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煌:八十不言老,诗乐常伴向上向善
发布时间:2025-05-13 07:14:50 浏览量:3
“嘿佐、嘿佐、嘿佐、佐~佐~佐~”5月7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师大苑里,雄浑的川江号子破窗而出。八十岁的鲜于煌教授笔直地站在客厅中央,随着音调逐渐攀升,他那原本微微下垂的眼角不自觉上扬,双眼炯炯有神,尾音处的长调高亢雄浑,震得人耳膜微微发颤。这位重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正以自己的方式守护民间音乐与文化。
80岁的鲜于煌教授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郭武奎 摄
“我仿佛从一出生就被音乐包围。”鲜于煌表示,他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市的偏远山村,那里的生活好像被歌声填满——吃饭、喝茶、婚嫁、祝寿,处处都有歌声相伴。“这些充满生活气息、蕴含美好精神的民间音乐,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贫寒的童年,成为我人生路上向上向善的精神支柱。”
大学毕业后,鲜于煌进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任教。在讲授《诗经》《楚辞》的过程中,他敏锐察觉到古代诗歌与音乐的紧密联系,坚信这些被称作“诗歌”的作品,本就是可吟唱的音乐载体。这份信念,引领他踏上音乐与诗歌文化研究之路。他走访多个偏远区县,深入挖掘当地音乐文化,最终编著出《诗圣杜甫三峡新诗论》《白居易在三峡—忠州》《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汉文诗选》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也成为他学术发展的重要助力。
音乐文化不仅成就了鲜于煌的学术之路,更让他在践行社会价值的道路上不断深耕。他以《巴国传奇》的录制经历举例,这部100集、每集5分钟左右的文化讲座录制,因制作标准要求高,每集都需反复录制3到4遍。对于当时已年逾七旬的鲜于煌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录制过程中,力不从心的疲惫感时常袭来,退意也多次萌生。但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时常吟唱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中那份直面艰难险阻、永不言弃的精神,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力量。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鲜于煌凭借顽强的毅力,咬牙坚持,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录制工作。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更是音乐文化精神在现实中的生动映照与传承实践。
如今,鲜于煌房间里的书架依旧被民间音乐、古代文化等各类书籍填满。与此同时,他积极拥抱新技术,主动尝试使用DeepSeek。“传承音乐文化,就得跟上时代步伐。”他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即便已过杖朝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年下乡5、6次,深入基层宣传音乐文化。在给学生授课、举办讲座时,他独创边读、边讲、边唱的教学方式,新颖的课堂形式深受欢迎,成功点燃了大家对民间音乐、诗歌文化的热爱。“希望用有趣的课堂,让更多人关注民间音乐与诗歌文化,加入传承保护的行列。”他满怀期待地说,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民间音乐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让这一优秀文化瑰宝永葆生机。
对鲜于煌而言,八十岁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音乐与文化传承之旅的新阶段。这位用一生探寻音乐与古代文化魅力的老人,正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文化传承故事。(谭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