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秦立巍携手凯瑟琳·斯托特:是告别,是回归 | 乐评

更新时间:2024-09-30 03:45  浏览量:5

文 | 徐翎珑

9月5日晚,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主厅迎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重奏音乐会。大提琴家秦立巍携手英国钢琴家凯瑟琳·斯托特,共同演绎了一场音乐的盛宴。早在一年前,斯托特便在个人官网上宣布,她计划在2024年底告别舞台,不再进行公开演出。本次演出正是她“收官之行”的最后一站。

谈及凯瑟琳·斯托特,她有众多身份。她是大提琴家马友友长达近四十年的“合作伙伴”。她是众多音乐节和系列音乐会的“总舵手”。对斯托特而言的“告别巡演”,则是秦立巍的“归乡之时”,每次回沪演出,他都会用亲切的上海话向观众说:“回到家的感觉真好!”

整体上看,音乐会的曲目以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为主轴,首先演奏的是舒曼的《幻想小品》(Op.73)。该作是舒曼早期的代表作,充满了浓郁的文学气息。秦立巍与其说是演绎,更不如说是在叙说。对于舒曼的作品,秦立巍曾在采访中深情地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舒曼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进一步阐释道,“大悲与大喜往往只在转瞬之间,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更多是徘徊在情绪的灰色地带。”在演奏舒曼的曲目时,秦立巍的音色温柔而富有表现力,他巧妙地引导出那些微妙音符间的情感,将郁结、愁苦、纠结、自我救赎等复杂情绪细腻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在第二乐章的部分最为出彩,重复的语句不断推进,“絮絮叨叨”但又不断寻求呼唤。

相较于《幻想小品》中大提琴的“一枝独秀”,随后的柯达伊的《小奏鸣曲》、勃拉姆斯的《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以及下半场的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更加强调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柯达伊的作品融合匈牙利民族色彩和现代元素,在国内的舞台上演出较少。该作品是斯托特推荐的,该作因对演奏者全面技术的高要求,曾被赞誉为新一代大提琴演奏技术的试金石。秦立巍的演绎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更是将每一个音符都赋予了生命,充满力量和激情,音色有种“金属质感”。

音乐会渐入佳境,勃拉姆斯的《e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与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演绎尤为引人注目,斯托特在作品中展现了她那跳跃而精准的弹奏,自如而充满力量,游刃有余。在钢琴与大提琴的配合中,对话感十足。尤其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钢琴有效地填补了大提琴的每个气口,但又使得整个演奏充满了呼吸感。在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两人在演奏中的力度控制极为精准,对音乐的平衡性把握得恰到好处,整体上流动自然、富有层次。秦立巍的大提琴与斯托特的钢琴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和动态的音乐世界。当晚演奏的音乐厅以其音效备受称赞,似乎当日的空气湿度也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人不仅感叹一切都那么完美,造就了这温润、饱满的音色。

音乐会在返场曲目中达到高潮。皮亚佐拉的《天使米隆加》《自由探戈》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令人十分惊喜。《自由探戈》的改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让全场观众为之沸腾。指法跳跃而精准,弦音如同在空中飞舞,舞蹈性与民族性十足。在音乐会的终章,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为全场带来了一种静谧的“降温”,秦立巍充分展现了个人的揉弦技艺,使该作充满了絮叨感、撕扯感。哀婉与忧伤的琴音从舞台一点点扩散、蔓延至全场,联想到斯托特的告别,似乎是她对这趟旅程的深情回望。然而,也不全是悲伤,我们仍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浪漫,这是斯托特在音乐之旅中所经历的感动、温暖与收获,是她与音乐、与听众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在明晃晃的聚光灯下——释然了。

曾看过一篇文章,其结尾有一句话很触动我:“音乐,是从有血有肉的人心中生长出来的,人心就是音乐,音乐也是人心。”语言难以详尽这趟旅程的所有细节,在这充满光辉与尘埃的世界中,告别与回归或许已然不再重要,因为我们都将向着幸福与泪水交织的未来前行。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