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凤:田冉,家庭教育真相的揭秘者
更新时间:2024-10-11 18:50 浏览量:35
毫无疑问,对屡屡跨界的田冉来说,无法给她贴上一个相对确切的单一标签。
田冉所学专业是计算机,她在大学毕业后出人意料地选择北京的一家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基于对音乐的热爱,加之机缘巧合,田冉于2008年接触到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数字节奏”,并成为“数字节奏”研创团队负责人。此间,她还作为联合创始人开设了“革特教育”,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用艺术的形态做教育,用教育的心态做教学”,一边在北京各大高校开展授课实践,一边做理论基础研究。
2017年3月30日,中国首册节奏学习教材——《数字节奏》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市文联举行。《数字节奏》由田冉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节奏训练”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主导方向,全面而系统地诠释了数字节奏在节奏学习中的巨大价值。
“数字节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理性的数学逻辑和感性的音乐艺术相结合。实践层面的实用性、延展性以及内容结构的逻辑性、代表性是“数字节奏”的特征,更是系统教学的基本体现。以打击乐为载体展开节奏训练、思维训练等具体内容,让学习者通过训练达到对节奏的精准掌握。不仅如此,“也能帮助一些有自闭症、抑郁症、注意力低下的孩子解决自身缺陷。”田冉认为,节奏能力是教育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田冉开始更多关注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我把教育分为三大类:其一,提升孩子认知的学校教育;其二,提升孩子潜能的天赋教育;其三,人们熟知的家庭教育。”2014年,田冉与团队创建了“妈妈秘密基地”的雏形,用以进行封闭式教育培训,除了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解决亲子问题、夫妻问题。
与此同时,田冉提出“意识植入与教育”等相关教育课题,并于2019年4月出版了意识教育相关著作《妈妈是女王》,从节奏、思维、控制以及意识教育层面揭示现代女性如何掌握从“女仆”到“女王”的秘诀,如何实现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善。在田冉看来,“人是受意识支配的,当满足了意识所需环境的时候,人的言行举止都会不自知地受到影响,而意识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应该作为第一教育手段实施。”
2022年7月,田冉著作《学习一门与孩子沟通的语言》《打开二胎家庭的幸福密码》同时出版,是为《妈妈是女王》意识教育系列丛书的延续。前者阐述了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语言”——情绪,认为情绪语言是教育的第一步,应传递与孩子相匹配的情绪信息以达到良好教育的结果和目的。后者则以丰富的案例、生动亲切的语言,告诉家长如何培养二孩家庭孩子自强自立意识,如何平衡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似乎是在不经意间,田冉在修炼成家庭教育专家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成为畅销书作家。其著论涉及万有节奏、节奏训练、能力训练、能力与学习、发现意识、意识训练、控制与素质、高效行为基础、家庭教育意识环境搭建、意识与人格(人际)等。凡此种种,著书立说奠定了她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地位。
《揭秘家庭教育的10个真相》,这或是田冉的最新一本著作,于今年5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事实上,田冉的系列著作始终在探索并揭秘家庭教育的有关真相,难能可贵的是她责无旁贷地成为这些难题的破冰者,并为此寻求解决之道。我们之间的对话就围绕家庭教育的真相展开。
王好凤:在众多的身份标签之中,田冉老师是意识(行为信息中枢)学专家,亦是意识教育推广者。现在的教育困境呈现的大多是表象,而不是本质问题!您所讲的意识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能否由此揭示本质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
田 冉:意识教育是以人的意识环境为出发点,营造出感受层面的必要条件,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素质、能力与思维的整体提升。思维里的认知需要理解,意识里的信息需要感受。关于意识信息,大家有三个不知道的事:一是我们是通过意识来获取真实信息的;二是意识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反向性”;三是先有意识、后有思维。
王好凤: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把意识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主观判断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那么,意识教育无疑是建立在对潜意识挖掘并激活的前提之下,把每一个表象分析透彻(读取)并根据不同基础给出合理教育方式(写入)的过程。是这样吗?
田 冉:是的,意识的“读取”是还原真实、真相的过程。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意识上才是高效、快捷的,而意识又是由环境来决定的。意识是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基础。“环境塑造人,性格决定人”这些都指向一个内容——你得到的是什么意识信息。所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环境的搭建,是意识氛围的营造!意识里存储的是“有、没有”和“做、没做”的本质;对意识的了解,才是对被教育者真正的了解。
王好凤:在普遍认知的现实语境中,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一个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而非绝对对立的概念,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素质教育而言,田冉老师似乎更注重品格养成和公德教育,有着哪些不同于公众的认知?
田 冉:我认为,素质是指一个人具备丰富且细腻的内在感受,素质教育是指建立优质内在感受的过程。有素质有涵养,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美学。如果我们帮助孩子们建立了一系列优质的内在感受,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高尚、高贵起来!也才能有血性,有魄力,有民族情怀,有爱国精神,这些都是一个人在感知层面具备丰富感受之后的一种外在体现。在这种感受的影响下,我们对事物的追求不再是表象的、物质的,而是一种源自内在感受层面的精神追求。
王好凤: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在新时代也是如此,“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田老师怎么看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田 冉: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主旨是丰富孩子的感知,感知的丰富才能造就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孩子。在过往的教育认知下,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的教育职能是重合的,都强调的是学科类的学习,即围绕应试教育在转。三方定位不清,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教育合力。每个家庭都要重视素质教育,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王好凤:正如您在《揭秘家庭教育的10个真相》一书中所讲,教育中的事与愿违恐怕是很多家长的切实感受。比如,我们越是希望孩子做什么,孩子越是不做;我们越是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他偏偏要做。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焦头烂额之际寻找到了方法、出路,却没想到带着孩子掉入了各种“深坑”。您认为为什么会这样?
田 冉:家长之所以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有那么多坎坷,是因为在这个层面拥有不合理的思维逻辑。例如,我们希望孩子按时写作业,就会对他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我们不希望孩子玩手机,就会对其进行严格限制。这可能就是不合理的思维逻辑,是我们基于自己的需求在大脑中构建出的逻辑。由此,我们就进入了“要求产生对抗,限制形成渴望”的怪圈,很多我们不想看到的教育现象就产生了——孩子对父母期待的事物越来越排斥,对父母排斥的事物越来越期待。
王好凤:“很多所谓家教问题其实并不存在”!在上述专著中,揭秘的家庭教育第一个“真相”就成功引起我的兴趣。很多家长在解决教育问题时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基本上是在拿到“已知条件”后就开始解决问题,殊不知在做无用功。为什么有些问题并不是真正存在呢?
田 冉:当我们了解到“自我标准”与“感知力”之后,就会找到答案。因为评判的“自我标准”未必科学,而“感知力”不足又会产生误判。首先,我们应该进人“教育评判”(教育真相的还原)环节,评判自己认为的问题是否真正存在;其次,如果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应该分析问题的成因;第三,真正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我们不做“善于剧透”的家长,要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感知环境中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