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音乐也可以用文学与美术来解读|争鸣

发布时间:2025-05-07 16:16:38  浏览量:2

在音乐欣赏研究的领域中,如何理解和阐释音乐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继“音乐何需懂?”后,音乐学家周海宏在最近的一次讲座中,谈到“不能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解读音乐”,引发了热议。赞成者认为:凭感觉听音乐,才是真正的享受与境界;反对者认为:文学和美术是通往音乐的桥梁,是人类借由音乐激发的伟大想象力。

笔者认为:音乐当然可以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解读,而且在音乐欣赏中,这样的解读必不可少。

一、音乐与文学、美术在艺术本质上具有通融性

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和探索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其本质都是对人类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一种映射。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来构建情感氛围和表达思想;文学借助文字和语言来描绘场景、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美术则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呈现形象和传达意境。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致力于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体验,三种艺术各具特色,却在某些方面融会贯通。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音乐家、文学家和美术家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来组织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例如:音乐中的主题发展类似于文学中的情节推进,都需要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美术中的色彩搭配类似于音乐中的和声运用,都需要考虑色彩或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效果。这种艺术本质上的通融性为音乐的文学化、美术化解读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文学化、美术化解读音乐有其必要性

音乐和文学都擅长表达人类的情感,并且在表达情感的类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音乐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和声的明暗来传达喜悦、悲伤、愤怒、宁静等各种情绪。文学则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发展来表达同样的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可以用文学化的方式来解读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许多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借助文学化的解读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涵。例如,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本就是他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虽然是一部纯器乐作品,但它通过音乐的语言展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景色,让人不禁联想到文学作品中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脑海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所见过的关于田园的绘画作品。

《贝多芬与自然》

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尽管其标题“命运”被认为是后来者添加,并非贝多芬原题,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其主题动机音乐,没有比“命运的敲门声”更加精准、生动的描述了。试想如果不能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解读音乐,我们可能在欣赏这两部作品乃至更多的纯音乐作品时,永远停留在主观感受中,浅尝辄止,不得要领。

动画电影《幻想曲2000》中的画面

音乐和美术都注重形式美,它们在结构比例、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审美标准。例如,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回旋曲等)类似于美术中的构图形式(如对称构图、平衡构图等),都需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和协调关系;音乐中的音色与和声类似于美术中的色彩和层次。用美术化的方式解读音乐,也有利于人们理解音乐的结构。

除此之外,音乐流派中的印象派更是直接受印象派绘画的启发,通过和声色彩、织体创新与结构自由,构建了一种朦胧、流动的音响世界,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

如印象派代表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常被形容为“音乐中的绘画”,他用丰富的音色和多变的和声,创造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音乐画面。我们在他的《大海》中,感受到波光粼粼和汹涌澎湃,聆听音乐的同时,也仿佛在欣赏一幅波澜壮阔的油画。既然音乐可以表现画面,那反过来,当然也能借助绘画解读音乐,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

【基于德彪西本人的意愿,1905年出版的《大海》首版总谱封面使用了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三、音乐教育需要文学化、美术化的手段和方法

周海宏早期曾研究过音乐的联觉体验,也就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有可能引发视觉或嗅觉等多感官交叉的活动。实际上,这也是音乐欣赏的一个客观规律。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谈到,在音乐方面,联想的影响很大,纯粹的音乐嗜好是极为罕见的。许多人喜欢音乐,都不是因为欣赏声音的和谐,而是因为喜欢它所唤起的视觉意象。

周海宏认为的“不能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解读音乐”的理论依据应该是:音乐具有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音乐不能引发丰富的联想与感受,尤其在普及性的国民音乐教育中,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解读音乐,是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能拓展音乐的理解和欣赏维度,实现新课标中的“突出学科综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对于周教授的言论,我们不妨辩证地去看。显然,更准确和严谨的说法是:不能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过度或固化地去解读音乐,将音乐强行对应到具体的视觉形象或故事情节上,这样会剥夺听众自由感受和想象音乐的权利。我们应该允许音乐在文学与美术的照映下,绽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光芒,使听众能够更加自由、多元地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

吴洪彬/文

作者: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