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单依纯歌手发布会打瞌睡:疲惫还是松弛?一场“人间真实”的争议

发布时间:2025-05-14 23:23:06  浏览量:3

2025年5月14日,《歌手2025》全球发布会现场,00后歌手单依纯因“打瞌睡”登上热搜。镜头捕捉到她在发布会尾声环节眼皮低垂、头部微晃,甚至一度闭眼,被网友戏称为“演我开会状态”。这场“松弛感”拉满的意外,既引发了公众对艺人工作强度的讨论,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职场真实”的共鸣。

一、现场直击:单依纯的“瞌睡名场面”

发布会接近尾声时,单依纯被拍到低头揉眼、头颅轻点,甚至短暂闭目,与身旁精神饱满的嘉宾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她随后调整状态,但这一片段仍被网友截图传播,并迅速登上热搜榜。网友评论两极分化:

• 调侃派:“这不就是我开会摸鱼的样子吗?”“纯姐的松弛感我学不来!”

• 心疼派:“5月行程排满,打工人也扛不住啊!”“她才23岁,别苛责了!”

事实上,单依纯的疲惫早有端倪。据其工作室行程显示,5月以来她辗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参加音乐节,甚至在发布会前一天刚结束某活动,次日便马不停蹄赶赴发布会现场。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她的“瞌睡”更像是一种“过劳信号”。

二、争议背后:松弛感与职业态度的博弈

单依纯的“瞌睡事件”之所以引发争议,本质是公众对“艺人职业素养”与“人性化理解”的碰撞。

1. 职业素养的质疑:作为《歌手2025》的参赛者,发布会本应是展现专业态度的场合。部分网友认为,单依纯的瞌睡行为“不尊重主办方”,甚至将其与“业务能力不足”挂钩。

2. 人性化的理解:更多网友选择共情,认为“打工人谁没在开会时犯困过?”甚至有人翻出其2月演唱会落泪事件——当时她因感冒坚持演出,事后工作室透露其“身体已超负荷”。这种“拼命三娘”的形象,让公众对其“瞌睡”多了一份宽容。

此外,单依纯的“松弛感”也引发了对年轻一代职场态度的讨论。在“内卷”盛行的当下,她的“瞌睡”被解读为一种无声的反抗,甚至有网友将其与“00后整顿职场”的标签联系在一起。

三、行业透视:艺人高压工作的冰山一角

单依纯的“瞌睡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艺人因过度劳累引发健康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

• 张艺兴晕倒事件:2018年,张艺兴在机场因体力不支晕倒,后被诊断为“过度疲劳”。

• 孟美岐“48小时不睡”言论:2020年,孟美岐在节目中自曝为筹备舞台曾连续工作48小时,引发舆论哗然。

据业内人士透露,艺人尤其是流量明星的行程通常以“小时”为单位计算,通告、彩排、拍摄无缝衔接。单依纯作为新生代歌手,既要参与音乐节、演唱会等线下活动,又要配合综艺录制、商务代言,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四、公众反应:从嘲讽到共情的转变

与以往艺人“犯错”被全网嘲不同,单依纯的“瞌睡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共情趋势。这背后,是公众对“艺人也是打工人”认知的深化:

1. 年轻群体的共鸣:95后、00后网友纷纷表示“理解”,认为“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

2. 对行业乱象的反思:部分网友将矛头指向经纪公司,质疑其“过度压榨艺人”。

3. 对“松弛感”的推崇:单依纯的“瞌睡”被赋予“反内卷”的象征意义,甚至有网友将其与“葛优躺”相提并论。

这种转变,反映出公众对艺人形象的期待从“完美偶像”向“真实个体”的回归。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不需要永远亢奋的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五、单依纯的回应:沉默中的“无声抗议”?

截至目前,单依纯及其工作室尚未对“瞌睡事件”作出回应。这种沉默,既可能是团队“冷处理”的策略,也可能是一种“无声抗议”——用行动表达对过度工作的不满。

事实上,单依纯并非首次以“松弛感”出圈。此前,她曾在综艺中因“摆烂式”游戏态度引发争议,但最终因“真实不做作”圈粉无数。这种“反套路”的艺人形象,或许正是她吸引年轻粉丝的关键。

六、结语:松弛感与专业度的平衡之道

单依纯的“瞌睡事件”,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性”与“职业”的博弈。在高压的娱乐圈生态下,艺人需要找到松弛感与专业度的平衡点:

1. 对艺人而言:合理安排工作节奏,避免过度透支;

2. 对经纪公司而言:优化行程规划,保障艺人身心健康;

3. 对公众而言: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避免“神化”或“妖魔化”艺人。

正如单依纯在《给电影人的情书》中所唱:“多少人爱你遗留银幕的风采,多少人爱你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或许,我们更该爱她作为一个“人”的真实与疲惫。毕竟,没有谁能在永不停歇的旋转木马上,永远保持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