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普:为什么华语乐坛一潭死水?而欧美日本音乐蓬勃发展?
更新时间:2024-09-21 19:12 浏览量:66
华语音乐发展到如今,逐渐与欧美音乐、日本音乐产生极大的根本性差别。主要在于:华语音乐的市场本质,过度的集中于人声演唱的声乐。而欧美、日本音乐的根本,则是以器乐为主,人声仅仅是器乐的一种主流形式,并非全部。这种根本性的不同,造成了华语音乐走向了一个非常难以逆转的奇怪现象:唯唱功论,音乐只有唱功,音乐只有唱功歌手。
华语音乐后继无人根本答案是:因为能写好歌的音乐人不具备唱功,具备好唱功的歌手写不出好歌。而市场永远只会选择那个具备好唱功的台前歌手,因为市场需要规避作曲作词的这种非表现性投资。而具有顶级创作天赋又具有完美专业唱功的歌手是非常难以存在的。久而久之,这就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市场对于专业度会永远侧重于声乐,而忽视音乐的根本:器乐和声。导致新一轮的音乐畸形发展:作曲套路化。
今天,我们来具体对“为什么华语乐坛会一滩死水,而欧美音乐、日本音乐会蓬勃发展”这个问题做出具体的音乐专业分析,核心为以下几点:
1:当声乐在华语音乐一家独大后,作曲这门音乐艺术就会被市场以“流量”作为利润评判标准,而流量为主就意味着“作曲的粗糙、速成、低价值、毫无音乐审美的培养”。进而导致,所有的音乐平台他们都在思考一件事:要完成音乐产业的生存,就需要更为廉价而高利润的作曲。廉价、高利润在作曲之中就以为一个东西:套路化作曲——套路和弦。
从2020年抖音开启新的音乐版权风口之中,整个华语音乐的利益占比就造成极大的冲突:口水歌、网红歌开始挤压传统唱片职业音乐,甚至于说,口水歌成为华语音乐的主要产出内容。进而导致了一个非常离谱的现象:《天赐的声音》、《生生不息》、《歌手》等等华语主流代表综艺,都开始以口水歌作为流量的源头,基于口水歌的改变成为了华语音乐人就业的唯一方向。
而华语的所有口水歌,从作曲的角度理解,本质上就是三个作曲套路:
卡农套路;欧美进行:1645;华语抒情4536251;所有的口水歌都是在三个套路里面打圈,旋律改一改就是一首新歌。为什么所有人的音乐产物都是如此雷动?答案是:因为套路和弦的受众最大,最容易产生网络时代的现象级传播度,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非音乐受众会因为曲目而关注,关注就是流量,而流量对于音乐产业就是利润,在这个过程之中。歌曲的营养、歌曲的价值重要吗?不重要。
久而久而之,就造成一个非常稳定的市场方向:所有从业者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开始做同一件事:写套路和弦,至于什么音乐理想、什么音乐创新。抱歉,华语音乐市场不相信所谓的创新,只要利润。这个和任何一个成熟的商业市场是一样:商业化成为了杀死艺术的从业方式,所谓的音乐梦也逐渐变为了一种内卷的上班。音乐平台就是核心市场的规则运用。
2:华语音乐一潭死水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大众消费力能和审美能力的不匹配,对于华语音乐而言,消费力最强的一批人是属于明星效应的偶像冲动消费,为了自己的偶像去大批量的购买专辑。音乐专辑这种音乐艺术产品,在华语音乐的消费市场上强行转变为了一种:偶像追星方式的表现和竞争。音乐专辑的质量再一次被抹除,什么音乐不音乐的,只要是哥哥的歌,我就买。
而对于大部分想要拥有良好音乐体验的群众而言,他们的消费能力又往往是欠缺的。在这个时代一张专辑包装的价格动辄上百,这已经完全超出早期几块钱的乐趣。而且音乐专辑的定位也逐渐从一个商品转变为了一种收藏品的溢价逻辑。加上网络时代的冲击,付费依旧是难以完成的音乐变现方式。
在消费能力更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华语音乐一潭死水的核心所在:音乐科普和音乐课的缺失。大部分的从业者都是业余人员,都是草台班子,更何必说听众朋友们,所以本质上华语音乐并不一个点的问题,而是全面的一种非正向发展。当下的套路和弦和声乐方向,已经是华语音乐所能表现最好的市场方式。
3:欧美音乐和日本音乐之所以能够较为健康的发展,是因为:产出端的多元化与消费端的审美付费。说白了就是:欧美音乐和日本音乐的音乐方式是集中于流行音乐的音乐本质:音乐个性化的方向,音乐是塑造个性化的一种核心手段,而个性化恰恰是音乐艺术的推动力。不管是什么艺术,最终完成价值展示一定是基于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提供的情感共鸣就是创作者寻求的个性。
成熟力量感的碧昂斯;善解人意知性美丽的霉霉;怪搞、孤僻却永远惊艳的碧梨。他们三人的音乐完全不同,任何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张。但是华语音乐确完全相似,任何情歌都可以成为任何歌手翻唱,虽然味道略有差别,但是整体依旧是同一种的内容表现。完全没有个性化和情绪上的差异。而且华语音乐的抒情歌曲过于庞杂,这不利于商业的周期性猎奇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说唱音乐慢慢兴起的原因。
在创作产生的音乐人之外,更要紧的是:付费受众们原因掏钱,为审美、个性买单。欧美音乐的受众他们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快乐,而且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或者是艺术价值的藏品。他们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来帮助那些勇敢创新的音乐人完成就业。他们有一个基本认同点:音乐是艺术,而不是商品。
这一点就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华语音乐的作品真的是就商品化,快速迭代,不具备太多的音乐艺术价值。受众也普遍不接受消费购买。欧美、日本音乐则是认为音乐是艺术化的流通产物,蕴含了创作者的心血和藏品价值。
所以,综上华语音乐的一潭死水,他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问题,而是市场、从业者、商业逻辑、大众审美、音乐教育综合造成的断档现象。但这种情况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希望未来华语音乐可以早一点出现更好的时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