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从乐府奴隶到音乐巨匠,他的名誉被唐太宗恢复,死后40年才平冤!

发布时间:2025-06-10 20:16:41  浏览量:19

有一位音乐天才,在他活着的时候几乎无人问津,死后40多年才获得应有的评价。

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公与孤独,最终因病死于贫困,临终时甚至将自己的音乐著作丢进火里;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音乐理念被广泛接受,这个人的名字是万宝常。

为什么一个如此伟大的音乐家会如此悲惨地结束?又是什么让他在几十年后,终于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万宝常出生于公元553年,原本是南朝梁朝将领万大通的儿子;命运的捉弄却让他早早失去了父亲,万大通在试图重归南朝的过程中被杀,年幼的万宝常也被迫步入了乐府,成为了一个“乐奴”。

那个时候乐府是个低贱的地方,音乐奴隶的身份让万宝常看似注定只能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但天赋总会找到它的出口,万宝常在乐府中并没有像其他同类一样默默无闻。

凭借自己极高的音乐天赋,开始在琵琶、钟磬等乐器上展现非凡的才能;他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刻,甚至能够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仅凭饭筷敲打碗筷就能奏出多种音调,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人。

不过命运并没有因此对他温柔,尽管在音乐上有天赋,万宝常的社会地位依旧低下,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音乐才华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隋朝建立,万宝常才终于得到了短暂的认可,他成为隋文帝宫廷中的一员,作为音乐家参与宫廷乐章的创作。

在隋朝万宝常的音乐理论,成为了当时最前卫的声音;他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乐曲,而是根据他对音律的深入理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七音八十四调”体系;这个音律体系不单单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更多的是对音乐的创新和融合。

万宝常的“七音八十四调”融入了大量的西域音乐元素,正是在这段时期,万宝常通过对西域胡乐的借鉴,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合成乐”风格;这个风格不仅突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桎梏,还让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但万宝常的创新远不止于此,他还发明了“水尺定律”,通过水尺来精准地调整乐器的音律,使得音色更加清晰和谐;这一发明堪称音律史上的一次革命,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尽管他的这些创新被当时的乐界赞誉,宫廷中对于万宝常的地位依旧有限;隋朝的大臣们更倾向于使用已经习惯的传统音律,而没有给予万宝常的理论应有的重视;这种创新未能真正影响到当时的音乐体系,万宝常的贡献在当时的社会并未获得足够的认可。

万宝常的悲剧性命运持续到了他的晚年,在宫廷中他遭遇了政治斗争和同行的排挤,最终无法在自己的领域中施展抱负;万宝常的理论并未得到重视,反而在乐府中被人诬陷,甚至当时的乐工们盗用了他的创意,并将之占为己有。

万宝常在不懈的努力和屡次打压中身心俱疲,最终死于孤独与贫困;历史对他的评价长时间不公,他的音乐著作在生前没有被系统整理与保存,他的理论也被湮没在时代的浪潮中;到了唐太宗时期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沉淀,万宝常才在《隋书》中得到了应有的评价才得以平反。

唐太宗深知万宝常的音律理论对于音乐史的贡献,在《隋书》中专门为他立传,并对当时抄袭万宝常音乐理论的乐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不仅让万宝常在后人心中恢复了正确的位置,也让他的音乐理论得到了重视。

遗憾的是尽管万宝常的贡献被正式承认,但他的许多乐曲和创作依旧未能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屈指可数;这份未被完全传承的遗产,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万宝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也充满了创新与不屈;他用音乐的力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份价值也通过历史的反思被赋予了应有的地位。

万宝常或许没有在生前获得过应得的荣耀,但他的音乐精神早已超越了时间,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应该记住他的名字,因为他的音乐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今天我们继续创造、继续奋斗的动力。

(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 2011年11月03日 —— 季札万宝常“审乐”知兴衰 孔子痛恨靡靡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