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镇头村这出戏,妙在哪?
发布时间:2025-05-09 01:04:53 浏览量:2
麦浪与琴音共舞,书香同乡韵齐飞。5月4日,宿州市埇桥区镇头村迎来诗意时刻:一场融合中西艺术的乡村音乐会在麦浪里奏响,田埂边的稻田图书馆同步开放,为这座千年古村注入了文艺气息。
“当优美的琴声响起,浑身像被泉水浇灌。村里欢迎这样纯粹的艺术。”村民们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无不深深陶醉。“村民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艺术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场乡村音乐会让我看到了艺术与乡村碰撞出的奇妙火花。”作为活动的重要嘉宾,国际钢琴大师孔祥东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钢琴、小提琴演奏和诗朗诵,那是城里大剧院的“小众艺术”;稻田图书馆,乍听上去,也像个“浪漫噱头”。但镇头村的实践证明,艺术感染力超越地域,农村也可以很“潮”。
麦浪里办音乐会,让艺术点亮梦想
三角钢琴支在田垄间,琴音与麦浪声、农机声交织,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音乐会,营造出“乡野与艺术共生”的独特美感,吸引了近千名群众围观。老人们跟着节奏拍打膝盖,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时低声唱和,现场气氛热烈感人。
小提琴演奏家盛小华以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将经典民歌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泗州戏《智取威虎山》选段、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将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与现代音乐元素完美融合。一位“00后”村民举着手机边录边感慨:“老腔调换个‘打开方式’,照样圈粉!”
当钢琴家孔祥东的指尖触响琴键,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黄河颂》展现家国情怀,柴可夫斯基的旋律打开古典艺术之窗,《龙灯调》致敬本土音乐。“我希望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打开一扇窗,让你们看到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孔祥东在与村民互动时说。
演出临近尾声时设置了一个特别环节——钢琴伴奏加情景诗朗诵《镇头村,我们的诗与远方》。一位“90后”村民对记者说,在音乐和诗歌的交融中,仿佛和演员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看到了镇头村美好的明天。
“村民对现代高雅艺术的欢迎和接纳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想。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像渴望春雨一样渴望艺术的滋润。”孔祥东激动地说,在田间地头演奏,比在任何华丽的音乐厅都更有力量,因为在这里,艺术深深扎根乡野,每个音符都沾着泥土芬芳。
田埂边开图书馆,让书香浸润乡村
一本治愈心灵的图书、一杯沁人心脾的咖啡,走进镇头村稻田图书馆,窗外是农田和水库,眼前是知识的海洋,时光缓缓,岁月凝香。
“庄稼地‘长’出了图书馆,家门口也能感受‘诗和远方’。”村民们带着惊喜,走进这个书香四溢的文化空间。
占地400余平方米的稻田图书馆是安徽省图书馆的分馆,紧邻镇头村水库,四面是夹沟香稻米和小麦种植区。馆内藏书丰富,布局精妙,环境温馨。木质书架以农具和农产品为装饰,吧台陈列着村里自产的香稻米汽水等文创产品。这种新颖的设计,既保留了乡村的质朴感,又注入了现代审美,为乡村阅读找到了最佳的打开方式。
“我们想把这里建成绿色田野中的‘精神粮仓’、乡村连接外界的‘文化接口’。”该馆主理人陈诗远讲述建馆初衷。
在这里,村民可以借阅农业技术书籍,也能读到《平凡的世界》等文学作品;孩子们可以用电子设备观看科普视频,也能在留言本上写下“长大了想当钢琴家”的梦想。这种多元的文化供给,满足了乡村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群体的精神渴望。除此之外,村民可以在这里商议村务、分享生产生活经验,书香浸润着文明乡风。这里还将定期举办阅读分享、知识讲座、文化研学等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作为安徽省第一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镇头村将以“稻田图书馆”为文化新载体,培育文明乡风,汇聚发展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孵化本土文化IP,让流量化为“留量”
数千游客闻风而来,十万人进直播间……一场乡村音乐会和一座稻田图书馆,让镇头村赚足了眼球。这波流量过后,如何保持文化热度?这也是当下乡村需要面对的共性课题。
镇头村三面环山,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该村的香稻米历史悠久,素有“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之美誉。然而,景点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虽能吸引游客,却难以让人驻足。
近年来,该村与专业文旅公司合作,深入挖掘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家生活等优势资源,打造沉浸式农文旅休闲体验项目。本次音乐会所在的镇头水库一带,被规划为农业生态观光区;镇头寺一带通过改善呵泉水质,盘活文化资源,打造人文历史文化观赏区;半山里自然庄则打造精品民宿、文创店、有机餐厅等新业态。“我们以文促旅,以旅兴农,要把田园风光变成‘美丽经济’,把传统农业升级为‘体验产业’,让更多的‘游客’变‘常客’,让乡村‘颜值’变‘产值’。”镇头村党总支书记孔聪聪说。
“授人以渔”的文化教育赋能成为关键增量。5月3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向镇头村捐赠首批爱心资金21万元及27万余元物资,为乡村孩子点亮艺术梦想。5月4日上午,南京艺术学院与宿州学院联合设立的“新时代社会美育实践基地”在该村揭牌,致力于打造美育基地,为村里持续引入文化艺术教育资源。
该村借助企业、公益机构、艺术院校与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探索“文化+教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精心发掘和培育本土文艺骨干,成立“文化艺术工坊”,着力孵化本土文化IP,推动乡村从文化输入地变为文化输出源。
“村里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传统记忆,也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现代生活;农民既是农业的主体,也是文化的主角。这样的乡村,才是我们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埇桥区政府负责同志说。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5月8日)
责编 刘晓彤
初审 陆璐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