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走一条饱含文化自信的美育道路——访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

更新时间:2024-10-19 14:16  浏览量:2

王旭东 学校供图

■美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美育与人的创造性思维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科技越“热”,越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

■除了加强美育教育体系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整个社会美育文化的营造,让人人能够认可美、向往美、追求美,鼓励对美的追求

■美育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对话,相互借鉴,整合融通,做好“两个结合”,从而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这一指向人的审美品格和高尚情操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认识新时期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如何更快补足短板,推动美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

1 科技越“热”,越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

中国教育报: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背景下,如何认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王旭东: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美育工作,他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去年年底,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这是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的重大部署。副课,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音乐等科目的统称,但在过去几年,我们已经见证了美育尤其是学校美育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

在科技、人才竞争加剧的今天,我认为,谈美育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那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之下,尽管劳动者的科学素养很重要,但是劳动者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实际上也非常重要,而总体上看,这些恰恰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相对缺少的。美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美育与人的创造性思维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科技越“热”,越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我们要看到,科技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生活?怎么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高科技。从哲学上讲,我们说一个人要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真善美,其中,美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美就在生活中,艺术美或者艺术的呈现方式就是把这些生活美、原型美进行浓缩和提炼。

不同于智育,美育更多的是促进人的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经过美育熏陶和没有经过美育熏陶的人,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生活的终极价值、人生追求等方面会呈现出不同。今天,我们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文化强国,要整体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其实这些就体现在我们美育工作的成效中,美育工作最终是要促进和发展全社会的审美、人文素养,从这一点来看,尽管国家对美育工作高度重视,但是美育这种深层次意义还没能被更广泛地认识到。

2 要警惕美育中存在的窄化、功利化倾向

中国教育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对美育工作的理解还比较窄?

王旭东:的确,现在对美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术界还有争论。学校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的,“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的理念现在已经被普遍认同,国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也作了这样的明确表述。而与之相对的是什么?是艺术教育教学中单纯注重技能训练的偏向,以及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比如有些人认为,开音乐课就是教会学生识谱,教会学生唱歌,教会学生某一种乐器。这些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作为美育的音乐课程教学,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创造美。现实中有这种情况,一个钢琴技能很不错的人,他可能很会弹钢琴曲,但欣赏不了曲中的美。

所以,对美育工作理解到位不到位很重要。现在我们说美育浸润计划,用的是“浸润”二字。这是因为,感受美、欣赏美是不能“讲道理”的,它不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而主要是情感体验的过程。社会节奏越快,越需要有一种耐心,美育熏陶难以被浓缩,也不能求快,需要一个过程来展开。

这些年,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学校艺术教育,社会化的艺术培训发展也很快,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提升孩子的审美素养,为孩子培养一个能伴他终身的艺术爱好而选择艺术培训,这对全民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艺术教育过重的“功利化”倾向依然存在,值得警惕。

中国教育报:从实践来看,美育工作如何进一步推进?

王旭东:美育熏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美育工作也是这样,但有些工作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推进。

从整体来看,加强中小学美育,还要从课程设置、美育师资配备、能体现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等方面下功夫。除了加强美育教育体系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整个社会美育文化的营造,让人人能够认可美、向往美、追求美,鼓励对美的追求。

美育师资,尤其是乡村美育师资的缺乏一直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不只是培养的问题。瞄准这些地方的美育师资,我们是做了培养的,但是最后有多少能充实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现在,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标准可以实现一致,但是师资的均衡是最难解决的,城乡间美育师资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只靠教育自身解决不了,需要更多的综合施策。

3 艺术院校要主动承担起促进美育事业发展的职责

中国教育报:由于独特的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艺术院校在美育工作中具有带动作用。您认为,艺术院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王旭东:艺术院校要主动承担起促进美育事业发展的职责。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推动美育事业整体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但专业艺术院校应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专业艺术院校要做强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去过意大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度,公立的专业音乐院校就有50多所,几乎遍布每一个大小城市,发达的专业艺术教育彰显着意大利美育的发达程度。近年来,我国艺术院校、院系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是可喜的。这些专业艺术院校以及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要把自己的专业教育办好,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专业艺术教育。要完善中国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艺术专业人才;要加强艺术理论及艺术创作规律研究,构建完善的艺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强艺术精品力作的研创,引领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服务国家文化战略;要加强艺术的国际交流,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没有一流的艺术专业教育,就不可能有美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要有这样的使命担当。

二是艺术院校要在普及艺术教育上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作为艺术院校,我们要帮助其他学校开好公共艺术课程,通过慕课等形式,中国音乐学院也在积极地把专业力量辐射出去,推动美育工作的整体普及。在社会美育中,除了积极开展艺术社会服务,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大贡献就是建设和完善了音乐考级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促进了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的发展。我们也在开发面向成年人,包括老年人的艺术素养认证,这既是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能有效促进社会美育事业的发展,带动全民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是艺术院校要在办好艺术师范教育上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全社会美育工作的提高需要美育师资,师资靠谁培养?要靠高校。原来主要是师范院校,现在许多专业艺术院校都办起了相关的艺术教育专业,这对丰富和提高美育师资是很有必要的。艺术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在美育师资培养上与师范院校形成各有特色、相互补充的局面。中国音乐学院也成立了教育学院,一方面我们要培养研究音乐教育规律的人,但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里的音乐教师。

总而言之,高等艺术教育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承担双重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艺术院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艺术院校,肩负引领高等艺术教育和美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任务,必须明确职责定位,勇担时代使命,有力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

4 美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

中国教育报:民族性是中国音乐学院建校之初就坚持的初心,学校是如何从中华美育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构建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体系的?

王旭东:虽然美育这一概念直到近代才被使用,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早已有许多先贤的思想闪烁着美育的光芒。先秦时期,中国就有礼乐教化传统,《论语》写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中华美育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自信,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现在我们讲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国特色被放在前面,可以说,没有中国特色就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因此,过去几年,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索。

我们都知道,国际上有维也纳古典乐派、俄罗斯乐派、意大利乐派等,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应该在人类音乐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中国音乐学院一个重要的办学定位就是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打造形成以中国音乐资源为依托、以中国艺术风格为基调、以中国作品为体现、以中国音乐家为载体的音乐学派。

从人才培养上看,我们的中国特色也很鲜明。60年来,我们坚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的办学初心,构建并不断完善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器乐、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民族音乐人才。过去几年里,我们组织全方位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推动音乐专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体系化、中国化、标准化,探索形成中国音乐专业课程标准。

与西方美学思想不同,今天我们倡导的美育独具中国美育精神与中国美学哲学的内涵,饱含民族与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美育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对话,相互借鉴,整合融通,做好“两个结合”,从而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作者:本报记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