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我在上海连看了11场五月天演唱会

更新时间:2024-12-02 10:48  浏览量:6

疫情结束之后,演唱会市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急速增长。而当热闹的行业开始回归常态,报复性的线下演出消费冲动过去之后,观众变得更理性,评判一场演唱会是否值得参与的维度,也回到了对内容产品的要求上。

作者 | 陈苹果(北京)

从11月10日到11月24日,五月天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开了11场演唱会。据《文汇报》报道,本次演唱会吸引了近70万人次观演,并带火了东方明珠、北外滩等多个打卡景点。

作为五月天的粉丝,我在上海住了整整半个月,看足11场,达成了「上海全勤」的成就。另外,今年五月天在中国大陆的巡演一共去了六个城市,总计40场,我参与了其中的23场。

很多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一样的概念、舞美和固定歌单,为什么能看这么多场?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和总结这半年自己的心路历程。作为粉丝,每场演唱会都并非简单的流程重复,其特殊性由演出内容、粉丝氛围和城市基因所共同赋予。

而如果从粉丝的角色中抽离,站在行业的视角观察,无论是在上海连开11场的纪录,还是今年在其他城市所引发的文化效应,五月天演唱会都是观测演唱会产品和市场变化的样本。

2023年至今,线下演出市场处在持续升温中。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25.17万场,同比增长30.19%;票房收入190.16亿元,同比增长13.24%,观众人数7910.13万人次,同比增长27.10%。

持续扩大的市场规模,也为包括演唱会在内的线下演出带来了新的挑战。时代红利所引发的冲动性消费窗口期过去后,作为一种偏昂贵的内容产品,线下演出如何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消费者,以保持目前的良好态势?以五月天演唱会为参考,有几点可以总结的经验。

其一,是以用户思维运营演唱会产品,接收用户反馈并实时调整;其二,是对社群文化的重视,以IP为黏合剂营造线下社群氛围;其三,则是与城市文旅更深度的链接,并不断创造新的结合点。

当线下演出不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成为大众固定的、周期性的消费选择时,线下演出市场也将会迎来新的增长点。

作为内容产品的演唱会

去年年底在中国台湾台中市启航的「5525回到那一天」巡演,是五月天的25周年巡回演唱会,指的是从1999年五月天发行第一张专辑到2024年。整个演唱会的歌单编排也围绕25周年的概念,串联了从出道至今所有专辑的经典曲目。

「5525回到那一天」在中国大陆的第一站是北京鸟巢,中途经过了深圳、太原、武汉和成都,最后一站是上周刚刚结束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我看的第一场5525是北京鸟巢的第九场,此后我接连去了四个城市,最终在上海看满11场,结束了这半年的追巡演之旅。

对于第一次看五月天演唱会的人来说,可能更期待的是听到某几首在青春回忆里很重要的歌曲,或是享受一段时间的释放。但看了很多场之后,会逐渐解锁很多新的体验。我习惯在每场演唱会之后马上记录一些memo,在回看时发现,我几乎每一场都有「第一次」。

有一些感受是更私密的,比如当天的天气不同,我的心情不同,他们五个人在talking时从不说重复的话,偶尔会唱几句不在rundown里的歌,或是上演一些搞怪「小剧场」,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特殊的。

而大部分的感受,则建立在五月天演唱会作为内容产品的属性之上。

首先,是这次巡演本身的丰富程度,因为容纳了很多细节,经得起反复观看。比如,在看到第10场之后,我才突然很清晰地在现场感受到了贝斯的冲击力,和吉他solo的视听爽感;看了20多场,才发现《突然好想你》的舞美是不断变化的月相,唱《孙悟空》时的大屏幕有一闪而过的《一颗苹果》彩蛋。

其次,则是五月天及其制作团队为每个城市所特别加入的新内容,比如作为太原限定的烟花和无人机、只有几站能实现的环场巴士、上海体育场所独有的天幕等等。

而在上海的这半个月,对我来说更是一段浓度极高的体验。因为时间跨度很长,所以体感上不像是限定3小时的演出,而是每天都有新故事诞生的连续剧,对比每一场的细微变化,也成了我的目标之一。

社交媒体成为了这出「连续剧」的重要环节。小红书作为五月天粉丝的主要阵地,成了演唱会团队和用户交流的渠道,每天结束后都有粉丝在小红书上发表感想和意见,这些意见大部分会被接收,并在后续几天的演出中得到调整。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天幕内容的增加。在上海首场的演出中,只有大约一半的歌曲的舞美有配合天幕。首场结束后,很多人都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拍摄的天幕照片,于是到了后面几场,天幕的画面就一直在增加,最后几乎填满了整场演出。

现场大屏幕的取景也回应了粉丝的期待。在《让我照顾你》的段落,有个粉丝自发的互动环节,唱到副歌部分时大家会一起把荧光棒举起来指向舞台。因为画面看起来很震撼,有很多粉丝在小红书上说,也想看看舞台的视角。第八天的大屏幕画面就真的加入了舞台视角。

如果把演唱会看做一种内容消费品,五月天演唱会对大部分路人朋友而言,提供的是3个小时的沉浸式体验,而对于粉丝来说,则是一种在不断交互中螺旋上升的共创的快乐。

不止是在上海,巡演的这半年都是如此,粉丝不仅是以观众的身份坐在台下,而是有机会参与其中,自发地创造一些名场面,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发布的意见和感受,都会被听到和采纳,然后呈现在下一次的表演中。

五月天演唱会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升级,是基于以线上社群为主阵地的互动和用户调研而完成。因此,对于黏性较高的粉丝群体而言,反复观看不仅不会降低体验感,反而会让二者之间产生更深度的情感连接。

粉丝群体的归属感

蔡康永曾经用「共享」来定义演唱会的特殊性,「你要跟很多具备你同样特质的人,在同一个场所里面一起去感受那个气氛,相信同一件事情,宣泄同一种感情。」

而在今年,这种「共享」的感受从场馆内的三个小时弥漫到了场馆外。和过去十几年我看过的五月天演唱会相比,今年的感受不仅来自三小时的限时体验,还有基于IP效应所诞生的新型粉丝文化。

由阿信创办的潮牌STAYREAL在今年推出了新的IP「魔魔胡胡胡萝卜」,是一只胡萝卜的玩偶。粉丝叫它「卜卜」,大家会带着它去看演唱会。因为几乎到了人手一个的程度,所以它成了粉丝之间认出彼此的信物:在路上只要遇到挂着它的人,就可以确定是「同担」。

「卜卜」的诞生很特殊,它不是品牌由上而下推广的产品,而是粉丝共创的产物。去年夏天,阿信在小红书开了账号悄悄冲浪,头像是系统自动分配的胡萝卜,名字是乱码。后来因为给公司艺人评论,加上IP在中国台湾,才被粉丝确认是他本人。

因为阿信一直没有主动承认,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粉丝都叫他「台湾momo」或是「胡萝卜」。去年11月,他把自己的ID改成了「魔魔胡胡胡萝卜」,并且发布了第一条动态,头像也从系统自带的胡萝卜变成由STAYREAL重新设计的「卜卜」照片。

胡萝卜的emoji成了大家在互联网上寻找「同担」的标志,阿信在把自己的ID改回本名后,也保留了胡萝卜的emoji。因为很多粉丝都是看着「卜卜」一步一步诞生的,当它变成实物出现时,大家都觉得意义很特殊。

当然,它能成为一个IP,也离不开粉丝自发的二创行为。「卜卜」现在在互联网上拥有很多自制表情包,以及各种二创的图片、视频等等,成为了五月天粉丝文化的重要部分。

IP的诞生引发了意想不到的群体效应,在庞大的城市里,只要挂上「卜卜」,粉丝就能一眼认出彼此。而只要确认是来看五月天演唱会的人,大家就会自动变得亲近,不管是过马路、坐地铁或是吃饭,在遇到彼此时都会自然地打招呼、聊天,甚至寻求各种帮助,这是在我过去的线下追星经历中从未有过的体验。

从上海回北京的那天,我在机场狂奔赶飞机,路过几个粉丝在我身后大喊「加油」,排队的时候会有人突然从我身后路过,往我手里塞一个五月天的挂件。大家不会真的成为朋友,几乎不交换联系方式,大部分时候只是打个招呼,但当下真的会感觉到很温暖。

我把自己在机场的经历发了一条小红书,有很多人评论我,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有人在地铁上被别人塞了一个饭团,有人在机场去洗手间时拜托路过的粉丝帮忙看行李,有人没空去排队买蝴蝶酥,路过的粉丝会分给她一袋……虽然我们都素不相识,以后也未必会再见面,但是因为五月天,在那个瞬间我们都是会互相帮助的、亲近的朋友。

我有很多朋友每一场演唱会都是自己看,但每次都不会觉得孤独,因为总是能认识一些新朋友。我们总是开玩笑说,只要去看五月天演唱会,I人也会自动变E,跟谁都可以聊两句。

以IP为符号所形成的这种特殊的群体氛围,从线上蔓延到了线下,为所有来看演唱会的粉丝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吸引大家持续参加演唱会的重要因素。

Mayday Land是如何建成的

演出已经成为地方进行文旅宣传、吸引客流的重要发力点。五月天这次巡演由于舞台搭建、舞美成本等问题,倾向于选择在单个城市开更多场次,因此时间跨度也较长。对当地文旅而言,这是很好地和城市产生深入链接的机会。

上海就在演唱会期间提供了相当充足的周边活动,在几个关键性地标都设置了可供粉丝打卡的景点。除了每一站都会开设的STAYREAL快闪店,STAYREAL这次和东方明珠合作,把「卜卜」搬上了东方明珠,开设了主题专列游轮供粉丝游览,另外还在东方明珠开了一家快闪店,在北外滩放置了五月天的五个人形玩偶。

对于像我这样在上海停留很久的人来说,这种全方位的体验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即便是在没有演唱会的间隙,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在城市文旅、潮牌、演唱会出品方和粉丝群体的多重力量下,上海成了一座巨大的Mayday Land,来到这里的粉丝不仅为了看演唱会,同时也和这座城市进行更深入地互动。除了官方安排的打卡点之外,很多知名景点也成了粉丝聚集地。21号演唱会暂休那天,我和朋友去了一趟迪士尼,随处可见的都是挂着「卜卜」的粉丝。

Mayday Land的概念最初是在太原形成的。五月天在7月31日到8月4日期间在太原开了四场演唱会。期间,太原文旅为五月天演唱会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定制了三套玩偶,其中一套现在还放在稻田公园,另外两套则跟着演唱会开始「巡回」。另外两套则放在STAYREAL快闪店的商场入口和太原的热门景点钟楼,供粉丝打卡。

那段时间,太原的「五月天浓度」更高,线下随处可见都是LED大屏和「欢迎五迷老师来太原」的标语,街上有五月天的专属公交车,路过的店铺基本都会放他们的歌。几乎所有的滴滴快车司机都知道五月天在开演唱会,会和我们亲切地聊天。

由于城市面积相对较小,体感上粉丝浓度也会比之前的北京和深圳稍高。在太原文旅准备的伴手礼里,有很多当地景点、景区的免费门票。在晋祠、博物馆甚至大同的云冈石窟,我们都遇到很多前去游览的粉丝。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看演唱会不仅是在现场才能感受到快乐,而是只要你身处这个城市,就会有短暂地逃离现实的感觉。

太原演唱会期间,粉丝开始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讨论Mayday Land,这个概念在后面巡演的几个城市中被官方不断强化。而这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正是演唱会与城市之间产生的深度互动。

虽然客观来看,太原这类二三线城市或是被称为「演艺之都」的上海,可能更容易诞生这类覆盖范围几乎辐射全城的文化事件。但这也为城市文旅在承办演唱会时提供了一种思路:需要站在粉丝的角度提供更多活动和服务,才能将「演艺+文旅」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刺激大家进行消费和文化传播活动,在演唱会期间更深度地游览城市,而不是只往返体育场。

观看演唱会、音乐剧等线下演出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既有像我这样跨城追巡演的人,也有很多人已经习惯不间断地观看当地演出。而当市场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逐渐趋于饱和后,想要让消费者保持这种持续性的消费习惯,既要回归演出作为内容的本质,提升演出质量,也需要各地文旅不断更新更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演唱会之于城市文旅是一个由客观数据和商业逻辑组成的宏大命题,但与此同时,对于我,对于每个参与它的人而言,它是无数个饱含私人情感的个体空间,是无法复刻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