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邂逅一场光影盛事——第四届IM两岸青年影展侧记
更新时间:2024-10-15 09:04 浏览量:28
入围主竞赛单元的50名主创人员上台亮相。福建日报通讯员 江信恒 摄
东南网10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哲昊)
13日晚,夜幕降临,平潭龙王头海洋公园光影生辉。
沙滩、海风、音乐、人潮……随着“麒麟最佳影片”“麒麟评委会大奖”“麒麟最佳导演”等大奖花落各家,为期3天的第四届IM两岸青年影展(以下简称“IM影展”)在此圆满落幕。
在过去几天里,两岸电影艺术表演家、资深影视从业者、青年电影人等会聚岚岛,积极参加展映、提案大会、72小时极拍等活动,共话光影、畅谈合作。
大力扶持影视新人
“没想到首次尝试实验风格就能获奖,这是对团队付出的认可,感谢IM影展。”对于舞蹈题材影片《蚂蚁》的主创人员胡英海而言,梦想在此刻照进了现实。
当晚,凭借该影片,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魏德安团队斩获了影展最高荣誉——“麒麟最佳影片”,并将30万元扶持资金收入囊中。“我们会继续秉持初心,努力创作,争取明年再来!”胡英海说。
IM是“In Moments”的简称,意为“从这一刻起”,这也是本届影展的主题。作为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青年影像交流活动,该影展将目光投向青年创作者,致力于打造集竞赛、论坛、训练营、展映等于一体的专业影像节展。
年轻,是IM的底色。从征片数据来看,本届影展主竞赛短片单元共收到来自全球342所高校的2264部作品,相较上届增加415部,增幅高达22%,征片数创下历届之最,其中91.2%的主创群体为“95后”新生代电影人,且多部入围作品为导演处女作。
那么,这些作品有着怎样的面貌?剧情短片《复活节》探讨了现代人内心困苦与复苏;《黄昏马戏团》凭着荒诞与幽默的表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聚焦台湾殡葬文化,《送行》讲述了一个破碎家庭的日常……通过镜头语言,两岸青年创作者将社会议题、个人情感与艺术表达相融合,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光影故事。
在观看入围作品时,本届影展评委会主席、台湾知名电影人张艾嘉经历了从起初“惊讶”到之后“惊喜”的转变。从影超过50年,张艾嘉将此次活动视为“与两岸青年创作者充分交流的机会”,她欣喜地看见青年导演们的才华、潜力以及雄心,并鼓励大家“大胆往前走,勇敢去追梦”。
活动期间,还配套举办了主竞赛入围作品展映、张艾嘉·主席特展、台湾电影特别展映、电影《黑骏马》修复展映等活动,部分热门场次甚至一票难求。
“除了观看青年导演的作品外,台湾电影特别展映单元的片单同样十分丰富,侯孝贤等台湾导演的代表作重返银幕,可以大饱眼福一番!”来自上海的观众丁秋勇如是评价。
两岸携手迈向繁荣
“老师,我的剧本是否还需要打磨?”13日,平潭国惠国际酒店,“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提案大会正火热进行。其间,10个入围项目的团队逐一上台进行介绍,并接受来自行业一线名师的审视。
青年导演郭婉容的父母是台湾人,她出生于巴西,成长于天津。如此多元的成长环境赋予了郭婉容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其也在创作中投射了自己移民家庭的经历,并带着非剧情纪录片《我们这一家》前来参加训练营,希望能获得剪辑指导、资金支持等。“通过此次训练营,现场接受两岸资深电影人的‘一对一’指导和点评,与两岸同行交流切磋,收获颇丰。”她说。
着眼于长片赛道,“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共收到256个长片项目和剧本,并从中遴选10个项目进行指导,帮助两岸青年创作者打磨作品。此外,还邀请阿里、开心麻花、哔哩哔哩等多家头部影视公司高管作为决策人来到现场,让更多有潜力的影视项目“被看见”。
平潭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自首届影展落地以来,“IM”便成为平潭新的标签。通过IM影展,当地正以光影为媒,加速架起两岸文化交流、电影创作、产业发展的沟通桥梁。本届影展,共有来自台湾高校的137部作品报名参加,最终9部作品入围展映,其中4部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惊悚题材作品《四牲六道》,来自台湾艺术大学的“95后”导演游智杰获得了“麒麟评委会大奖”。他直言十分期待与大陆电影人合作,深入交流拍摄技巧、剧本构思等,一起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不仅如此,影展期间,两岸影视教育与产业发展圆桌会议、导演论坛等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并邀请了廖庆松、陈玲珍、魏德圣、吴慷仁、张榕容等一批台湾知名电影人参与,与大陆电影人探讨华语电影的创作与发展,为两岸影视文化交流打开一扇新窗口。
新时代、新语境、新视界。在台湾知名剪辑师廖庆松看来,两岸影视界一定要多交流多合作,才能共同迈向繁荣。“很高兴看到IM影展用这么大的力度来支持两岸青年影视创作者,也期待更多青年创作者携作品而来,共同打造出一座‘两岸影视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