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大火,我分析了3个原因
更新时间:2024-10-18 07:57 浏览量:64
文:林梢雁
在人生的旅途中,所有人都是彼此的过客。但有些相遇足以温暖整个曾经,更何况我们是久别重逢——用这句话来描述刀郎演唱会的火爆,再贴切不过了。
据说等的时间越长,重逢时就越快乐。
所以,山高路远,那么多人为刀郎而来,共赴一场心灵交融的约会,追寻一段深藏心底的青春记忆。
季节频繁更替,刀郎依旧没变,他还是那个纯粹、干净、感性的歌者。
刀郎的演唱会一票难求,据说场馆外的人比里面还多很多。
大家挥舞着荧光棒,与刀郎一起,唱的热泪盈眶。以至于演唱会结束,仍久久不愿意离去。
人们不禁要问:刀郎为什么又火起来?
1
一个“又”字,说明刀郎曾经火过。
有人说,那肯定是因为刀郎的才华!当然,这个我不敢否认。
刀郎,原名罗林。1971年6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歌手、音乐人,能作词、作曲、编曲、演奏。
2004年以单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正式出道,2005年 凭借歌曲《冲动的惩罚》获全国“金唱片”奖,2006年推出专辑《谢谢你》和《披着羊皮的狼》。
2011至2012年间举办“刀郎——谢谢你全国巡回演唱会”,2011年8月10日,推出专辑《刀郎2011——身披彩衣的姑娘》,2012年 以《爱是你我》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刀郎还有很多很多旋律优美、歌词深邃、情感真挚的歌曲,否则,怎们会有那么多人为之陶醉、为之动容、为之落泪呢。
不过刀郎曾经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我是刚刚知道不久,于是当然而然地惊呆了:
这可是国家级的奖项,这种殊荣,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这是对刀郎音乐才华与政治立场的完全肯定。
果然,德才兼备的刀郎还是太全面了。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最熟悉的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曾经风靡一时,大街小巷都回荡着刀郎苍凉的声音。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刀郎的歌,上面这四首歌我都能唱下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年轻人总喜欢假装深沉。我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皮肤最黑的男生总是冷不丁来一嗓子刀郎的歌。
下了晚自习,一群人熙熙攘攘涌出楼道,黑暗中突然这么一声,仿佛他有一肚子愁绪。
我知道他想依此来彰显自己比同龄人情感经历丰厚,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他并不知道此举反而暴露了他情感经历匮乏和对爱情无法遏制渴望的真相。
哈哈哈哈哈哈。
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心理学家。
但如此才华横溢的刀郎,怎么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了呢?
2
因为他遭到了一部分傲慢精英的孤立排挤。
从音乐风格上来讲,刀郎的音乐属于本土化音乐,有很多民歌的因素在里面,这也正是他的歌有群众基础的原因。
刀郎独有的唱法吸引了大众,却无形中动了一部分的利益蛋糕。
总有那么一群人以精英自居,认为西方的音乐就是高大上的,民族的音乐就带着土味儿。
那些世俗里的精英都是行业翘楚,他们在某一行业里具备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实际上真正的精英不仅仅要具备高于常人的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德才兼备。
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某些人群并不是真正的精英。
并非真正的精英,但却狂生出了精英傲慢。
他们不管是在公共场所场合,还是在私下场合,甚至是电视节目中,都对刀郎进行否定打压孤立,说他的音乐根本登不了大雅之堂。
总之,武大郎开炊饼铺,比我高的我不要。
有偏见的人,心里面都住了一个贼,偷走了真实,留下了偏颇。他们会故意放大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而对其他的部分视而不见。
当年本属于某个歌手的奖项被另一个人抢走,你就明白刀郎被打压并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件。
冷风吹人醒,成长多磨难。刀郎没有说任何不公平的话,转身离去。
《傲慢与偏见》里说:不过天下事总是这样的。你嘴上不诉苦,就没有人可怜你。
于是,刀郎便在大众的疑惑中消失了,除了那些真爱刀郎的人,仍执拗地单曲循环听他的歌
从此,刀郎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3
他们试图埋葬你,却忘了你是一颗种子。
2024年,刀郎回来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大众有了充足的话语权。
并不是以前群众的眼睛不够雪亮,而是在那个年代,大众即使有想法有情绪,也没有渠道发声。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宣传机,只要你想说就可以发声。
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真正的话语权不在发言区,而在评论区。
当下,那些动辄年薪百万、出门豪车盛宴、绫罗绸缎奢侈品傍身的,并不是真实的普通大众。
真实的大众是每天辛苦劳顿为生活奔波。
在中国历史上,诗歌的起源,是劳苦大众用于歌唱。
爱者歌其情,劳者歌其事,饿者歌其食。
你为谁而歌,谁就买你的账。
反之你脱离大众搞什么阳春白雪,故意制造距离,必须要普通大众仰视,享受高高在上的感觉,那么大众必将弃你而去。
刀郎的每一首歌都像是一面镜子,让大众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映射。
刀郎的热度与流量,正是草民阶层与精英阶层博弈后的胜利。
一说到阶级,有人总是不以为然。
可实际上,阶级一直存在,从未消亡。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简直神了!这些文章写于1942年,你仔细读一遍这篇文章,就会发现,时隔80多年,这篇文章依旧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无论任何时代,人民的才是大众的,大众的才是永恒的。
4
有才华、站在劳苦大众立场、赶上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三个叠加在一起,于是,沙漠胡杨刀郎的歌让底层的大众对其产生强烈的共情。
所谓共情,是指能够深入他人的内心,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感受,并将自己的这种理解准确反馈传达给对方的一种能力。
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感受,第二层是把自己的这种准确的理解反馈给对方,从而达到彼此之间心灵的共鸣。
共情包括认知共情、情感共情、身体共情。
认知共情就是能够明白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刀郎为大众写而歌,大众觉得刀郎唱的就是自己。
情感共情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认可、理解和支持。我们试图站在你的角度与你共情,可我却越为你考虑,就越为自己难过。
身体共情是指通过语言、姿态、手势、声音等表现对他人的理解、支持、肯定。情感上来了,于是出现了演唱会万人合唱、500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泪雨滂沱那感人的一幕幕。
和你一起笑的人,你可能很快就把他忘掉。但和你一起哭的人,你却永远不忘。刀郎就是那个陪大众一起哭的人。
有人说,肯定是有资本在操纵!
可拉倒吧。没有背景,没有华服,没有主持人,没有伴舞,没有嘉宾,两个小时内连唱39首。资本从来只会追逐流量。你再推一个试试?
更没有哪一个资本能让1.8万人的演艺场馆,开票1秒就全部抢完。
重逢是一种复活。
刀郎毫无征兆而又必然而然地火了,而此刻,华语乐坛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