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好看皮囊”与“有趣灵魂”何以整合

更新时间:2024-12-16 09:33  浏览量:3

作者:刘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相勋(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12期

导 读:

本研究基于情感互动的表层与特质两类模式,从虚拟数字人的追随者视角出发,旨在描绘粉丝与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过程。

一、研究背景

元宇宙时代,形色各异的虚拟数字人进入大众视野,关于虚拟数字人的讨论层出不穷。据艾媒大文娱产业研究中心报告,2023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3334.7亿元和205.2亿元。随着泛娱乐生态的繁荣发展,虚拟人物形象将会在音乐平台、游戏、直播等更多线上场景中应用。在此背景下,虚拟数字人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所聚焦的虚拟数字人,不同于现实偶像的运行机制,具备更强的技术控制性[1],通常以虚拟二次元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幕后由真人依托动捕技术以直播形式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伴随着观众情感的推进,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也与现实情感互动有所差异:情感互动者面对现实偶像,会基于偶像外形和人格特质分化形成表层情感互动或特质情感互动两种模式。而虚拟数字人是由中之人和虚拟形象两部分拼接而成的“组合体”,面对存在于虚拟空间的偶像,受众如何感知虚拟数字人,对其角色形象和内在特质进行建构,并建立起情感互动呢?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模式和形成过程进行描绘探究。考虑到此类虚拟数字人在内容生产运营模式下中之人和虚拟形象组合运营的特殊性,探究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路径,可以在以往虚拟数字人研究基础上丰富情感互动的视角,剖析其情感互动模式与情感互动过程,对虚拟主播类的虚拟数字人运作,特别是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维护提供创新性思路。

二、文献回顾

本文聚焦于虚拟数字人粉丝群体的情感互动模式,旨在从受众的角度描绘其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过程,从情感互动模式和虚拟数字人相关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回溯,基于文献评述提出研究问题。

(一)情感互动及情感互动模式

心理学认为,情感互动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情感互动具有情感倾向性。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情感互动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强化或理想化。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将情感互动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国外研究者对情感互动动机进行研究,依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青少年期的情感互动源自个体的精神分割需求,青少年需要认同特定的偶像来强化自我的力量[2]。在关于情感互动模式的相关研究中,岳晓东等学者提出情感互动的两种模式:一是基于偶像外形的表层情感互动,二是基于偶像人格特质的特质情感互动。前者将偶像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突出欣赏其外在形象魅力,而后者则将偶像相对化、理性化和平凡化,突出欣赏其人格特质,采取何种模式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偶像认同与依恋程度[3]。

(二)虚拟数字人及其情感互动模式

虚拟数字人从诞生至今已有30余年,其间每一次的发展都伴随着技术发展和偶像运营模式的创新[4]。喻国明等研究者以虚拟偶像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作为分类标准,将其分为内容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和产业驱动型三大类[5]。本次研究的虚拟数字人是产业驱动中以直播行业驱动的虚拟数字人,这类虚拟数字人是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和实时演算技术,由“中之人”(真人)扮演,实际上是真人以虚拟形象进行网络直播。直播过程中,观众进入直播间观看虚拟数字人相关内容,契合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的四个要素:两个或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置界限,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分享共同的情绪体验,并从中汲取情感能量[6]。虚拟数字人付出情感劳动,与粉丝进行拟社会互动[7],达成情感缔结。除此之外,虚拟数字人通过技术以及职业设定的驯化逐渐成为粉丝个人意愿的承载者和理想自我的表现者[8]。同时,粉丝受众与虚拟数字人之间的互动契合荣格人格理论,二次元虚拟形象作为双方沟通的中介,可以撕掉日常生活中隐藏自身情感的社交面具,虚拟空间语境下,展现出来的情感更为真实,双方互动也会有更为强烈的亲切感和陪伴感。

在情感互动模式上,面对由虚拟形象与真实人类组合运作的虚拟数字人,追随者的情感互动也符合表层情感互动和特质情感互动的情感互动模式,但与现实情感互动的差异在于:现实偶像是一个同一体,外表和性格都融合在真人身上,对现实偶像表层或特质的情感互动模式是情感互动者对现实偶像的皮与质主动分离的结果,即情感互动者自发选择情感互动偶像的外形或是特质;而虚拟数字人本身由于其特殊的内容生产和运作模式,本身是“中之人”和“虚拟形象”的结合体,这意味着受众在接触虚拟数字人时,会受到运营模式的影响,在开始接触这类虚拟数字人时,不可避免地被动分离虚拟数字人的“皮”与“魂”。为此,有学者从偶像角色和受众情感角度分析受众的认同感,注意到受众对虚拟数字人角色与身体之间混同的情感现实主义[9]。包括源于电子游戏的虚拟数字人在粉丝的期待视界中构成游戏角色、虚拟数字人及幕后艺人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任何松动、断裂与变换都可能会造成审美体验的突变,造成受众的抵制与粉丝的流失[10]。面对由技术和真人共同塑造的虚拟生命,前人研究主要从受众情感角度进行探讨,分析虚拟数字人的角色身份以及人格设定,以及在虚拟数字人养成与粉丝文化实践过程中的文化价值[11],其中来自受众第一视角的证明还有待补充,启发本次的研究有必要以受众角度探讨追随者对此类偶像的情感投射与情感互动构建过程。

基于上述研究认知,本文根据前人总结的表层与特质情感互动模式,从受众角度的情感互动模式为出发点,对其与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模式进行探索分析。旨在解决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受众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受众是如何构建出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的?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鉴于本文是对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过程构建的探索性研究,且聚焦于描绘受众的情感互动模式,研究者选取国内的虚拟数字人团体A-SOUL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角度了解虚拟数字人粉丝的情感互动过程。在本研究中,运用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利用扎根理论进行资料分析与编码。

(一)研究方法

首先,本次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在正式访谈之前,拟定了访谈提纲与访谈对象,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获取粉丝对虚拟数字人A-SOUL的情感态度以及情感互动过程。在访谈过程中采用灵活宽松的访谈结构,保留访谈者的语言、想法,征询粉丝们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对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不同阶段的情感进行逐步提问与交流。

此外,研究过程中运用网络民族志方法,主要是采用潜伏观察的方法,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沉浸于粉丝的本土化论坛空间,以文本的形式收集主题帖资料,特别是虚拟数字人粉丝的情感态度表达,比如粉丝发布在论坛中的心路历程、对于A-SOUL内容的情感抒发等文本内容。最后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获取到的原始文本进行编码分析,通过比较整理,梳理出粉丝情感互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情感态度,并进行多次论证提升理论饱和度,最终提炼出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对象

A-SOUL是乐华娱乐和字节跳动联合打造的虚拟数字人女团,本质上采用虚拟主播(Vtuber)的形式与外界进行互动,但在内容创作上接近偶像运作模式,即在五位虚拟数字人的角色背后,是由五位真实的人类辅以动捕技术[12],以二次元虚拟形象通过线上直播产出歌舞表演、小剧场、杂谈与游戏等内容与观众进行互动,这些角色后的人被称之为“中之人”。该团体共有向晚、贝拉、珈乐、嘉然、乃琳5名成员,于2020年11月出道,成员们在制作方所架构的“枝江”世界生活,主要在B站、抖音平台发布内容。成员嘉然(B站账号“嘉然今天吃什么”)最早在B站进行直播,目前该平台已经拥有上百万的粉丝,并以第一位偶像虚拟团队成员身份入选2021年B站百大UP主,圈住大量泛二次元流量。成员珈乐也曾成功刷新B站历史,以12000舰的成就登顶主播区。A-SOUL发展至今全网粉丝已超2000万,在国内的虚拟数字人行列中有着庞大的粉丝数量,知名度较高,也是当下具有代表性的虚拟数字人团体,由此本研究选择该虚拟数字人团体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研究包括半结构化访谈和潜伏式观察两部分。在访谈部分,研究者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在豆瓣魂组等平台搜集论坛粉丝公开发布的关于自身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言论,综合分析后编制访谈提纲,邀请发帖粉丝参与线上或线下访谈。根据A-SOUL官方在2017年公开发布的粉丝调查数据,该虚拟数字人团体的粉丝年龄在18—23岁的人群占比70.95%,男性粉丝占比90%以上。

在正式访谈开始之前,根据事先设计的提纲对2名粉丝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对具有实质意义的情境和问题进行了适时追问,进而对访谈提纲进行调整,形成最终进入正式访谈提纲的问题:

1.对虚拟数字人的态度认知:当时一开始接触A-SOUL,看到她们的内容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怎么对她们产生兴趣的呢?会觉得A-SOUL有什么不一样的嘛?

2.与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经历:认为她们有哪些地方最吸引或是打动你呢?在你对她们比较入脑的那段时间,有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呢?在看A-SOUL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过情感共鸣?具体可以举例子说一下。你对A-SOUL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她们会给你什么样的力量吗?

3.长期关注虚拟数字人的体会:了解时间长了,就现在这个阶段来说,现在看A-SOUL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你是怎么去理解虚拟数字人和粉丝之间的关系的呢?比如说A-SOUL和AU7之间的关系。你在看A-SOUL的时候是怎么去理解她们的“皮”和“魂”呢?又是怎么去看待“皮魂一体”这种说法呢?

在本次访谈中,研究者一共与11名年龄在18—23岁的受访者进行沟通,在征得参与者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将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后,最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文本进行资料分析与编码。

除了对粉丝进行访谈,本次研究同时对网上论坛进行潜伏式观察,采用目的化抽样的方式,针对该团体形成的两大粉丝论坛——百度贴吧“a-soul吧”(共有159016关注者)和“豆瓣魂组”(共有19633名小组成员)展开虚拟数字人粉丝情感态度的话题追踪。研究者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跟踪并定期记录信息,在潜伏观察过程中,发现粉丝论坛中的本土化语言将虚拟数字人的外表形象称为“皮”,展现虚拟数字人性格、情感等人格化特征的幕后“中之人”则被称为“魂”。同时,研究者注意到,粉丝评论中对虚拟数字人的外表形象和人格特质会随着深入接触产生偏向外形或者偏向特质的情感侧重,并存在将代表外表形象的“皮”与内在特质的“魂”合为一体的情况。为了精准描绘粉丝对虚拟数字人外表与特质的情感变化过程,本次研究选择以“皮魂”“皮魂一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收集相关主题帖文本,共获取到78篇相关主题帖下的1178条评论。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内容分析,主要是对粉丝态度偏好进行类属分析,该数据集将用于发掘粉丝对于虚拟数字人“皮”与“魂”的情感态度,总结出虚拟数字人粉丝的情感互动特点。

通过两个阶段的资料收集,本研究能更直接完整地了解追随者与虚拟数字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梳理虚拟数字人粉丝群体的情感互动心理,在此基础上描绘粉丝的情感互动过程。2022年1月至4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邀请11位均为虚拟数字人A-SOUL粉丝的受访者参与,交流受众视角的情感互动历程,获取粉丝的情感互动过程资料,描绘在不同阶段粉丝的情感态度变化。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主要通过网络民族志方法,加入豆瓣魂组、百度贴吧、a-soul吧,整理虚拟数字人粉丝论坛的文本,共获得“皮魂”相关主题帖78篇,以了解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的认知态度,完善虚拟数字人粉丝情感互动特征。

四、资料编码与分析

本文借鉴扎根理论进行资料分析与编码,首先梳理受众在接触虚拟数字人过程中形成的异于现实偶像的“皮魂一体”的情感互动模式,接着探究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模式的建构路径,通过对情感互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情感态度进行整理,并结合网络民族志获取到的信息,建构起受众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路径模型。

(一)原始资料编码

1.开放式编码

扎根理论主要依赖三级编码系统,即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开放式编码为一级编码,对访谈资料回顾并找到反复出现的词语、主题或概念,将访谈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并重新组合起来。根据上述思路,研究者手动对文档进行逐字逐句分析,将意思相同和相近的概念进行合并,在对各阶段所获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后,共提炼出71个初始概念,归纳形成41个范畴。

2.主轴编码

第二级编码是主轴编码,借用演绎和归纳,分析出编码之间的类属关系。通过整理41个开放式编码,重新组合受众接触虚拟数字人过程中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变化,依照编码中的时间线与故事线逻辑对开放式编码进行梳理归纳,根据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的认知态度和互动程度的差异,将粉丝的情感互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归纳出12个范畴。

表1 主轴编码结果

3.选择性编码

数据分析的最后阶段为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依据核心范畴间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理论或模型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整合与凝练,在所有命名的概念类属中,觉醒“核心类属”,使分析不断集中到那些与该核心类属有关的节点上。经过归纳、分析和反复比对,最终归纳出“认知态度”“情感互动”“情绪价值”三个“核心类属”。

(二)由分离走向整合的粉丝情感互动路径

根据主轴编码中粉丝对虚拟数字人认知态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可以大致将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情感互动前期

对访谈数据进行主轴编码分析后,将情感互动初期编码进行情境化梳理。(见图1)在情感互动初期,主要是受众对虚拟数字人信息的初步接触,通过在外界信息环境中接触到虚拟数字人的相关内容,逐步引发对虚拟数字人的欣赏和关注。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是在现实生活遭受压力的情况下接触到虚拟数字人,“我不接纳自己,不接受现实……做什么事都是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立马放弃,干啥啥不成。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A-SOUL”。(20220327ANN3)还有部分受众本身有着二次元文化背景,对虚拟主播有过相关了解,在信息接触平台受到算法推荐的影响,接触到虚拟数字人A-SOUL的相关内容。此外,也有人表示自己并没有二次元文化背景和追星经历,是被A-SOUL相关表情包、流行热梗、表演内容等因素吸引。在接触虚拟数字人后,受众会对偶像的相关内容进行搜索与讨论,在这一情感互动阶段,受众主要因为虚拟数字人的形象外观、高端3D动捕技术以及内容本身展现出的偶像实力等外部因素对虚拟数字人表示欣赏与认可,在情感态度上多表现为关注内容形式和偏向感官体验的表层欣赏。“他们是有3D的这种的动捕技术优势的。”(20220518WGZ1)“一开始还是因为那些比较表面的东西吧,就是觉得啊很可爱这样子。”(20220418YUL2)

图1 情感互动前期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态度模型

2.情感互动中期

随着前期所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受众与虚拟数字人建立起情感互动的关系,并根据虚拟数字人的直播运营模式与偶像进行高频率互动,比如线上的弹幕、评论,以及参与官方组织的线下活动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粉丝与虚拟数字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最为深刻,粉丝常用“入脑”来表示对虚拟数字人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虚拟数字人本身是由虚拟角色形象和“中之人”组合而成,虚拟数字人与受众进行直播互动时,是由“中之人”对角色进行演绎并与受众进行互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之人”需要把自身情感投射到角色的同时,也对受众进行情感投射,从而让受众体验到沉浸感以及来源于虚拟数字人的真情实感。(见图2)

图2 情感互动中期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态度模型

粉丝根据偶像的经历,联想到自身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和目标,对虚拟数字人进行情感投射,构建起关于虚拟世界的想象,与屏幕中的偶像产生情感共鸣。“我一直认为,在虚拟的,遥不可及的世界里,有一个枝江,那里生活着五个可爱姑娘,我对那个名叫枝江的地方充满疯狂的向往。”(20220327ANN3)“我有一些逃避现实,把自己的失意寄托到她们身上。希望她们能够成功。”(20220522MAO1)这一过程中,“中之人”的个人特质有更为明显的表露,甚至“中之人”自身性格会打破虚拟数字人原先的人物设定。“中之人”在直播时与受众分享个人经历和情绪,会进一步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让受众感到虚拟数字人的真实与亲切。“嘉然读这篇小作文的时候读哭了,有的人说是rp10,我觉得是非常真情实感,把我扔到这个环境我看到我也会哭。”(20220310BIL3)

在高频率的内容接触和互动下,粉丝对“中之人”的认识有所加深,特别是“中之人”的性格、经历与精神气质受到粉丝的高度认可,并联系自身生活获取精神激励。“看到她们这么努力之后感觉自己各方面也得努努力,不然感觉有种莫名的愧疚。”(20220418YUL2)在虚拟数字人直播过程中,“中之人”不仅需要对人物设定有所演绎,也需要与受众进行真切交流[13],这就使“中之人”向角色与受众两方面进行情感投射,本质上属于“中之人”借由技术平台提供的场域,通过在直播中的人设和表演转化为粉丝所需的情感价值[14],并满足受众的心理和情感以及娱乐等的需要。追随者在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交互中获得参与感、见证感等情绪价值,这一阶段粉丝在表层性欣赏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中之人”人格品质的特质情感互动。

3.情感互动后期

粉丝在与虚拟数字人有较长时间的情感互动后,进入情感互动后期。在此阶段,粉丝与偶像的互动强度有所减弱,主要是维系上一阶段双方所构建的关系。在这一时期,粉丝与偶像在情感互动的基础上,距离感明显减小。粉丝会采取理性消费、反对粉丝社群形成封闭化小团体、向官方运营提出理性反馈意见等行为维护双方关系。其中,“二次创作”作为粉丝在情感互动中的一种参与式文化[15],既发挥虚拟形象便于传播加工的技术特性,也可以促进双方关系的平等化,即在二次创作过程中,粉丝将脱胎于偶像的相关内容进行解构重组,融合个人情感与理解进行自我抒发,此举突破了传统偶像与粉丝间的权力关系,粉丝通过二次创作的内容表达将自我价值观投射到虚拟形象上,借助创作表达形成自我认同[16],也将情感中心回归到自我现实生活。与此同时,受众完成对虚拟数字人的人格化认知,对于虚拟数字人的身份做出进一步解读,虚拟数字人对于受众的生活而言:“更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而不是必需品”,“五位成员就是五个普通的女孩子”,“彼此之间像是同学和朋友”,此时受众获取到虚拟数字人带来的陪伴感和抚慰感。通过关系的长期维系,在持续互动接触下,粉丝已经接受偶像形象和“中之人”性格的密切配合,代表虚拟形象的“皮”和“中之人”所展现出的“魂”已经在受众认知中完成绑定,“皮魂一体”的认知态度由此实现。从情感互动模式上看,粉丝前期的表层欣赏和特质认可也走向统一,形成表层与特质密不可分的情感互动模式。(见图3)

图3 情感互动后期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态度模型

(三)虚拟数字人追随者的情感互动特征

根据网络民族志获取到的粉丝评论,本文通过围绕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皮”“魂”以及“皮魂一体”认知态度展开文本的类属分析,梳理原始文本评论资料发现,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模式主要有两大特点。

1.递进性

递进性主要表现为粉丝在整个情感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偏向。粉丝在接触虚拟数字人之初,更容易接受虚拟数字人的外观形象、表演形式、技术特色等表层内容,由此产生的感官欣赏意味着粉丝进入表层情感互动阶段。在情感互动中期阶段,伴随着粉丝与虚拟数字人的互动加深,特别是“中之人”作为虚拟数字人关键的一部分,本身情感和个性更容易打动粉丝,粉丝的情感偏好由表层欣赏过渡到对虚拟数字人人格特质的认可,在情感互动模式上也逐渐以“中之人”的人格特质为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感互动模式发生彻底转移,而是以递进的方式,在原先表层的浪漫性情感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对虚拟数字人人格特质的理性认可。随着双方关系的稳固,在情感互动的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形成所谓“皮魂一体”的情感互动模式。

2.绑定性

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模式的绑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互动后期,具体表现为粉丝在与偶像长时间互动接触下,虚拟数字人的虚拟形象和背后对应的“中之人”在粉丝认知中的不可分割或更换。粉丝本土语言中的“皮魂一体”不仅是表层情感互动和特质情感互动的合一,也是虚拟形象和“中之人”的合一:由于虚拟数字人本身就是人与虚拟形象的复合物,融合了“中之人”的声音、真情实感和虚拟形象三位一体的视觉内容,伴随双方的长期互动,受众将虚拟形象和“中之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换“中之人”对粉丝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如果皮下换了一个人的话,就算还是那个皮,也不是我喜欢的V了”(20220415BK01),这也构成了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后期阶段的绑定性特征。

五、研究结果与启示

(一)研究结果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同时结合网络民族志对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路径进行探索式构建,主要有两方面的发现:根据虚拟数字人和现实偶像的差异,在运行机制上,虚拟数字人是以二次元动漫化的外观形象进行内容表演并与受众进行互动,幕后的“中之人”作为动作语言和情感的发出者与受众实现情感交互。受众对于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表层情感互动和特质情感互动兼具的情感互动模式。这回答了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即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感互动模式。此外,研究通过对受众的整个情感互动过程进行梳理,描绘粉丝在情感互动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认知与情感态度,归纳出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的递进性与绑定性特征,回答了本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即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模式路径是如何构建的过程。

本文围绕扎根理论选择式编码所提炼出的三个核心范畴,结合粉丝的情感互动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构建出粉丝的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理论框架,(见图4)其基本逻辑是:粉丝通过与虚拟数字人的初步接触,欣赏其外在虚拟形象,先形成表层欣赏态度;双方在虚拟形式的直播互动中,距离有所拉近,粉丝与虚拟数字人展开多元的情感交流。立足于虚拟数字人本身的运行机制,以“中之人”为主导的虚拟数字人可展现真人的性情和品质,能够在保持外形可操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中之人”展现出的真情实感让受众在虚拟形式下更沉浸地参与情感互动,并形成双方之间的平等交流,这个阶段粉丝开始更多地关注虚拟数字人背后“中之人”的人格特质,在原有的表层情感互动基础上增加特质性情感互动。伴随双方情感互动层次的加深,粉丝对虚拟数字人产生人格化的认知,与虚拟数字人之间达成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图4 粉丝的虚拟数字人情感互动路径模型

粉丝对虚拟数字人的内容进行重新编码,在体验参与式创作的同时,从虚拟与现实的情感互动中获取参与感、激励感、陪伴感等情绪价值。在双方关系中,粉丝将情感回归自我生活,虚拟数字人在粉丝认知中成为平凡化的生命个体[17]。由此,追随者对虚拟数字人形成“皮魂一体”的认知,构建起外表与特质合一的情感互动模式。

(二)研究启示

伴随着元宇宙概念下虚拟世界的搭建,技术迭代推动虚拟数字人发展,虚拟主播作为真人和技术的复合体,不同于完全由人工智能技术操控的虚拟数字人,是借助真实的人类情感与受众形成情感缔结,为受众提供陪伴感等情绪价值。虚拟数字人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通过相对平等而稳定的直播模式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对于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反映了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年轻个体对自我精神层面新形式的探索与追寻。依托虚拟形象搭配“中之人”的运作模式,在动捕技术驱动下,受众以虚拟形式为媒介,主动进入偶像的虚拟化想象空间。技术与想象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不仅体现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画面呈现的逼真性,更契合了现代人所具备的“想象虚拟现实的能力”。在虚拟形象加持下,虚拟数字人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多元互动,“中之人”所展现出的人格特质是粉丝极为重视的一方面,由此在虚拟数字人行业中依然不可忽视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核心支撑不仅是维系虚拟数字人与受众关系的关键[18],也对人机文明的实际应用有着无法忽略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围绕虚拟数字人的情感互动构建过程展开探索,选取A-SOUL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前提下的研究分析主要针对虚拟主播情感互动过程展开,其中涉及关于粉丝文化相关的社群氛围、粉丝行为等维度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为丰富的虚拟数字人类别,并针对粉丝文化的各个不同维度进行深入拓展。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交媒体时代我国福利舆情的突变演化机理与防控对策研究”(批准号:20BXW076)成果】

参考文献:

[1]Ruolin Kong., Ziheng Qi.,Sicheng Zhao. Difference Between Virtual Idols and Traditional Entertainment[C].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dustry (ICEMCI 2021).Canton,2021(12).

[2]Chau-Kiu Cheung.,Xiao Dong Yue. Pentangular Dimensions of Chinese Adolescents' Idol Wor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012 (03):225-244.

[3]岳晓东,严飞. 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J].青年研究,2007(04):15-20.

[4]郭全中,张营营.粉丝经济视角下虚拟偶像发展演化及营销进路探析[J].新闻爱好者,2022(03):16-19.

[5]喻国明,杨名宜.虚拟偶像: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传播媒介[J].新闻与写作,2020(10):68-73.

[6]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9.

[7]Jelena Guga. Virtual Idol Hatsune Miku. Arts IT 2014[J]. Arts and Technology,2015(145),36-44.

[8]王鹏.虚拟偶像驯化:虚拟偶像与粉丝的拟社会互动[J].青年记者,2022(02):44-45.

[9]张路.虚拟主播角色论:情感、现实与社会关系[J].当代动画,2021(01):22-28.

[10]姚睿,黄汀.当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路径与产业模式:以虚拟偶像团体K/DA为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1):125-130.

[11]解迎春.虚拟偶像的文化赋能及其文化想象[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02):91-102.

[12]Y.Q.Wang.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irtual Idol Industry Empowered by 5G+Motion Capture Technology——Taking the Virtual Idol Group A-SOUL as an Example[C].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Machine Vis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MVIT 2022).Haikou, 2022(06).

[13]吕鹏.线上情感劳动与情动劳动的相遇:短视频/直播、网络主播与数字劳动[J].国际新闻界,2021(12):57-76.

[14]刘怡.论网感化语境下青少年受众对影视明星人设的期待结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7):103-108.

[15]邓年生,姜博文,范玉吉.粉丝自制视频“盗猎者”的符号生产机制[J].编辑之友,2017(08):53-56.

[16]宋雷雨.虚拟偶像粉丝参与式文化的特征与意义[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12):26-29.

[17]巩晓亮,麻宇超.“智”化与“人”化:人机传播中虚拟数字人角色的再审视[J].青年记者,2024(04):42-46.

[18]陈晓伟,丁正凯.虚拟偶像:媒介与粉丝的二元共塑[J].青年记者,2022(08):59-61.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刘强,代相勋.“好看皮囊”与“有趣灵魂”何以整合——虚拟数字人与粉丝的情感互动机制探索[J].青年记者,2024(12):38-45.

标签: 有趣 灵魂 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