于中学时代一堂音乐课。当时音乐老师教大家唱《音乐之声》中的《哆来咪》唱段,“我觉得这首歌太好听了。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音乐剧。”课后,他上网查找了更多关于《音乐之声》的资料,“原来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讲故事。”

电影《音乐之声》剧照

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本科后,任奕旭常常找更多机会去了解音乐剧。他选修了音乐剧的选修课,还曾为了能够到现场看音乐剧,报名去剧院做志愿者。

去年年底,在完成研究生的考试后,任奕旭给自己安排了一场音乐剧之旅。他在北京艺术中心观看了《战争与和平》,在天桥艺术中心看了《剧院魅影》,在湖广会馆看了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之后他转战上海,在上海文化广场观看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到亚洲大厦的小剧场看了《阿波罗尼亚》。

“大剧场的音乐剧,视觉冲击力更强。小剧场像朋友聚会,通过台上台下互动的方式,迅速抓住年轻观众。不同的剧院、不同类型的作品,都有各自吸引观众的方式。”由于所学专业是艺术管理,观看音乐剧也给了他了解更多剧院运营相关知识的机会。

同学们对他“烧钱看剧”的行为颇为不解,任奕旭总要一次次地解释。为了能多看几场演出,他总是选择最便宜的票档,外出观演时住青年旅社。在他心中,只要能置身剧场,感受那热烈的演出氛围,一切都是值得的。“音乐剧对我来说,早已超越了普通爱好的范畴。我希望未来能在剧院工作,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走进剧场,感受音乐剧的魅力。”

与任奕旭想法不谋而合的“剧迷”大有人在。作为初代音乐剧爱好者,80后云南姑娘李球(网名)早已完成了从音乐剧爱好者到行业管理者的蜕变。这段跨越十余载的职业旅程,不仅是热爱的具象化,更折射出中国音乐剧市场从萌芽到繁荣的时代图景。

2003年,央视播出安德鲁·洛伊德·韦伯50岁生日音乐会,这场汇聚莎拉·布莱曼、依莲·佩姬等重量级歌手的演出,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无数80后的艺术热情。

李球至今记得电视屏幕里那些震撼瞬间:丰沛的情感演绎、跌宕的音乐叙事,彻底颠覆了她对舞台艺术的认知。这场音乐会不仅塑造了她的艺术审美,更催生出国内第一代音乐剧爱好者群体。半年后,李球到北京读书,她在论坛“爱音客”上结识了一群同好。很多人提及自己喜欢上音乐剧的原因,都是央视曾播出的这场音乐会。

一个论坛,开启初代拓荒

“爱音客”是一位从英国留学回国的留学生2003年创办的音乐剧爱好者论坛。也因为论坛的名称,让国内这些音乐剧爱好者们自称为“爱音客”。

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音乐剧的视频资源非常稀缺,大部分是音频文件。李球将喜欢的音频刻录成CD,便于时常聆听。“那时候,我听了很多音乐剧,但几乎没有看过音乐剧现场的视频。音乐剧的全貌是什么样子,都靠自己想象。”

直到2004年底,音乐剧《芝加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也借由这次演出,北京的“爱音客”们组织了第一次线下活动,大家一起去人民大会堂看剧,之后还一起约去唱KTV。“其实对于这场演出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美好的记忆都是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相聊甚欢的场景。”

《芝加哥》剧照 王晓溪/摄

活跃于“爱音客”论坛上的很多人,大都是在北京、上海读书或工作的大学生及高知群体。后来,每当有国外的原版音乐剧要在国内上演,引进方都会找到他们,请他们为音乐剧撰写导赏和乐评。李球也通过写文章,获得了很多现场观演的机会。逐渐,一些音乐剧的主办方会在项目筹划阶段找到“爱音客”们,请大家参与落地活动的设计,做中文字幕的译配。

2008年音乐剧《猫》的中国巡演,成为李球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她首次以工作人员身份参与国际剧目的落地执行。后来,她参与了《阿依达》《妈妈咪呀!》等数十部国外音乐剧在国内的落地项目,负责对接、装台翻译、宣传等工作,也逐渐获得了进入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工作的机会,后来她还成为北京某剧院的管理者。李球的成长轨迹,也是中国音乐剧产业专业化进程的时代缩影。

音乐剧《猫》剧照

《妈妈咪呀!》剧照

与李球同属“爱音客”初代成员的肖明霞,如今是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教师,她在学校开设了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课,延续着她对音乐剧的热爱。她回忆,2000年初,国内几乎没有原创音乐剧,音乐剧爱好者们观看的都是国外的原版引进剧。作为爱好者,他们能近距离接触到创作团队,展开平等对话。久而久之,这批音乐剧爱好者中,很多人进入了文化领域成为从业者,甚至是领军人物。

“爱音客”论坛从2003年创建到2018年落幕的15年中,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受众主要为高知群体。2018年,电视节目《声入人心》爆火,将音乐剧推向大众视野,市场规模呈几何式增长的同时,也引发受众结构的深刻变革。曾经面向高知群体的艺术追求,逐渐演变为粉丝经济驱动的“饭圈狂欢”。这种转变既带来了行业繁荣,也引发从业者对艺术本质的深刻反思——在流量与品质的博弈中,初代拓荒者们用二十年光阴搭建的行业基石,正在新时代接受全新考验。

一个学习小组,折射行业生态

05后女孩咏叹(化名),在数字时代搭建起属于年轻人的艺术舞台。今年3月,她在小红书发布的一条招募帖引发关注:不追求专业,只因热爱,想和同好们一起排练音乐剧片段。这条真诚的邀约吸引了很多音乐剧观众的积极响应,一场特别的实践体验由此展开。

为保证社群的纯粹性,咏叹设立了准入机制:申请者需提交购票凭证、观演朋友圈截图、相册照片等自证身份。目前,她创建的QQ社群已有276名成员,其中122人标注为中英法音乐剧爱好者,97人只钟情中文音乐剧,德语音乐剧、意大利语音乐剧等也都有各自的受众,这些细分标签勾勒出当代年轻观众多元的审美偏好。

3月,她号召大家参与线下排练,学唱音乐剧《汉密尔顿》中的经典唱段。4月,她又组织大家排练原创音乐剧《锦衣卫》的返场舞。大部分体验者都是在京高校学生,也有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目前,北京、天津、上海、西安、长沙等城市,都有音乐剧爱好者定期组织线下的音乐剧学习小组。

《汉密尔顿》剧照

《锦衣卫》剧照

在咏叹看来,她更愿称自己为“剧女”,而非“粉丝”,“我不是‘人质’和‘韭菜’(均为音乐剧圈‘黑话’:‘人质’表示自己喜欢的偶像演出的音乐剧,即便再差也会到场支持;‘韭菜’指被反复收割、利用的群体),我喜欢的音乐剧演员有很多。”她细数了六七个人名,大多是二线男演员。问及为何不喜欢那些业内“顶流”时,咏叹说,自己更喜欢亲自参与到演员“养成”的过程中,陪伴他们走向巅峰,“这个过程让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力量,这种力量也激励我进步。”

肖明霞通过教学与市场研究发现,当前音乐剧热潮似乎有些偏离艺术本体。“观众对作品本身的关注度持续下降,演员个人魅力反而成为观演决策的核心因素。”她认为,这一转变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在引进剧无法进入国内市场期间,国内原创音乐剧与小剧场剧目迅速补位,通过精准捕捉年轻人喜好,成功吸引学生与女性群体。

《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国内音乐剧受众中,女性占比为77.4%,25岁至34岁人群是观演主力,占比达到42.9%。

山西大学教授满新颖认为,女性观众的崛起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在消费心理层面,音乐剧成为女性彰显文化品位的社交符号,她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观演体验,将剧场之行转化为个人标签;经济层面,单身女性的消费独立性显著增强,更愿意为文化消费买单。而音乐剧多聚焦爱情、成长等主题,与女性情感需求高度契合,极易引发情感共鸣。加之新生代演员兼具专业素养与青春魅力,自然成为年轻女性观众追捧的对象。

在剧场的聚光灯下,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观众,共同编织着关于热爱的故事。这些鲜活的个体经历,拼凑出中国音乐剧市场生长的时代图景。音乐剧的魅力或许正源于它的包容性——它既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也是直面生活的勇气源泉;既是小众文化的精神图腾,也是大众消费的时代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