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约翰·施特劳斯:音乐是人生的艺术

发布时间:2025-05-08 05:05:00  浏览量:2

今年是约翰・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在19世纪的欧洲乐坛,约翰・施特劳斯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作品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这一时代的音乐天空;又似灵动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带来无尽的愉悦与感动。

拜罗斯创作的油画《约翰·施特劳斯之夜》 图片为资料图片

成长之路

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施特劳斯的童年,便是在父亲老约翰排练和演出的琴声中度过的,家庭的音乐氛围熏陶着他,使他自幼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内心深处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父亲深知音乐道路的艰辛与不稳定,在老约翰看来,音乐虽美,却难以成为一生的依靠,他更希望儿子成为一名银行家,在金融领域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为此,他夺走了小施特劳斯的小提琴,锁起了家中的钢琴,试图将儿子对音乐的热爱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小施特劳斯对音乐的兴趣如同熊熊烈火,无法被轻易扑灭。每当父亲外出,母亲便会悄悄打开钢琴的锁,让小施特劳斯尽情练习,她还为儿子买来新的小提琴,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在母亲的庇护下,小施特劳斯如同在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努力汲取着音乐的养分。他不仅向父亲乐队里的首席小提琴手弗朗茨・阿蒙学习,还向管风琴师普拉斯学习钢琴,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1841年,施特劳斯在维也纳的苏格兰教会中学毕业,随后被父亲送入综合技术学校学习商科。但他的心早已被音乐填满,对商科课程毫无兴趣。课堂上,他常常偷偷地在笔记本上谱写旋律,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课后,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乐谱,不愿参加父亲安排的私人课程。终于,在1842年,施特劳斯因上课时作曲和唱歌被学校要求退学。这一事件犹如导火索,引发了他与父亲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父子关系降至冰点。施特劳斯意识到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音乐梦想。他先后受教于理论家姚阿幸・霍夫曼教授、皇家教堂乐队长约瑟夫・德雷克斯勒、皇家宫廷歌剧院教师安东・科尔曼等人。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音乐天赋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展现,仅一年的时间,他便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同时在作曲方面也崭露头角,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1844年10月8日,19岁的施特劳斯毅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乐队的演奏水平迅速提升,具备了公开演奏的能力。他带领乐队在维也纳的各个角落演出,用美妙的音乐征服了观众的心。

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如《箴言圆舞曲》《心之乐波尔卡》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这些作品的成功,让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音乐界站稳了脚跟,也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约翰·施特劳斯 图片为资料图片

音乐思想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思想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生活与艺术的两端。在他看来,音乐并非高高在上、脱离尘世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的生动写照,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他坚信,音乐有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力量,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施特劳斯的创作理念中,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灵感,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自然风光的旖旎秀丽、人们的欢聚与别离化作美妙的音符,融入作品之中。他的音乐,就像是一幅幅细腻的生活画卷,从宫廷的奢华舞会到民间的热闹庆典,从多瑙河畔的波光粼粼到维也纳森林的幽静深邃,无不在他的音乐中得到呈现。《蓝色多瑙河》这首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的圆舞曲,便是施特劳斯对生活热爱的绝佳诠释。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国家陷入了阴霾之中,人们的情绪低落,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为了振奋国民精神,施特劳斯受邀为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创作一首合唱曲。在这首以诗人卡尔・贝克的诗作《蓝色多瑙河》为蓝本的作品中,施特劳斯用音乐描绘了多瑙河的美丽风光,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多瑙河畔,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温暖。

施特劳斯的音乐还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他善于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们丰富多样的情感。他的《春之声圆舞曲》,欢快的旋律仿佛是恋人们在春天里的欢歌笑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浪漫的气息;他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悠扬的旋律宛如林间的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心田,勾起了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他的《自由之歌圆舞曲》,激昂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压迫的反抗,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尊严。

施特劳斯的音乐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音乐,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喧嚣,也表达了人们对宁静的向往。

老约翰·施特劳斯 图片为资料图片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施特劳斯主张创新和突破。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将维也纳圆舞曲这种原本简单的舞曲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音乐体裁。他增加了圆舞曲的乐队编制,丰富了和声的运用,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在作品中加入了更多的主题和变奏,使乐曲的结构更加复杂和严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施特劳斯的音乐思想,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在今天也是音乐会上的常客,被无数音乐家演奏和诠释。

卡尔·贝克 图片为资料图片

经典作品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的圆舞曲作品在音乐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蓝色多瑙河》展现了多瑙河从清晨到夜晚的不同景色。乐曲开篇,小提琴以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颤音,仿佛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随后,圆号吹奏出主题动机,旋律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紧接着,五个小圆舞曲依次展开,每个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节奏明快,充满活力。《春之声圆舞曲》是施特劳斯的另一首不朽名作。这首圆舞曲与他创作的其他圆舞曲有所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也不是舞蹈伴奏音乐,而是具有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乐曲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

除了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的波尔卡作品同样别具一格。《闲聊波尔卡》是他最有名的快速波尔卡舞曲之一。这首曲子采用复三部曲式,A大调,快板,2/4拍。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在三小节引子之后,用顿音奏法呈示出跳跃的主题,短笛的跳音与小提琴的快速音阶跳动,仿佛描绘出妇女们起床时的快乐心情。第二主题简洁明了,打击乐的加入为乐曲增添了不少情趣。在小提琴、圆号的激励下,乐曲又回到第一主题。第三主题中,短笛依然在跳动,圆号、小鼓的合奏,仿佛是对妇女们清洁工作的描写。乐曲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的说笑声。最后,短笛、提琴高音区的演奏使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氛中结束。

约翰・施特劳斯在轻歌剧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轻歌剧作品将音乐与戏剧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蝙蝠》是他最著名的轻歌剧之一。这部轻歌剧的剧情引人入胜,充满了喜剧色彩。故事讲述了艾森斯坦男爵因侮辱官员即将入狱,但在朋友法克博士的劝说下,他决定延后一天入狱,去参加一场俄国王子举办的舞会。在舞会上,艾森斯坦与妻子罗莎琳达发生了一系列误会和趣事。《蝙蝠》的音乐优美动听,充满了维也纳风格的舞曲元素。序曲部分汇集了剧中多段动听旋律的集萃,旋律激昂欢快,节奏明快有力,瞬间就能抓住听众的耳朵,为全剧奠定了欢乐的基调。剧中的咏叹调、重唱和合唱等形式丰富多样,旋律优美流畅,情感表达细腻。

施特劳斯的作品对轻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维也纳圆舞曲、波尔卡等音乐元素融入轻歌剧之中,使轻歌剧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风格。他注重音乐与戏剧的融合,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和表达情感,使轻歌剧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乐队 图片为资料图片

时代特色

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盛行,它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在文学领域,出现了雨果、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想象力,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奇幻的自然景观。在绘画领域,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以其强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这种浪漫主义思潮也渗透到了音乐领域,音乐家们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个性化的表达,追求音乐的诗意和戏剧性。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诞生的。他的作品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喜悦、悲伤、爱等情感。以《蓝色多瑙河》为例,这首作品通过对多瑙河美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同时,19世纪也是欧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中产阶级崛起,音乐市场逐渐商业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社交活动日益频繁,舞会、音乐会等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不断增加,希望通过音乐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这种音乐商业化的趋势,使得音乐作品需要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和流行性。约翰・施特劳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他的音乐作品旋律简单易记,节奏明快,适合在各种社交场合演奏。他的圆舞曲和波尔卡作品成为舞会上的热门曲目,深受大众喜爱。他还经常带领乐队进行巡回演出,足迹遍布欧洲各地,进一步扩大了他的音乐影响力。

奥地利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奥地利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中,维也纳的民间音乐更是以其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风格,成为施特劳斯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

维也纳的民间音乐与当地的舞蹈紧密相连。这些舞蹈形式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中广泛流传,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施特劳斯在创作中,巧妙地将这些民间舞蹈的节奏和旋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他的音乐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蓝色多瑙河》中,施特劳斯运用了典型的圆舞曲节奏,三拍子的韵律如同轻盈的舞步,让人仿佛看到人们在多瑙河畔翩翩起舞的场景。乐曲中的旋律也借鉴了维也纳民间音乐的元素,优美而富有歌唱性。在《闲聊波尔卡》中,施特劳斯则运用了波尔卡这种民间舞蹈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一群妇女在闲聊时的欢快场景。

除了民间音乐和舞蹈,奥地利的自然风光也对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奥地利拥有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和美丽的湖泊,这些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激发了施特劳斯的创作灵感。他的许多作品都以奥地利的自然风光为主题,通过音乐来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一首描绘奥地利自然风光的经典之作。在这首作品中,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流、婉转的鸟鸣等都得到了体现。

此外,约翰・施特劳斯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也深刻影响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音乐风格。他出生于音乐世家,家庭的音乐氛围不仅滋养了他的音乐天赋,还让他早早地接触到了各种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与父亲的矛盾和冲突更加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这种执着和坚持,贯穿了他的整个音乐生涯,成为他创作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芬巴赫 图片为资料图片

永恒回响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了国界和文化的界限,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19世纪,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施特劳斯带领他的乐队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将维也纳圆舞曲和波尔卡等音乐形式带到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他的音乐会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观众,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被他的音乐所吸引。

许多后世音乐家在创作舞曲时,都会借鉴施特劳斯的创作思路和手法,将他的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例如,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轻歌剧作品就受到了施特劳斯轻歌剧的影响,在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的轻歌剧,也继承了施特劳斯轻歌剧的传统,以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著称。

施特劳斯的音乐还对后世的交响乐、歌剧等音乐体裁产生了影响。他的音乐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启发后世音乐家在交响乐和歌剧创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在交响乐创作中,一些作曲家借鉴施特劳斯的音乐元素,如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等,使交响乐更加富有感染力。在歌剧创作中,施特劳斯的轻歌剧为后世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歌剧向更加轻松、幽默、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约翰・施特劳斯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这句名言。他的音乐,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激发人们去感受更多音乐的魅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