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收手吧!连代表作都没有,却高高在上当评委,综艺节目到底怎么了

更新时间:2024-10-22 18:30  浏览量:1

“我觉得不行”,“我认为不好”,“我不喜欢”,这些充斥着个人喜好与主观臆断的评价,却频频出现在本应以专业性著称的音乐综艺舞台。评委,本应是节目专业性与公正性的保障,如今却沦为一些明星博眼球、炒话题的工具。当流量明星、跨界明星堂而皇之地坐在评委席上,对那些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艺术家评头论足时,我们不禁要问:内娱综艺,究竟是怎么了?

近年来,随着综艺节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吸引观众,许多节目开始在评委阵容上下功夫。流量明星、跨界明星的加入,确实为节目带来了话题度和关注度,但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评委专业性的质疑和担忧。观众们发现,部分评委在专业领域缺乏建树,点评也往往流于表面,甚至夹杂着个人偏见和炒作嫌疑,这无疑是对真正有实力的选手和观众的不尊重。

曾经,我们对综艺节目评委的印象,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极高成就和声望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专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选手提供指导和帮助,也为观众带来精彩的点评和专业的解读。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综艺节目评委席上的面孔发生了变化。流量明星、跨界明星的加入,让评委席不再是专业能力的象征,反而更像是明星们博眼球、炒作话题的工具。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连一部拿得出手的代表作都没有,却在节目中对那些拥有几十年经验的大师级人物指手画脚,这种“德不配位”的现象,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和担忧。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这句略带讽刺意味的话语,真实地反映出当下综艺节目评委的尴尬现状。流量明星凭借着粉丝效应,可以轻易地获得评委席位,而那些真正有实力的艺术家,却可能因为缺乏流量和话题度,而被节目组拒之门外。这种“唯流量论”的评判标准,不仅是对艺术的亵渎,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更让人担忧的是,评委阵容的“流量化”趋势,可能会对整个综艺节目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当节目组为了追求流量和话题度,而忽视了评委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造诣时,选秀节目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沦为资本追逐利益的工具。

内娱综艺评委乱象的背后,是市场经济下,综艺节目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必然结果。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收视率、点击量、话题度,成为了衡量一档综艺节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节目组不得不绞尽脑汁地吸引观众眼球,而邀请流量明星担任评委,无疑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流量明星自带粉丝群体,他们的加入可以为节目带来巨大的流量和话题度,从而吸引广告商的青睐,为节目组带来丰厚的利润。在这种利益驱使下,节目组往往会将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置于专业素养之上,即使他们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会被包装成“导师”或“评委”,出现在节目中。

此外,一些明星也乐于接受综艺节目的邀请,将评委席视为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平台。他们深谙娱乐圈的生存法则,明白制造话题和争议,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因此,在节目中,他们可能会刻意表现出“毒舌”或“夸张”的一面,以博取眼球,引发争议,即使他们的点评缺乏专业性和深度,甚至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和炒作嫌疑。

在这种情况下,综艺节目评委的“虚名”与“实力”之间的矛盾,就变得愈发突出。一方面,节目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会邀请流量明星担任评委,而忽视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一些明星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商业价值,会利用评委身份制造话题和争议,即使他们的点评缺乏专业性和深度。

长此以往,综艺节目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专业性和艺术性,沦为资本追逐利益的工具,而观众也会对综艺节目逐渐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衰落。

近年来,综艺节目评委乱象频出,一些缺乏专业素养和艺术造诣的明星,被包装成“导师”或“评委”,出现在本应以专业性著称的节目中,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和质疑。

1.丁太升:毒舌背后的专业性缺失

丁太升,一个在音乐领域鲜有代表作的乐评人,却频繁出现在各大音乐综艺节目中,以其犀利、直接、甚至有些刻薄的点评风格著称。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找到歌手的弱点,并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这种“毒舌”风格为他赢得了不少关注,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他敢于说真话,直言不讳地指出歌手的不足,有利于他们改进和提升;但也有人质疑他的点评缺乏专业性,更多的是为了博取眼球,制造话题,而刻意为之。

以他对张杰的评价为例,他认为张杰“声音虽然有着一些辨识度,但在声音的处理上太过炫技,没有让歌曲融入自己的情感”,并将他归类为“华语乐坛很多歌手坏毛病”的集合。这样的点评,看似专业,实则空泛,缺乏具体的分析和有力的论证,难以让人信服。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对于一些乐坛前辈也毫不留情。在《声生不息·宝岛季》中,他批评那英演唱告五人的《给我一瓶魔法药水》“存在着浓浓的时代感,没有抓住这一首流行歌的精髓”,认为是那英“没有放下身段来演绎”。

这种评价,不仅是对那英专业能力的质疑,更是对其音乐态度的否定,而他给出的理由,却显得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丁太升的“毒舌”点评,或许能为节目带来一时的热度,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节目的健康发展,也会对歌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鞠婧祎:强行“跨界”的尴尬

鞠婧祎,以“四千年美女”的称号走红网络,凭借着精致的外貌和甜美的歌喉,在年轻一代中拥有着超高人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流量明星,却跨界担任了爱奇艺《国风美少年》的导师,与张云雷、霍尊等国风领域的代表人物同台点评,引发了观众的质疑。

《国风美少年》是一档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音乐节目,需要评委具备一定的国学功底和文化素养。而鞠婧祎,除了高中学历外,并没有公开的国风学习经历。

在节目中,她的点评也大多是“很棒”、“不错”、“是我喜欢的菜”这类缺乏专业性和深度的评价,与其他两位评委的专业点评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她格格不入。

鞠婧祎的“跨界”点评,暴露了她专业知识的匮乏,也让观众对她担任评委的资格产生了怀疑。

3.孟美岐:流量光环下的实力质疑

作为火箭少女101C位出道的孟美岐,凭借着出色的唱跳实力和舞台表现力,在年轻一代中拥有着极高的人气。然而,她的音乐实力,却一直备受质疑。

在《天赐的声音》中,她与陶喆、张韶涵、胡彦斌等乐坛前辈同台担任导师,对周传雄等实力派歌手进行点评,引发了观众的强烈不满。

节目中,面对周传雄的精彩演唱,其他三位导师都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而孟美岐却在台下翘着二郎腿吃东西,这种不专业的态度,引发了网友的批评。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在点评周传雄时,并没有给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只是简单地表达了自己的喜好,与其他三位导师的专业点评形成鲜明对比。

孟美岐在《明日之子》中的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作为一名唱跳歌手,她在节目中指导学员表演“绝望的神情”,结果却遭到了网友的群嘲:“看到你绝望的表演,我不是感受到了绝望,而是真的绝望了”。

孟美岐的“导师”经历,暴露了她专业能力的不足,也让人们意识到,流量光环并不能掩盖实力的缺失。

4.章子怡:“影后”跨界音乐的尴尬

章子怡,作为华语影坛的代表人物,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和国际影响力,赢得了“国际章”的称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电影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影后”,却跨界担任了音乐节目《中国最强音》的导师,与陈奕迅、郑钧、罗大佑等音乐界的大咖同台点评,引发了观众的质疑。

在节目中,章子怡的点评,更多的是从个人情感和舞台表现力方面出发,缺乏对音乐本身的专业解读。

有一次,当其他三位导师都对一位选手的演唱表示认可时,只有章子怡投了反对票。当被问及原因时,她表示:“我觉得他有一些拍马屁的嫌疑,并不是真正有实力”。

这种评价,不仅缺乏对选手音乐实力的客观评价,也暴露了她对音乐专业知识的匮乏。章子怡的“跨界”点评,虽然为节目带来了一定的话题度,但也引发了观众对她专业性的质疑,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影后”,在跨界音乐领域,也需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

综艺节目评委乱象频出,究其根源,是节目组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节目本身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将流量明星作为吸引观众的工具,而忽视了他们专业能力的考量。

这种现象,不仅是对艺术的亵渎,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评委,本应是节目专业性与公正性的保障,他们的点评,应该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艺术的理解之上,而不是为了博取眼球,制造话题,而刻意为之。

综艺节目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回归其本质,将专业性放在首位,选择真正有实力、有经验、有艺术造诣的人担任评委,为观众呈现更加精彩、更有价值的节目。同时,观众也应该保持理性,用专业的视角去评判节目,不要被流量和话题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