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港乐已死?为什么港乐会彻底衰败?港乐有什么问题?硬核分析!

更新时间:2024-12-06 11:26  浏览量:14

粉丝提问:为什么很多人说港乐已死?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很残酷——港乐当年的辉煌是因为内地对于流行音乐的滞后、封锁才造就的辉煌,港乐吃到了庞大华语市场的巨大红利,甚至于说1980-1995年这十五年之中,港乐几乎吃透了华语音乐的红利。这才让港乐造就了神话一样的商业成就,这并不是港乐在流行音乐艺术之上获得的专业性,而是属于市场发展的领先红利——第一个吃到螃蟹的华语乐坛就是港乐。

港乐的衰败,与内地音乐的崛起是成直接相关,这本质就是一个两个市场之间的供给关系,港乐的发展其实本身是一个小市场实现的一种工业100%全出口获得完美的商业利润时代。这种时代注定是非常短暂的,和当年香港经济腾飞有关系。在1990年其实已经开始步入了港乐国语化的过渡阶段,四大天王、谭咏麟、张国荣等人都开始走向了国语专辑,最终王菲在回归后,直接宣布不做粤语专辑,彻底终结了港乐的辉煌。

港乐的发展,他具有如下几个音乐市场周期和特点,港乐崛起的本质在这几点之中表明了是因为:更为发达、先进的市场红利,而不是本身港乐的音乐品质优秀。具体如下:

1:港乐的专业从业者太少(内地音乐专业从业者的规模,是港乐的200倍),商业资本太多,导致资本内卷自掘坟墓,音乐制作速度太快。以翻唱日本音乐,解决了音乐工业产出中最难的作曲资源问题。这几乎是将港乐的未来利润快速透支。

这导致商业资本压榨、逐渐不允许港乐歌手拥有原创能力。翻唱、搬砖成为了港乐主流,原创音乐就一定会因为劣币驱逐良币而死亡。这里陈百强和Beyond黄家驹是最为可惜的两位原创大旗歌手。

港乐衰败的关键之一是:港乐是一个非原创市场,几乎是全世界范围内非原创取得最大成就的市场,可以当下的韩国音乐出口程度媲美。这其实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乐坛非原创就意味着——娱乐至死的问题。其实如果站在音乐艺术专业的视角切入:张国荣、梅艳芳、刘德华、黎明、郭富城、陈小春、郑伊健等等所谓的天王天后,都是业余从业者慢慢上台的方式。他们不具备一个歌手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本质上他们都是非常完美的商业明星。明星和歌手之间差别是非常大。

这种明星化歌手,导致了港乐一个极为严重的音乐艺术问题:港乐资本推出来的歌声,让大部分的听众不关心音乐艺术和审美体验,更关注所谓的歌手明星化、娱乐致死、偶像等等非音乐元素。久而久之,我们怀念港乐真正怀念的是什么?答案是:怀念是那个时代的明星,而不是那个时代的音乐。音乐只是资本在港乐经济爆发之中,完成一种利润收割媒介。也就是偶像歌手的唱片销量转化率。

所以本质上,港乐的逻辑其实是偶像歌手的逻辑,而不是工业音乐逻辑。台湾音乐此时音乐工业专业化的逻辑。从音乐市场周期规律切入,港乐的衰败是注定的,因为港乐在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士太少太少,一年港乐产出的专辑数量可能都没有内地音乐二十分之一多。在港乐繁荣的背景下,港乐音乐的专业人士从业者的数量是非常非常少的,这是畸形的表现。

而在港乐发展之前,其实还有一个时期:《河东》、《猛士》舞曲时期——也也是港乐开始搬砖出口,发现庞大的内地出口需求市场开端,翻唱日本音乐也是从《河东》、《猛士》的迪斯科舞曲这里开始转变的。

为什么是搬砖和翻唱成为了港乐的核心?答案是:人手不够,从业者不足。无法产出一条完成的原创音乐工业链,只能将作曲这种稀缺资源进行抄袭、翻唱的极致娱乐化产业链。而不是自助音乐艺术的思考产业链。

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乐团的意义意义是在于:产出那些具有文艺精神,艺术美感的深度思考非商业作品和歌手。比如说:刘欢、谭维维、姚贝娜、汪峰、谭晶、韩红、孙楠、李健这种具有官方音乐教育背景的歌手,才是一个乐团可以良性发展的关键,让音乐具有文化和文艺艺术的推动力。这种歌手,我们内地音乐学院派称他们为:通俗类型歌手,当然在姚贝娜之后改名为流行歌手。

音乐教育,会产出这样的顶级专业性人才:

1:汪峰-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中提琴专业毕业生,从事流行摇滚音乐。2:刘欢-音乐教授,主讲西方音乐史,从事通俗流行音乐。3:谭维维-四川音乐学院民乐声乐生,从事民族流行音乐。4:李健-清华大学民乐冬令营特招。免高考入学,从事流行音乐。5:姚贝娜-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声乐生、青歌赛冠军、兼评委,从事流行音乐。6:韩红-中国音乐学院专业声乐生,文工团团长,从事流行音乐、通俗音乐。7:谭晶-中国音乐学院专业民乐声乐生,青歌赛冠军,从事流行音乐、通俗音乐。

这里其实就属于一个地区对于音乐艺术的定位问题。音乐的功能性有很多,但是长期来看,一定是将音乐与文化艺术强相关,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性,增加歌手和从业者内心归属感,才能培养出源源不断拥有原创能力的歌手。这就是音乐教育的意义——文艺文艺,文化艺术的归宿问题,才是一个乐团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

恰恰:港乐和当下40年后的韩国音乐都走向了没有文化归宿、没有艺术审美的音乐方向——娱乐至死问题!音乐成为了彻底的奶头乐,而不是一种需要教育来烘托文化归宿的文艺手段。可能我们看很多晚会觉得音乐不好听,但实际上每一场文化晚会,每一首歌曲,都是在强调音乐不是商业的必需品,而是文化的附庸和升华。音乐只有基于文化,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是一种教育才具有的家国情怀的定位问题。

港乐、韩国音乐他们都不具备这种音乐艺术对于文化归宿、文化宣传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本质上他们没有足够深刻的音乐教育和自产文化归宿。可以说,内地音乐为什么可以不断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歌手专业度是极高极高的,他们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就从事着国家定位为:文艺宣传和音乐艺术方向,虽然我们内地的音乐发展并不发达,下限较低,但是上限其实已经很高。

港乐因为人数太少,基数太小,专业性远远不够,从未听过有哪一个港乐歌手是专业声乐生毕业的。专业视角下,张学友的唱功也是完全和国内声乐科班生完全不再一个频道。随着市场的发展,最终一定是比拼专业度和音乐专业性的。台湾音乐同样也具有港乐的问题:人才太少,内地音乐一年能产出五位数音乐人才,1%的天才,那也有500位天才,他们专业性是非常高的。

这就是内地音乐为什么可以蓬勃发展的关键:因为国内十一所音乐学院,每年都有输出数千名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人才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也是音乐商业的推动力。比如说当下的人才:单依纯,就属于一个完美的专业度吊打所有老牌歌手,让老牌歌手看到新时代的那个人。这就是音乐教育的意义,他们诞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人才。港乐在音乐教育上的失败,恰恰是他们衰败的根本。

综上,其实港乐并没有衰败,他们只是回到了本该属于的位置。当年的辉煌更多是经济发达之下的工业碾压和娱乐至死导致的。忽视人才教育,一定是一个地区走向衰败的关键。可能我们内地音乐也不够好,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音乐教育上,内地音乐以十一所音乐学院提供了一种14亿人口内的天才成为天才的可能。而港乐连这种可能都没有,比如:陈百强、黄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