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月亮街不是街,是我们唱情歌的夜晚” !一起听《月亮街》背后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4-09-28 05:36  浏览量:37

9月26日晚,大理情歌会·“新时代大理民歌”分享音乐会暨大理民族音乐纪录片《月亮街》观影会在大理石空博物馆举行。《月亮街》是继《一掌雪》之后,由原班主创为大理“风花雪月”系列接力创作的“月”主题故事。改编自白族作家又凡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盲眼艺人和月亮的故事。

三岁时,因为一场天花烧瞎了眼睛的“我”,弹了一辈子弦子,对了一辈子调子,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在月亮街,“我”的弦子和《田埂调》深深打动了美丽、善良、果敢的小四妹,虽然年纪悬殊,眼睛又看不见,但小四妹还是顶着离亲叛道的压力,“跑婚”嫁给了“我”。从此,小四妹成为“我”的眼睛,也成为照亮“我”一生的月亮......

“月亮街”不是街,是人们唱情歌的夜晚。全片讲述了大理民间盲眼艺人和妻子40多年前在月亮街相爱、相知,继而相守一生的故事,以及在与爱人相伴的岁月里,老人所领悟到的音乐真味。可以说,音乐改变了盲眼艺人的命运,为他带来了爱情,也带来了一生的幸福、成就和光明。2024中秋节,《月亮街》首发火遍全网,随后又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国家旅游》杂志等多媒体转载。

一起观影↓↓↓

《月亮街》是一部民族音乐纪录片,由张树先、杨继花夫妇真人出演,面对老艺人日渐衰微的身体和流传于当地的田埂调,摄制组作了抢救性纪录拍摄。《月亮街》更是一部“带人们回家”的片子,这个“家”不仅是主人公夫妇相守一生的院子,更是大理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气息,除了带给观众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之外,更看到一个温情疗愈的苍洱人间。

观影结束后,该片导演辜小军、文学统筹(《月亮街》小说作者)又凡分享了背后的创作故事。

导演辜小军说:“我是在小说《月亮街》里发现的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也是一次特别的制作经历,用音乐讲述音乐故事。这是一次主题先行的创作,承担着阐释‘大理月’这个文化符号的任务。文化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它藏在哪里?《一掌雪》和《月亮街》的制作作出了回答和验证——这个答案是观众给我的。它让我又一次看见了母语文化的力量,这里的母语代指养育每一个人的乡音、乡景和乡情,是我们的第一口精神母乳,它时时提醒着‘我的身份’。我开始认识到,什么样的文化叙事是有效的?就是把文化和具体的个人情感连接起来,文化的力量就藏在每个平凡人的情感表达和对本乡本土的热爱、归属里,这是一种家园叙事。这份力量可以带我们的心灵回家,获得安宁和温暖。当无数次这样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汇聚起来,它的力量是温柔而磅礴的。这是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初心,也是我心中的‘大理月’。我希望这样的初心可以在‘风花雪月’系列讲述里得到延续。”

白族作家又凡说:“在我的文学构架里,风、花、雪、月、云是一个故事系统,雪落,月升,风起,花放,云归,首尾相续,无始无终。最早关注张树先夫妇的故事,是在2009年,给《大理日报》写通讯《弦子弹到北京去》,此后一直没有间断投向他们的目光,直到2022年秋天写成小说《月亮街》初稿,再到今晚的观影会,说起来,这个片子的创作周期,长达15年。大理是一个创作的聚宝盆,我一直努力的事情,就是虔敬地、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宝贝捧出来,诚如把大地还给大地,把天空还给天空,把飞鸟还给飞鸟,把月亮街,仍然还给月亮街!从《一掌雪》开始,导演回看乡土的视角和创作理念影响了我的写作,期待我们下步继续用文学文本和影视文本共生的方式,为风花雪月传统文化符号注入新的诠释。”

中央音乐学院徐之彤教授在观影后感触到:“习近平总书记总说讲好中国故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这个片子给我的感觉,第一是真诚,片中老艺术家的故事没有过多渲染,就是他生活的真实记录;第二是纪录片的拍摄,纪录片的语境、隐晦,包括它叙事方式都是纪录片很好的展示;第三就是展现的音乐元素,很新颖,总觉得田埂调听上去都很简单,但它是一种很特别的味道,‘味’很正;最后就是这样的老艺术家需要被挖掘被记录,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一部文字小说,有这样的一部纪录片,有这样的民族音乐,这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是很重要的。”

分享会尾声,纪录片中的“调子客”现场演唱了《田埂调 》,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带来了根据大理传统民歌《泥鳅调》改编创作的《新泥鳅调》、情歌对唱《蜜蜂想花花想蜜》等精彩文艺节目。

据了解,《一掌雪》《月亮街》之后,大理接下来的风、花系列故事正在创作中。

来源丨风花雪月号

核稿丨田峥嵘 李菊荣 余周梅

终审丨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