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寒冬,为何音乐节也受牵连?
发布时间:2025-05-08 13:55:31 浏览量:2
最近音乐节有点意思,怎么说呢,以前是音乐人的主场,现在感觉成了演员们的“第二职业体验中心”。
这风向变得,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影视行业现在不好混,这大家都知道,剧本备案少了,项目也砍了不少,大批演员赋闲在家。
你说他们干啥去?
直播带货?
那竞争也激烈啊!
结果发现,哎,音乐节是个好去处,既能露脸,还能捞金,简直完美!
就说刚过去的五一,好家伙,音乐节的舞台上,演员比观众都多!
罗云熙、赵露思、任嘉伦、张晚意、张新成,一个个都跑去唱歌了。
你说他们是“多栖发展”也好,是“降维打击”也罢,反正音乐节是热闹了。
要说最火的,还得是赵露思。
北京唱完跑滁州,一天都不带歇的。
而且人家还打着公益的旗号,演出收益捐给教育扶贫和动物保护。
这波操作,虽然唱歌水平被吐槽,但是公益形象那是立住了,路人缘蹭蹭往上涨。
张晚意也挺拼的,在北京的音乐节上,又是唱歌又是哭的,#张晚意音乐节哭了# 直接上了热搜。
这话题度,杠杠的。
罗云熙、张新成、任嘉伦,这几位也都没闲着,又是唱影视剧主题曲,又是翻唱经典老歌,还表演才艺,感觉比开演唱会还卖力。
也有一些“意外惊喜”,比如岳云鹏。
这画风,感觉像是音乐节故意搞的“行为艺术”。
不过说真的,有他在,气氛是绝对不会冷场的。
演员们扎堆来唱歌,图啥?
说白了,还不是为了一个“钱”字。
现在音乐节不好卖票,请几个流量大的演员来,那票房立马就上去了。
就拿鹿晗来说,之前他搞了个音乐节,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住宿都涨了70%多。
赵露思参加的音乐节,门票也是秒没,相关话题阅读量都快10亿了。
这数据,谁看了不眼红?
粉丝也给力,为了看自家爱豆,啥都愿意花。
高价票、溢价票,根本不在话下。
有些音乐节,明星多的,票价直接翻好几倍。
主办方也乐意啊,请演员来,既能提高知名度,又能多卖票,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简直一举多得。
但是,问题也来了。音乐节本来是乐迷们的天堂,现在粉丝多了,味道就变了。
以前大家是冲着音乐去的,现在很多人是冲着明星去的。
通宵排队、打灯牌应援,把音乐节搞得跟演唱会似的。
这让那些老牌乐迷怎么受得了?
之前太湖湾音乐节,罗云熙超时演出,压缩了后面歌手的时间,结果粉丝之间吵起来了。
还有上海超级芒果音乐节,任嘉伦粉丝在别人表演的时候挥舞大旗,也被骂不尊重人。
更夸张的是,有的粉丝为了占个好位置,雇黄牛轮班排队,差点引发踩踏事件。
这哪是听音乐,简直是追星大战!
网上也吵翻了天,乐迷们抵制演员参加音乐节,觉得他们抢了音乐人的饭碗,破坏了音乐节的氛围。
粉丝们则觉得,音乐节就是要多元发展,有明星才能更热闹。
甚至有网友提议,干脆搞个“横店音乐节”,让演员们唱完歌直接回去拍戏,两不耽误。
这主意,听着还挺有创意的。
说白了,演员参加音乐节,也是各取所需。
演员想借音乐节提高曝光率,巩固人设;音乐节想靠演员拉动票房,吸引赞助。
现在文旅产业和音乐节绑在一起了,只要能吸引游客,地方政府也愿意给补贴。
这算盘,打得可真精。
所以,音乐节越来越“影视化”,也是没办法的事。
大家都在想办法活下去,流量就是王道。
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副作用。
音乐节过度依赖演员,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特色,让真正的音乐人失去机会。
其实,大家也不是反对跨界,只是希望影视和音乐能各自安好,都能发展得更好。
别搞成“你死我活”的生存竞赛,而是“一荣俱荣”的共生格局,那才是最好的。
总而言之,音乐节这事儿,现在是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复杂了。
以后会怎么发展,谁也说不准。
但愿它别忘了初心,别丢了音乐的灵魂,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