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Ali:探索“全球扎根本土”模式 还传统音乐以生命
发布时间:2025-05-13 13:57:53 浏览量:2
2025年5月8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环球网、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期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连线活动成功举办。谈到如何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避免淹没本土音乐的声音,同济大学学生代表Anayat Ali Allaie指出,应超越“本土-全球”的虚假二元对立,探索一种“全球扎根本土”的模式。
发言全文如下:
我想谈谈一个极具个人色彩又与全球息息相关的话题——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之际,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本土音乐如何保持其文化独特性?
作为一名生活在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最古老文明之间的人,我目睹了传统音乐的魅力与脆弱。在数字流媒体、短视频和算法驱动的时代,我们正于广泛的联系中面临着悖论:虽然全球平台放大了声音,但它们也可能淹没了本土声音。
首先,我要承认全球化在扩大音乐获取渠道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如今,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偏远地区艺术家就能触及全球观众。然而,许多本土音乐也正因为不符合当今平台所青睐的快节奏而处于消失的危险之中。英语流行音乐的主导地位、跨国唱片公司的影响力等因素使得文化扁平化。最终,传统音乐被边缘化,甚至更糟糕的是,在缺乏应有尊重与语境的情况下被商业化利用。
好消息是我们有能力做出改变。我们应超越“本土-全球”的虚假二元对立,探索一种“全球扎根本土”的模式。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全球现象级团体BTS主要以韩语表演,仍能登上全球榜榜首,证明音乐可以突破语言障碍;印度作曲家A.R. Rahman将传统的泰米尔拉格与西方管弦乐结合,吸引国际观众的同时保持了文化深度;在中国,通过数字档案以及VR体验,传统侗族音乐得以保存和传承。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让这些例子普遍化呢?这建立在三个关键支柱上:首先,提高技术包容性。比如,可以训练AI帮助识别小众音乐,在流媒体上创建特定国家或地区频道,利用移动技术记录民间濒危歌曲;其次,关注赋权与教育。通过学校教育或社会项目赋予年轻人探索、学习和复兴本土音乐的权力。在印度,我看到农村青年使用WhatsApp分享民歌。在中国,音乐营将小众民族乐器带到了城市学生面前;最后,政府与产业要携手合作,参考法国的做法,为本地内容设定文化配额,将其用于数字流媒体服务。国家应该设立专门资金,开展音乐遗产研究。
为了上述方案可操作化,我想提出一个名为“Z-Gen Local Beats Lab”(Z世代本土节拍实验室)的倡议。正如其名,这是一个由青年主导并合作的国际倡议,将记录并数字化某些濒危的音乐及乐器;举办跨文化混音挑战,尊重而非稀释传统风格;帮助促进本土与全球音乐制作人之间的道德融合等。
此外,我想强调我们青年必须发挥的作用。每次我们选择分享一首民歌,或与传统艺术家合作,或播放列表中的土著节奏时,我们都在抵制文化抹杀。当我们保护本土文化的灵魂,同时拥抱时代的各种工具时,不仅仅是在保护传统,也是在赋予它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