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山水风景摄影的四大特征
更新时间:2024-11-10 18:52 浏览量:19
中国从古到今人们均以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拥抱千山万水,心系山水的家国情怀与自然和睦相处、温馨对话。文人墨客如此、摄影人也是如此,连音乐人也要为山水雄峻奇伟的气势与风韵节律而动情赋词作曲。尤其摄影人几乎都喜欢观赏和亲临现场沉浸式实景体验拍摄有山水情愫的风景摄影。
中国的山山水水几乎被国人走遍了拍全了,无论是从地理学价值的文献照片,还是从艺术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浩如烟海的自然风景图片的生产与传播,丰富了人们的阅历、鉴赏力,也提高了摄影人创作中对山光水色、云霞树影的选择标准与创造力。单纯的纪录性、文献性、时尚性风景作品已满足不了大众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创作由高原向高峰攀登成为文艺创作人的前行目标。笔者认为司空见惯的崇山峻岭再度重复记录性、客观性描述,理应必须突破审美早已疲劳的惯性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发掘出山水风景的典型特征,才有可能由复制风景转向创造风景的新天地。
笔者所提到的山水风景,既包括未曾发现和新发现的山川景奇,也包括曾走过领略过看似平淡的山水风景。山水的奇与怪固然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也有作者发掘的新视觉、新元素、新架构,更有作者以山为中心所选择的主体山的典型造型、典型石群、典型植被、典型水系,以及围绕主体景所发现的典型气象、典型时节、典型环境、典型色彩和典型的光影,再加作者突破惯力的创作立意与构思。上述主要九个典型要素构成其作品较为理想化的期待与要件,能否让其九个典型要素在同一时段同时出现,一是靠作者摄前经验型的采集时段与拍摄地点的反复选择;二是靠义无反顾、不畏艰辛往返多次的创作调整完善与升级补充,甚至是最佳四季时光的叠加;三是靠穷追不舍的寻光逐影碰运气。
其一、题材特征:山水风景题材创作选项应注重山水的险峻壮丽、气势非凡的自然特征和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历史特征。一是选有名气、有关注度,能吸引读者眼球的知名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地等,让更多读者了解名山大川的细节与内涵、特色与魅力,让其题材作品成为有社会价值、审美价值、阅读价值的艺术成果;二是选择新发现或正在开发鲜为人知的新业态、新地形、新视野、新亮点。突出该景区独有的山川地貌、独有的悬崖峭壁、独有的奇峰怪石、独有的气势神韵。让更多部门、网络媒体、更多人群通过精彩多样的新景观原创题材作品先睹为快,扩大前瞻性资源信息的传播力,体现摄影的综合应用价值与创作意义。
其二、象形特征:借助文字的象形诠释,用影像延伸和拓展超出文字象形的内涵,让山川风景转换为影像寓意的想象、幻象、抽象、相象,乃至丰富畅想与意会的象征性、地标性的多重世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是借景抒情拍山不是山、拍水不是水,万物则寄于情思所向象。笔者所言象形特征不单纯是记录表象,而是通过表象看内象的本质。要看到山有汇聚万物、容纳百川的无私胸怀;山有纯净慈祥、明理养心的知音柔情。不论暴风骤雨、风花雪月,还是沧海桑田、峥嵘岁月,山有波澜不惊、浩然正气、憨厚稳重、坚毅顽强、昂首䇄立的品格。那些奇山异石酷似天降神龙、酷似虎踞、酷似千年龟甲、酷似人世间多种性格的生肖属相、酷似夏禹治水……其物象外在与内在都喻意渗透着沧桑与荣光、精神与力量的生命光辉,令世人浮想联翩。作者应通过象形特征的深度思考,读懂山的性格、情怀、品质、风度、诗意,乃至山对人类的恩赐等。把山的内涵同人的信仰、意志、生命、道德、情操、智慧等人生哲理有机融合,让生成的影像赋能更多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其三、光影特征:拍山水风景最基本的功力与手法,便是运用好不同季节时辰光线来构思勾勒自己所选择定夺的影像画面。换言之把控镜头的精妙度用科学的、多样的、艺术的光线绘制与创造自己喜欢的影像构成。笔者所单列讲述的山水摄影是大范畴风景摄影的一部分,而风景摄影从大门类可归位于艺术摄影之中。但部分文献风景摄影可归类于记录类。
笔者还是将山水摄影站位于艺术摄影来加以论述。既然是艺术摄影,则要求作者对大山题材、季节、色彩、光影、特质、风格样式有其区别于传统纪实摄影的标准要求与界定。纪实摄影主要强调创作的写实性、纪录性、真实性,包括色彩、光影、基调不必过度强调它的唯美与诗意,只注重原汁原味,不搞镜头远近、透视关系、对比关系、虚实度等的夸张,以及不应浓化虚拟、去繁就简的主观化处置。创作全过程是以记录性为主导。而艺术性的山水风景创作,对以上所列举的内容可以夸张、可以在不改变记录真实场景结构的基础上,去考量换时段聚焦,等待特定的理想的季节、时辰、光影的最佳结点来拍摄。可以在现场通过经验技巧和设备处置基调、样式风格,来转变现场景致的或浓重、或淡雅、或强化与弱化影像某一部分要素。影像后期可以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二次创作的流程,进行轻重基调、色彩调整改变等。但笔者认为如风景摄影不是创意评判系列和当代先锋观念等摄影,后期处理不应改变原创影像结构的实景实物,不应取舍或添加原创影像外的元素(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等),更不应移山接木,还名山大川的原始尊严。总之艺术的山水风景创作是以主观构思为引领,将传统记录影像转向写意的艺术创造影像。因此在作者条件允许的状态下,光影的运营是区别于记录性特征拍好山水的关键环节。应学会运用光线勾勒三维空间的纵深感、透视感、立体感;学会科学运用光的强弱软硬描绘奇峰怪石象形的雕塑感、新奇感、材质感;学会借用光的色温营造冷暖色调、素雅色调的对比感、气氛感、情绪感;学会抓住恶劣天气复杂多变的光线托起群峰叠嶂、山峦起伏的层次感、厚重感、沧桑感;学会运用晨光暮色的区域光、射束光、多彩光打造最佳时机的画质感、诗意感、意境感。
其四、唯美特征:近些年许多大师名家、评论家从不同视角和针对摄影同质化、雷同化问题,着力批驳创作中单纯唯美的偏坡弊端,尤其对风景摄影提出“糖水片”的唯美通病质疑。笔者同样赞同这些诚恳而善意的文艺批评。但也有一些同仁走向极端,似乎摄影就不应有唯美的观念,把作品缺乏思想性、缺少感染力一股脑归罪于唯美,这也是错上加错。新闻摄影、人文纪实摄影包括街头摄影,可以坚定提出克服唯美主义,突破唯美所困,拍有思想有情感有意义的人与事。而风景摄影(含山水摄影)绝大多数作品恰恰需要诗意下或意境中的美,包括美的主体、美的环境、美的形式与韵律,还有构思构图的创新之美、风格流派的别样之美。其美不但没有淡化作品的诗情画意和隐喻的心声之语,还会深化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的感染力。
当下山水摄影许多作品仍局限于陈旧而重复的创作思维模式、同质化极为普遍;仍然存在过于平淡无味,既缺少诗意、意境和充满个性的话语,又缺少山水景观创造性精雕细刻的美感,海量存在到此一游的纪念性复制性扫描图片。笔者建议酷爱山水摄影人应关注这类创作的创新问题,应科学而辩证对待唯美的批评。另外我们确实还缺少一些揭露性、警示性、思想性鲜明并不需要唯美的风景作品,从保护生态、保护文化遗产的视角去展示社会应关心的大问题。
图片说明:这组照片是本人首次于2023年10月13日至14日三人小分队自驾车采风“莲宝叶则景区”,该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以西58公里与青海省久治县交界处。莲宝叶则为藏语音译,汉语意为“尊严的玉石之峰”其海拔3500米至5369米之间,有300多个大小湖泊。以奇峰异石、冰川遗迹、雪山湖泊为主,这里景点迷人、景色壮美震撼,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魔界,流连忘返。超出本人预想,由此三人改变计划利用两天两次赶早晚登山拍照,充分利用航拍优势并结合地拍完成此组照片,并配此文章。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