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一出,今年最佳港片有了
更新时间:2024-11-05 23:38 浏览量:15
上映五日,《焚城》票房过亿。
2024年的刘德华,依旧能打。
11月1日,刘天王在中国台湾演唱会上带全场歌迷高唱《中国人》,热血沸腾。同日,他监制+主演的《焚城》公映,被期待为港片翻身之作。
公映前,张艺谋和郭帆两位大导都被摇来安利了。
张艺谋说:
这种大型的灾难片,是填补香港电影的空白。
拍过灾难片《流浪地球》的郭帆说:
撼动人心……整体场景、动作、视效都是扑面而来的震撼。
不过,娱乐圈互吹的商业套路咱早已司空见惯。
公映首日,《焚城》票房并不理想,后面一点点凭口碑缓慢攀升,越过重映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越过《毒液:最后一棒》……到第四天,才终于以比《毒液》占比更少的排片拿到了单日票房第一,第五天累积票房过亿。
专业的话两位大导都夸完了,非职业影评人艺绽君上线,仅从故事角度安利一下这部港片佳作。
——《焚城》——
01
作为一部灾难片,《焚城》的代入感非常强。
好的灾难片都会带来沉浸感,但更像是虚拟的实景游戏。你看《流浪地球》不会相信人类有天只能生活在地下,看《后天》也不会害怕真有一天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会将人类推入一场毁灭性浩劫。
而《焚城》发出的是灾难预警。仿佛近在眼前,带来的真实感让你走出电影院依旧久久萦绕于心。故事太像一件曾经真实发生过或是稍有疏忽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件。
香港粉岭皇后山垃圾场发生爆炸,引发火灾,消防员伤亡严重,还在火场检测到放射性元素镭226。
有辐射,就不单纯是火灾了,政府马上组织重大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刘德华饰演的垃圾处理专家范伟立以高级顾问身份入场。
接下来的故事分两条线展开。
一条是一线消防员们在火灾现场浴血救援,另一条是范伟立参与的政府高级官员的决策层会议。
更绝望的信息传来——火场不只有一种放射源,还有更具毁灭性的元素铯137。这种放射性元素溶于水,燃点更低,不管是遇到火还是水都会引起爆炸式蔓延,恰逢一场台风夹带暴雨即将在十几个小时后登陆香港……
暴雨、大火、铯137三者一旦碰面,核污染扩散,香港未来百年将成无人之境。
虽然香港未曾发生过核污染危机,但是该事件确有真实原型,也就是片中范伟立提到的“戈亚尼亚核灾”。
巴西“戈亚尼亚核灾”,发生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之一。两个贼在一家废弃诊所中偷出了一台被遗留的放射性治疗装置,含有用于癌症治疗的高放射性的铯137。
放射源发出的蓝色光让人颇为好奇,被贼带出的碎片辗转被分发给数个家庭和儿童玩耍,悄无声息地扩散了两周后才被发现。最终,事故导致4人死亡,约250人被辐射物直接伤害,约11万人接受了放射性污染检查。此外,事故还导致了当地农产品被抵制,旅游业崩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焚城》把这起真实事件搬到了香港,即将到来的台风既是不可抗的扩散媒介,也给灾难加了倒计时。
还另一重真实感更让人细思极恐。
该片监制江志强在采访中提到,本片源起于他读到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位美国环保专家将100个追踪器放在计划销毁的电子垃圾中,10个月后,100个追踪器大部分都还在发出信号,且有80%的信号来自香港。也就是说,香港是“洋垃圾”中转站,并非电影为了实现灾难故事而做的假设。
而香港为什么要中转电子垃圾呢?电影开篇也给出了解释。
把香港的“真问题”嫁接上巴西的“真灾难”,《焚城》仿佛是在预警:核威胁隐藏在医疗、工业、生物化学等等现实生活空间,稍有大意会造成毁灭性重创。
02
天灾还是人祸?是影片反复叩问的主题。
《焚城》是一部24K金纯商业片,两个多小时全程牢牢抓住观众,靠的是扎实的特效,流畅的叙事,导演拍摄手法没有一分钟故弄玄虚的炫技。
但另一方面《焚城》又不是在套路化地讲英雄与牺牲、正反派博弈。
前半段,莫文蔚饰演的代理特首Cecilia承担了阻挠主角行动的任务,展现了绝对冷酷的政客手腕;但后期,也展现了她感性的一面,为不牺牲一人而尽力争取。与其说她是反派,不如说她是《焚城》中另一重真实情境,代表官僚政客,对各方利益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
原本,按范伟立的第一方案,用水扑灭大火,消防员进入现场清理排查,虽然会有部分镭226扩散,但区域可控,伤害性小。可Cecilia担心镭226的扩散会引发社会恐慌。后面在发现铯137存在后,她更是坚决下令提升保密级封锁消息,既担心事件曝光后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更担心一旦事件发展失控会追责到她个人的决策失误。
Cecilia有一句台词让人背脊发凉,但她说出来,现场官员无人异议。
“下雨是天灾,市民会理解。但向火场射水导致泄漏,这就是决策失误。”
片中两条主线交织,齐头并进,现场灾害持续升级,会议室里的政客因畏惧而一再退避,做保守处理。
最后,负责引爆的电线工置生死于度外,不假思索地喊出,“为了700万香港人,管不了那么多了”。普通人毫不犹豫地以肉身对抗灾祸,政客们却在反复考量权衡,人性的光辉和贪婪、懦弱同时并显,是多么地讽刺,又是多么地惨烈。
《焚城》让人细思极恐的并不是建构于巧合上的灾难本身,而是,假设的故事都曾以新闻的面貌被我们看到过,都曾在这个世界的不同区域真实发生过。
只是,我们的记性不太好,遗忘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