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追忆付林 | 纪念

更新时间:2024-10-24 22:55  浏览量:28

皓天与恩师付林(右)的最后一面

2024年10月7日,我国优秀的词曲作家、音乐教育家付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79岁。10月11日,付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付林的亲人与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好友、战友、学生前来送别。告别仪式庄严肃穆,哀乐选用付林生前创作的经典曲目《故乡情》。

付林,本名王付林,生前任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音乐产业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副主席,海军原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艺术指导。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付林的老友、学生,从他们讲述与付林相识、相处的点滴,可窥见付林对音乐的执着,以及对年轻后辈们的栽培、帮助。

文 | 纪晨

王晓锋:

他是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开拓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创作方兴未艾,而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屈指可数。这一时期付林写了大量流行歌曲,其中《小螺号》《妈妈的吻》等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回看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王晓锋认为,“付林老师是我国内地流行音乐最早的开拓者,他也始终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领军者。”

王晓锋与付林相识于1988年,那时他尚未从事音乐创作,在中国广播艺术团负责编曲、乐队伴奏工作。当年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由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现场伴奏,王晓锋负责帮选手们整理乐谱及编排作品,“很多选手选择演唱付林老师的歌,因为涉及曲谱等问题,我认识了付林老师。”他对付林的第一印象是,对待所有人都和蔼可亲,完全没有架子。而王晓锋则像见到偶像一样激动,“1986年‘青歌赛’首次设置通俗唱法,那年获得一等奖的苏红以及1988年获得一等奖的陈汝佳,比赛中都演唱了付林老师的歌曲。”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王晓锋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是由陈涛作词、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开始从事流行音乐创作后,王晓锋逐渐与付林有了更多的接触。2005年,付林与乐评人金兆钧等人共同创建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学会将从事流行音乐创作、演唱、制作及理论研究等方面有一定成就者召集在一起,致力于共同推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学会成立后,王晓锋第一时间加入,后担任学会副主席。

多年来,付林一直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副主席,始终心系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身为学会主席,他在众多工作中呕心沥血。2007年,学会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比赛期间承办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通过比赛选拔优秀的流行音乐演唱者。王晓锋在该比赛中先后担任评委、评委会组长等,“与媒体主办的‘青歌赛’不同,金钟奖是由中国音协主办,含金量更高。”2007年至2013年,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连续举办四届,通过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沈阳、石家庄、香港、台北等地举办选拔赛,更广泛地挖掘音乐人才,带动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需要与时俱进。”在王晓锋看来,付林的思想、观念,一直紧跟时代发展,他愿意了解当下最前卫的音乐风格、编曲风格,也一直在不断学习。最近几年,音乐剧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2022年,付林也创作了一部音乐剧《画皮》。最让王晓锋感到敬佩的是,付林对待工作始终专注、认真,“所有他参与创作的歌曲,他一定亲自监棚录音。录音的过程是非常耗人的,精神和注意力都高度集中甚至很紧张,因此一些创作者会将监唱的工作交由其他人负责,但付林老师从来都亲力亲为。有时歌手找不到感觉,他会一句一句示范如何演唱。”

王晓锋感慨,今天有些人从事音乐并非出自对音乐的热爱,而是将其视为谋生或者成名的手段,“而付林老师用人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用他的自己方式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做什么。”

孟文豪:

他是很多人的人生导师

左起:歌手虞霞与作曲家付林、王一蓉、孟文豪

1988年初,19岁的孟文豪在苏州歌舞团担任吉他演奏员,对歌曲创作充满热情,却没有途径正规学习创作。由于他特别喜欢付林创作的歌曲《人生小站》,家人帮他联系到了付林,并带着他专程从苏州到北京拜访。

“我还记得是那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付林老师坐在钢琴旁边,我给他唱我自己写的歌,还唱了我最喜欢的《人生小站》。”付林听后表示,“你写的歌有的很好,有的还不够成熟。”当天,付林给孟文豪讲了很多写歌的方法。孟文豪记得,“那时候,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话。付林老师就把他家的地址写下来,并对我说以后关于创作上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写信问他。”就这样,42岁的作曲家付林与对创作抱有无限热情的19岁青年孟文豪,成为多年的笔友。“我会把平时创作中遇到的、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攒在一起,每隔一两个月写信向付林老师请教。他都会耐心地为我一一解答。”两人的通信从1988年底一直持续到1992年。1992年,孟文豪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终于有机会系统学习音乐,但他还是习惯定期向付林汇报自己的创作,“后来,电话逐渐普及,我们就定期通过电话沟通。”

2009年,孟文豪到北京发展,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和付林有了密切的合作。有时是孟文豪写歌,付林帮忙编曲;有时是付林的作品交给孟文豪编曲。两人也曾多次一起创作采风,“付林老师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参观博物馆,他看得很细致,会询问很多问题。他走路也很快,总是打头阵。”在孟文豪眼中,在付林身上感受不到年龄,“他好像始终都是一个年轻人的样子,积极、热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付林就曾通过举办培训班培养了很多演唱人才。最近十年,付林依然在人才培养上倾注大量心血,定期举办“流行演唱能力认证大师班”“流行演唱培训师能力认证大师班”“流行童声培训师能力认证大师班”“全国唱作人大师班”等。已成为知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孟文豪,也多次到付林创办的培训班中为年轻人授课,将自己在创作、演唱上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的创作者们。

在付林的追悼会上,孟文豪听到许多人分享付林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比如,歌手江涛当年带着爱人和2岁的孩子到北京闯荡。付林得知后,到处托人帮忙介绍幼儿园,最后帮江涛解决了孩子入园难的问题。孟文豪感叹,“付林老师不仅是我创作路上的领路人、人生路上的导师,他也是很多人的人生导师。”

皓天:

师恩难忘父爱如山

皓天与恩师付林

在付林追悼会当天,歌手皓天一直陪伴在付林的家人身边。在八宝山殡仪馆的家属休息室接受采访时,他的眼泪数次在眼圈里打转,思绪回到30年前初见恩师付林的时候。

1994年,皓天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华赛歌会”西南赛区比赛,获得金奖。付林是这次比赛的评委,他对皓天的表现很认可,并对他说,如果以后想要到北京发展可以和自己联系。

三年后,皓天在去北京前紧张地翻开电话本,拨通了付林家的电话。接到来电的付林很开心,告诉皓天到北京后可以先来找他。“到了付林老师家,他和他爱人都特别亲切。虽然我是第一次登门拜访,但感觉特别熟悉,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付林详细询问皓天到北京后有什么想法、计划。皓天说,自己之前都是在模仿港台歌手,唱别人的歌,希望能推出几首自己演唱的原创作品。付林没犹豫,立刻答应帮他写歌。

这次见面后,皓天每周都会到付林家去上一次课,付林亲自教他演唱,不收学费。那时还没有固定收入的皓天也问过老师学费的事,“但他和我说,别想这些,咱们以后再说。”但后来皓天逐渐成名,付林也从没提过写歌、学习、录音的费用。对皓天而言,付林是老师亦如父亲,此后他一直称呼付林为师父。“皓天这个名字,是师父和师母一起给我取的。”皓天原名韩建国,付林和爱人觉得,应该给他想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艺名:皓天,如皓月当空。

付林作曲,为皓天写了一首新歌《走在没有红绿灯的路上》,并且录了音。但歌曲尚未发布,一次上课时,付林拿出另一首他刚写好的歌曲《老地方》(付林曲、耿荣词)让皓天练演,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首歌。歌中使用了江西民歌的音乐素材,旋律简单上口,歌词也让他很有共鸣。“那时候我也没有多想,和师父说我更喜欢这首歌。师父没犹豫就说,‘好,咱们找时间进棚录音。’”之后,在北京广播电台的录音棚里,听到配器中使用唢呐,皓天觉得可以加入锣鼓,更能彰显出欢快的氛围,付林也觉得有道理,编曲张亚东立即去中央民族乐团借乐器。在录音棚里,付林和张亚东演奏锣、鼓、镲,场面热闹、欢快,也特别温馨。“在看他们演奏的时候,我越来越有感触,一下子就知道了该怎样演唱这首歌。”

《老地方》由此成为皓天正式出道的作品。歌曲发布后,付林还陪同皓天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向观众介绍这位有才华、有梦想的年轻人。半年后,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放了一段边防官兵们的短片,其中边防战士们就演唱了《老地方》,这首歌已经从北京传唱到了边疆。

如今,皓天已经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始终和付林亲如父子。今年7月13日,皓天去看望师父,为师父做了韭菜鸡蛋馅的馅饼。“他吃得很开心,还和我说,等天气凉快了,让我给他包喧乎乎的大包子。”皓天说,师父一直在化疗,胃口不太好,不能吃硬的东西。“没能让师父吃到我蒸的包子,特别遗憾。”皓天眼中满是泪水,哽咽地点开师父的朋友圈,“那天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去看他,师父特别开心,还发了朋友圈。”付林在他的朋友圈中发了“九宫格”照片,还特意将皓天和馅的单人照放在C位,并写了很长的一段话,回忆当年录制歌曲《老地方》时的点滴,夸赞道:“皓天现在一直坚持做音乐,他的学习力、执着力是年轻音乐人的楷模。”

为了参加付林的告别仪式,皓天结束了在海南的演出后连夜赶回北京。“很多师父教过、帮助过的学生,都从全国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皓天回忆,他与师父相处27载,从未见过师父对任何人发脾气,“他对每一位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见面,事无巨细地询问我们的工作,关心我们的生活。”师恩难忘,父爱如山。“师父的为人、对艺术的执着,我永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