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收入大幅缩水,音乐人讨厌AI的理由找到了
更新时间:2024-12-05 20:57 浏览量:8
自从ChatGPT问世以来,AI改变某些人的工作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到底哪些人的工作受到AI的冲击最大呢?自然是反对AI声音最强烈的群体,其中就有音乐人。从年初的环球音乐“大战”TikTok,到年中的索尼音乐狂发700多封警告信,似乎音乐行业对于AI犯了“PTSD”。
如今,音乐行业激烈反对AI的原因找出来了。据国际作者和作曲家协会(CISAC)最近公开的一项研究报告现实,未来四年音乐行业的从业者收入将因AI缩水近1/4。这份报告中预测,到了2028年,GenAI生成的音乐将占据传统音乐流媒体平台收入的20%,而音乐库收入的60%也将来自AI生成的内容,反映出创作者的经济价值正在向AI公司转移。
CISAC主席、瑞典国宝级乐队ABBA前成员比约恩·乌尔瓦斯对此表示,“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管,生成式AI将对人类创作者的职业生涯和生计造成严重损害”。他呼吁政策制定者在即将进行的立法审查中制定合理的法规,以保护人类创作者的权益。
其实不仅仅是传统音乐人在反对AI音乐被流媒体平台广泛采用,就连AI音乐初创企业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Stability AI的前音频副总裁Ed Newton-Rex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 “很明显,这(AI音乐)将蚕食支付给人类音乐家的版税和收入。”
如果未来的收入会因为AI而减少1/4,相信你对于AI的观感也一定是负面的。那么CISAC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否合理呢?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而且随着多模态AI模型的持续迭代,AI挤压音乐人收入的情况可能会比CISAC预估的更严峻。因为音乐与视频、文字、图片的创作完全不同,节拍、和声、旋律、和弦在数字层面近乎于无限,但能被大众接受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为什么当下的流行音乐变得越来越雷同,新歌曲给人一种好听、但是好像以前听过的感觉。这是因为音符其实就那几个,要想创作一个与已有作品完全不同的作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如果一首歌听起来总像是别的歌,音乐的魅力又会衰减。特别是采样技术的大规模采用,更是加剧了音乐的同质化趋势,以至于总有乐迷怀念过去的音乐。
AI的介入则会大幅加速好听的音乐被创作出来的速度,在强大的算力以及海量的数据帮助下,AI音乐模型将会创作出大众接受度高的音乐。以昆仑万维推出的国内市场首个音乐SOTA模型“SkyMusic”为例,它采用了类Sora模型架构,Large-scale Transformer负责谱曲,来学习Music Patches的上下文依赖关系,Diffusion Transformer则负责演唱,并通过LDM让Music Patches被还原成高质量音频。
根据昆仑万维方面的说法,SkyMusic支持生成80秒44100Hz采样率双声道立体声歌曲。而海外的Suno则更进一步,其所推出的"Covers"翻唱功能够将任何音频或歌曲转化为全新的风格,同时还会巧妙地保留原有旋律的精髓。事实上,不仅仅是AI音乐技术在不断突破,如今让音乐人更恐惧的是,Suno、昆仑万维让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水准在线的音乐创作者。
当谈论AI是如何让一个行业的从业者“摩擦性失业”时,其实不是指的AI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行业平均值以上的水平,而是从它超越了低水平从业者的那一刻开始。当这些从业者被AI挤出去后,中高端从业者自然就只能拿到以往前者的价码,毕竟AI的成本和效率已经得到了验证。
对于音乐人而言,创作空间被压缩已经是一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趋势,但真正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AI赋予了门外汉体验、乃至参与音乐创作的机会。诚然,Spotify、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流媒体让每一个人都能听音乐,可音乐创作在SkyMusic、Covers诞生以前仍是一个有门槛的活动。
未经乐理训练的普通人创作音乐,通常只能得到噪音,而Suno则从一开始就宣称,“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将脑海中的音乐灵感,通过简单易用的工具转化为实际的音乐作品”。显而易见,从索尼音乐、环球音乐到CISAC都不是“鸵鸟”,他们无法对Suno等AI音乐产品将动摇音乐行业商业伦理的可能性无动于衷。
毕竟全球音乐行业这块蛋糕就摆在哪里,一旦分给使用AI的创作者多了,传统音乐人拿到的自然就会变少。目前,以索尼音乐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选择的对抗模式是拒绝合作,不给Suno等AI厂商提供音乐内容,从而让后者陷入缺乏语料、而无法迭代AI的状态。
那么音乐行业于AI的角力到底是会复刻当初数字音乐的故事,还是传统势力笑到最后,就只能由时间来给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