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音乐究竟有无版权?“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在京举办
更新时间:2024-09-22 01:32 浏览量:45
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版权局承办的“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于9月20日在京举办。与会嘉宾就数字化浪潮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版权保护与治理所带来的挑战话题,进行深入思考与交流。
在沙龙上,国际唱片业协会首席法务官劳里·理查德提出,需要重点关注AI蓬勃发展之后所带来的严重问题。“生成式AI正带给唱片业不小的威胁。AI带来的是非常高质量的音频输入,这会给最原始的原创作品带来颠覆性挑战。AI不仅给创作者带来挑战,也给销售市场带来很大挑战,它不断稀释行业的利润。”
理查德进一步阐释,“ AI可以模仿你的声音,模仿你的唱腔等。比如之前某位歌手通过他的音乐作品训练大模型,此模型就生成了这位歌手风格的作品。面对这种情况,人类音乐人要如何保护自己的版权?现在,国际唱片业协会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
人们一直认为,音乐创作是极具创意性的劳动。其实,它也很容易在被拆分、重组后被“剽窃”。业内称之为“渲”。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兼总干事周亚平介绍,音乐的要素就是和声、节奏、旋律,AI可以把这些要素打碎了整合起来,然后输出为一首完整的作品。“使用者把自己对音乐的想法和诉求输入给AI,AI基于自身的数据训练和模型设计,可以把它学到各种风格音乐从不同维度重新整合起来。”
在周亚平看来,AI输出的音乐作品不能享有版权。如今,人类音乐人已经把AI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把AI输出的东西直接当作作品。即使在它输出的过程中参杂了人工干预,使用它的音乐人也不能将这种输出当作原创作品。”周亚平说,“假如一位专注于某一风格的作曲家,通过AI拓展创作的领域与风格,启发创作灵感,在这个基础上再重新创作,这样产生的作品才能够享有版权。”
但是,借鉴与抄袭之间的界定,在实际维权中非常困难。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工作委员会副主席包冉说,大语言模型的基础训练机制,便是打碎了重组。“当原始数据信息,无论来源于文本、音频、视频,都变成词源之后再重组。尤其是这种重组,是注意力机制进行的话,维权时要回溯其来源,是比较难的。”他说,如何将版权保护机制前置,实现全过程的版权保护机制,是今天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不过,周亚平也认为音乐创作的未来不至于非常灰暗,毫无希望。“AI创作生成不了爆款作品,充其量算一个技术型的,中等水平的创作者,不可能有人类、有艺术家那种情感。有时候非常简单的一段旋律,人类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但是AI不可能创作出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