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治愈的钢琴曲之一,背后竟是一段悲伤的爱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10:18 浏览量:21
♬..♩~ ♫. ♪..
你可能对古典音乐无感,但是你一定听过这首《卡农》。
它被认为是现今为止最受喜爱的作品之一,当人们谈到这首曲子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优雅、和谐的旋律,仿佛带有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无论是在婚礼、聚会,还是静谧的夜晚,这首音乐总能让人感到平静与安宁。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帕赫贝尔这首让人感到温暖的乐曲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凄美的故事。它并不是单纯为了传递喜悦而创作的,相反,背后的灵感来源于一段深情却注定无果的爱情。
也许正是这份无法挽回的遗憾,赋予了《卡农》那种无比清新的温柔,以及难以言喻的忧伤。
著名音乐评论家陈立新作!以诗意的语言、动人的故事,带你走近音乐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聆听音乐史上不可不听的经典之作。
✦
《卡农》之爱
帕赫贝尔与加贝尔的凄美传说
✦
帕赫贝尔的这首《卡农》背后,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故事。据说,在帕赫贝尔十几岁时,战乱使他成为一名孤儿。后来帕赫贝尔流浪到英国,被一个小镇的一位教堂管风琴师收养,从此他天天与管风琴为伴,还学会了演奏和作曲。
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德国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以其精湛的管风琴作品和宗教音乐闻名,最著名的作品是《D大调卡农》。
邻镇有个富商的漂亮女儿,名叫加贝尔。加贝尔自从听过帕赫贝尔的演奏,就疯狂地爱上了这位贫穷但富有才华的音乐家。加贝尔年轻貌美,而且家财万贯,很多大户人家都前来提亲,却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在她的心中只有帕赫贝尔。
加贝尔虽然深爱帕赫贝尔,却羞于启齿,便提出做帕赫贝尔的学生,以此来接近他。在学习期间,帕赫贝尔对加贝尔要求极为严格,但加贝尔的心思并不在音乐上,因此她总是遭到帕赫贝尔的责骂。终有一天,帕赫贝尔对加贝尔说:你走吧你根本就不适合学习音乐。
帕赫贝尔教加贝尔弹钢琴
加贝尔很伤心,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后再回来通过努力,加贝尔后来在镇上的音乐比赛中获得冠军。当加贝尔再次来找帕赫贝尔时,发现帕赫贝尔已被征召入伍,上前线打仗去了。加贝尔决心等待帕赫贝尔回来,谁知这一等就是三年,且音信全无。
镇长的儿子看上了加贝尔,想娶她为妻,但他知道加贝尔早已心有所属,于是他便使了个伎俩。镇长儿子叫人从前线拉回来一具士兵的尸体,谎称是战死的帕赫贝尔。因尸体面目全非,已无法辨认,加贝尔便以为帕赫贝尔真的死了。她伏在尸体上痛哭了三天,在一个夜晚,来到教堂里帕赫贝尔演奏的风琴前,割腕自杀了。
半年后,战争结束,帕赫贝尔回到了镇里。在前线,他常常想起加贝尔,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于是他便在打仗的间隙,用心创作了一首乐曲,希望战争结束后,见到加贝尔时,能用这首乐曲向她表白。
谁知回来后,帕赫贝尔怎么也找寻不到加贝尔的踪影,镇上的所有人也都像藏着什么秘密一样,在他的面前闭口不谈加贝尔,这让帕赫尔疑心万分。帕赫贝尔一再追问,才知道了加贝尔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悲痛不已。于是他找到了姑娘的家人,询问加贝尔葬在了哪里,但她的家人无论如何都不肯告诉他。
此后不久的一次礼拜,帕赫贝尔召集镇上所有的人来到教堂,他坐在管风琴前,泪流满面地弹奏了他在战场上想念加贝尔时创作的那首乐曲,这便是《卡农》。乐曲以不断的主题轮回,表达了帕赫贝尔对已在天国的加贝尔的无尽思念,在场的人无不被这诚挚之爱深深感动……
现存最古老的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副本,柏林国家图书馆藏手稿。
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这首乐曲增添了动人的色彩。这种曲式很像热恋中的情侣,有时爱得如胶似漆,有时又吵闹分离,但是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之后,真爱才会开花结果。这也正是世界上很多爱情片都喜欢用这首《卡农》来作为主题曲或背景音乐的缘故吧。
✦
深情乐章
那些音乐背后的传奇故事
✦
事实上,音乐史上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但和音乐息息相关的动人爱情,能帮助我们以更丰富的视角和情感体验去欣赏音乐作品,获得更深的共鸣与感悟。
交响曲之外,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都在写钢琴作品,但你或许不知道,他还创作过一首非常特殊的“爱之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与匈牙利勃伦斯维克伯爵的女儿约瑟芬相爱,在庄园度过一个快乐夏天,这段时光被他形容为有“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也驱散了因耳聋产生的焦虑。
此前,失聪让贝多芬痛苦万分,精神几近崩溃。他以坚忍意志开始创作《第五“命运”交响曲》,却在遇到约瑟芬后,因幸福心绪与交响曲情绪不合,暂时搁笔,转而创作能表达幸福的乐曲。
贝多芬肖像由约瑟夫·卡尔·施蒂勒绘于1820年
恋爱让他决定用音色柔美的小提琴抒发幸福感。与其他作品不同,这首协奏曲乐谱上无任何表情记号和力度记号,这使得演奏家只能自行理解诠释。正因如此,世界小提琴大家都认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极难演奏,是考验艺术理解力的杰作。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终曲烙印上了他终身喜爱的波兰民间音乐的痕迹,但这首曲目中饱含的,不仅仅是对波兰土地的热爱,还有一段未开花的恋情。
肖邦在弹奏钢琴
十九岁时,肖邦是华沙音乐学院学生,暗恋声乐系女学生康斯坦莎,因羞怯未表白,将情感融入以f小调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该协奏曲充满柔情,意境优美。之后,肖邦因参加反抗沙俄入侵的民族解放运动遭通缉,离开祖国前往巴黎避难。
临行前,他在康斯坦莎面前弹奏新创作的钢琴曲告别,乐曲中充满爱慕与忧伤的主题幽婉动人,被称为“离别”,也叫“我心中响起一支歌”。
✦
生活之笔
你所不知的独特音乐魅力
✦
爱情与音乐交织的画面令人感慨万千,但音乐绝非仅仅是情感的倾诉渠道,它更是大师们记录生活点滴的神奇画笔。在诸多音乐巨匠手中,音乐宛如灵动之笔,能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细腻刻画。
肖邦不仅擅长创作浪漫诗意的抒情音乐,他也是一位写景状物的高手。
一天,肖邦看到自己养的一条小狗追着尾巴玩耍,它越是追不着尾巴,就越是不停地转圈。小狗憨态可掬的样子令肖邦非常开怀,于是他以这个情景为素材,创作了欢快的《小狗圆舞曲》。
这首圆舞曲非常短小,因此也被称为“一分钟圆舞曲”。肖邦的圆舞曲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实际上并不适合伴着跳舞。
哈曼特《墓穴》
绘画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后者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如果能用音乐来表现画,让听众用耳朵来听“画”,该多么有趣呀。
你听过用音乐演奏的画吗?俄国作曲家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便是用声音的艺术向听众描绘了展览会上一幅幅生动的医画,开创了将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结合的典范,成为音乐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哈曼特《未出壳小鸡的舞蹈》
乐曲表现的第一幅画作名为“侏儒”,为了表现画面上小侏儒一瘸一拐的步态,穆索尔斯基特将这段音乐写得紧张、怪诞、沉重。
而拉威尔在改编时,特采用了充满震撼力的大鼓来刻画侏儒的艰难步履,同时又以快速下行的颤音来表现侏儒在人们歧视下的紧张战栗,以及他绝望、挣扎的内心世界。由于改编版的演奏使用了大型管弦乐队,表现力要比原钢琴曲更加丰富。
你听过哪些美妙的世界名曲?
你还了解哪些古典音乐背后的故事?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耐读的经典
不可不听的世界名曲
陈立 著
可看、可听、可读、可赏
赠送200余首经典名曲音频
轻松踏入古典音乐之门
当当每满100-50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
《不可不听的世界名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聆听不可不听的经典之作
轻松踏入古典音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