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已去世32年,遗孀洪如丁现在的人生状况怎样?
更新时间:2024-07-22 20:09 浏览量:144
1940年8月,战火纷飞的重庆南山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生命——施光南。“光照南山”的名字暗示了他未来在音乐领域的非凡成就。他的父亲施存统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母亲钟复光是黄埔军校第一代女兵,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小施光南的成长营造了独特的环境。
4岁时,施光南进入校园,然而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目光总是停留在窗外的小鸟、云朵和花草上,老师的劝诫似乎对他这样一个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孩子没有什么作用。
而当他5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儿童歌唱比赛彻底改变了施光南的人生轨迹他随口哼唱的几句旋律惊艳了在场的老师,也让母亲钟复光惊叹不已令人惊讶的是,他并非出身于音乐世家,却展示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
施光南在进入中学后,他的音乐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和锻炼。他被委任为校刊《圆明园歌声》的编辑,这为他带来了创作自己曲目的机会。
为了获取真实的反馈,他常常用拗口的外国名字作为署名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演奏,听到观众的掌声时,他感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无以言表。
17岁那年,怀揣着对音乐的热忱,他踏入了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系统学习乐理知识。两年后,他成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正式踏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工作,并在那里创作出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瑞丽江边》等作品20岁不到,他已经创作了上百首曲子,成为备受瞩目的音乐才子。
从南山的顽皮少年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学生,再到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作品的音乐才子,施光南凭借天赋与勤奋在音乐道路上迅速崛起,为他日后成为"人民音乐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32岁的施光南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与比自己小六岁的洪如丁结为夫妻。洪如丁,这位新加坡出生的,曾在天津大学就读的聪慧善解人意的姑娘,曾对施光南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略有所闻。
当她初次见到这位年轻的音乐家时,带有惊讶。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他们的小家庭却每天都充满了幸福和温暖。他们的婚房是单位分配的一个不足二十平的小屋子,只有一个卧室,卧室的地面还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水泥地。
然而,洪如丁丝毫不在意这些,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很快就把这个小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施光南被妻子的付出深深打动,以至于他的作曲灵感如火花般瞬间迸发,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
1975年,洪如丁被调往北京工作,这是她和丈夫施光南四年来的第一次团聚。四年的分离,让他们倍加珍惜团聚的时光。在北京,他们在中央乐团工作,施光南创作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经典之作。
尽管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的感情却更加深厚。
洪如丁不仅是施光南生活中的好助手,更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她热爱跳舞,虽然施光南无法亲自陪伴,但他会特意叮嘱同事多陪她跳舞。
这份深深的爱意在他们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中熠熠生辉施光南和洪如丁以相濡以沫的爱情,共同谱写出人生的辉煌乐章,迎接人生的高潮。
1986年,施光南被选为全国青联副主席,他的才华和贡献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同年,他开始着手创作自己心心念念已久的歌剧《屈原》,这个想法在十年前就已萌生,但因为施光南认为自己还不够成熟并未实现。然而,经过十几年的磨砺,他终于觉得自己准备好了。
为了这部作品,施光南倾尽全力,埋头于创作之中。他每天闭门不出,不分昼夜地工作。朋友们都说他"工作起来如同拼命三郎,一坐到钢琴面前就是一整天,站都不站起来"。
这种充沛的创作热情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消耗着他的体力,实在也严重磨损着他的心智与精神每一天,他的思绪与情绪随着屈原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而起伏不定。
洪如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她知道丈夫是个为了艺术不顾一切的人,每当他难得休息时,她就会递给他一碗汤和一个饼。
她不知道,这样高强度的创作将给丈夫带来怎样的后果。
1990年3月17日,《屈原》清唱会在北京民族宫正式开幕。西装革履的施光南正襟危坐,等待观众的评价。这场演出反响热烈,所有人都被这部气势磅礴的作品震撼了。
施光南在表演结束后,没有停歇,立即启程前往巴基斯坦进行访问,回国后又立即投入到《屈原》作品的修改工作中。
然而,命运在此时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1990年4月18日,正独自在家教女儿唱《屈原》的施光南突然感到头痛欲裂,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后,确诊他因长期劳累和作息时间混乱,导致突发脑溢血。
经过十几天的救治,49岁的施光南永远地离开了。5月2日,他这位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音乐的人民音乐家,带着未完成的《屈原》和众多未问世的作品,告别了深爱的祖国和家人。
他的离世,不仅是中国音乐界的巨大损失,更是给妻子洪如丁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施光南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最后一曲,将对音乐的热爱燃烧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施光南的突然离世对于43岁的洪如丁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他的离世给了她巨大的痛苦,让她无言以对。在整理遗物时,她发现了丈夫放在床头柜里的上百首未发表的作品,这让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她紧紧地抱着这些稿子,靠在床边痛哭流涕,心痛得无法呼吸。
然而,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没有被悲伤击垮。在最初的痛苦过后,她开始着手整理丈夫留下的遗物,尤其是那些未发表的作品。
洪如丁深知,这些都是丈夫的心血,她必须让它们得以传世。
在丈夫离世后的几年间,洪如丁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八十多岁的婆婆在经历了白发送黑发的悲剧后,在泪流干时告别了人世。
随后,洪如丁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也相继离世洪如丁体验到了人生中能想到的所有痛苦,这一切都在短短几年内发生。
洪如丁被亲人去世的痛苦所包围,她无法入睡,整夜整夜失眠,情况最糟糕的时候,需要药物才能勉强入睡一会儿。她常常梦见施光南坐在钢琴边上冲她微笑,叫她“如丁”,但每次当她匆忙上前时,丈夫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洪如丁并未被这些打击击倒,当她女儿施洪蕾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时,她独自一人去了丈夫的墓前,向他诉说了这个好消息。
自此之后,她仿佛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1998年,洪如丁努力实现了施光南生前未能完成的歌剧《屈原》的舞台化。当看到丈夫的心血结晶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在眼前,洪如丁的泪水涌上心头。
这一刻,她仿佛重新见到了丈夫坐在钢琴前微笑的模样。
洪如丁决定坚守对丈夫的承诺,她不顾众人的劝说,坚定地选择独自坚守。她说道:"我会用尽余生守护他的音乐。"从此以后,每年的四月,她都会去丈夫的墓地,有时是独自一人,有时是有人陪伴,从未间断过。
洪如丁在签名时总是会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施光南的妻子"这几个字。这既是她对丈夫深深的爱的表达,更是她对世人的一个提醒:永远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有着对祖国、对党深深的热爱,视音乐如生命。
洪如丁用她的不懈的坚持和付出,展现了一个妻子对丈夫最深沉的爱,也成功地成为了施光南音乐遗产最忠实的守护者。
自从好友施光南离世后,洪如丁肩负起了传承以及发扬丈夫音乐遗产的重任。她深深感受到了这不仅是对丈夫的承诺,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2010年,施光南逝世20周年之际,洪如丁组织了一场隆重的纪念音乐会。国内众多著名歌唱家倾情献唱,以美妙的歌声悼念这位杰出音乐家。
这场音乐会不仅是表达对施光南的深切缅怀,更是通过歌声唤醒大众对这位音乐家的记忆。
除了举办音乐会,洪如丁还积极参与各类纪念活动,并向丈夫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和大量手稿捐赠给施光南纪念馆,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的施光南的祖籍地。
这些蕴藏着珍贵信息的遗物,包括有上千份的手稿,使后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创作历程和生平事迹。
不仅是金华市,施光南的出生地重庆也建立了多处纪念设施,如施光南大剧院、施光南广场等。这些地方不仅是对施光南的纪念,也成为了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场所。
洪如丁多次参观这些纪念场所,以确保它们能真实地反映施光南的音乐精神。
洪如丁的不懈努力让施光南的音乐得以传扬,她的坚定付出,使得施光南的思想与作品能影响到更多的人。正如她所说:"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施光南,了解他的音乐,理解他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热爱。"
时光荏苒,如今施光南已离开我们32年。已经步入古稀的洪如丁,依然珍藏着和丈夫的美好回忆。她的坚守和付出,不仅是对施光南音乐遗产的传承,更是对那段超越生死的深情挚爱的深刻表达。
尽管岁月侵蚀了洪如丁的容颜,但她对丈夫的爱依然如初。每逢四月,她都会前往丈夫的墓地扫墓,或独自行走,或有人陪伴,每年如此,从不间断。
她常说:“每当我听到施光南的音乐,就感觉他仍在我身边”。
施光南的音乐作品至今仍在传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作品仍然被很多人奉为经典。
而洪如丁对于这位音乐人深情的守候,更是为这段音乐传奇增添了一份感人至深的注脚。
今天的洪如丁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施光南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她的执着让施光南的音乐与精神得以永远流传,这跨度长达32年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