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尖下的音乐记忆 | 乐游
更新时间:2024-12-31 15:04 浏览量:4
圣米克教堂
文/摄 杨罕琚
耸立于德国汉堡市中心的圣米克教堂(Hauptkirche Sankt Michaelis)是这座都市中最大的教堂。这一数度重修的城市地标是汉堡的制高点之一,也常被誉美为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地区巴洛克新教建筑的代表。而对于爱乐者,历史悠久而命运多舛的“米克”(Michel,汉堡人对它的昵称)更是见证了这座北德重镇中数百年来许多别具意义的历史瞬间:C·P·E·巴赫在这里长眠,勃拉姆斯在这里受洗……“米克”的名字紧密地与汉堡的音乐史相关,它既新且旧的塔尖是指引我们通向这座城市的音乐回忆的符号。
圣米克教堂塔顶上的汉堡城景
6座迷你博物馆
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随着人口与经济规模的壮大,汉堡的城区也在17世纪初迎来了一次扩建:在荷兰人范·佛肯勃(Jan van Valckenborgh)的设计下,汉堡向西延伸出一片“新城区”(Neustadt),而一座属于新时代的新教教堂也在这片新区内落成——圣米克教堂。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贸易与城市的逐渐繁荣,也带来了宫廷之外的音乐文化的发展。1721年,辗转多地的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来到汉堡担任五所主要教堂的音乐总监,并定居于此直至去世。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汉堡音乐史自此开始。
自圣米克教堂向北步行5分钟,便到了汉堡著名的作曲家博物馆(Komponistenquartier,德语意为“作曲家区”):在这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通过档案展览中进入这座城市中的音乐回忆。
作曲家博物馆
“作曲家区”在一栋建筑中包括了6个迷你博物馆,聚焦于7位与汉堡有关的作曲家:泰勒曼、哈塞(Johann Adolph Hasse)、C·P·E·巴赫、门德尔松姐弟、勃拉姆斯和马勒。其中,哈塞、门德尔松姐弟、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不过,门德尔松姐弟年幼时就离开了汉堡,说实话他们的音乐世界与汉堡关系甚浅,而哈塞与勃拉姆斯的早期音乐生涯的确开始于汉堡);马勒在汉堡国立剧院担任过近十年的首席指挥;而真正在汉堡迎来最为辉煌的职业生涯的是泰勒曼与他的教子C·P·E·巴赫——自1721至1788年的一甲子间,两位大师前后担任这座城市的音乐总监,并都在这个位置上去世。彼时的汉堡也因此成为见证巴洛克风格蜕变入早期古典时代的音乐名城。
博物馆中,除了生平介绍与档案附件,比较珍贵的是可以看到一些早期乐器的原件藏品。除了较为常见的古钢琴及羽管键琴复制品外,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把漂亮的六弦“柔音古提琴”(viola d'amore),泰勒曼常利用其独特的抒情性音色,将其与长笛搭配。很用心的是,博物馆在每一份展品介绍下都附上相关作品录音的试听,可以让观者及时地听到这些独特的声音。不过,泰勒曼为柔音古提琴所写的那些轻音乐只是他庞大遗产的冰山一角:在汉堡时,他需要每周谱写一部康塔塔,每逢宗教节日还要加倍出产;需要每年写作一部受难曲(共计逾40部);同时,泰勒曼还为城市歌剧院创作了20余部歌剧;这还没有算上各类器乐作品。即使“水作”层出不穷,泰勒曼出色的旋律天赋还是让他在应付差事时写出许多兼具商业与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抒情化,也更世俗化,一度成为彼时最受欢迎的德国作曲家。
而他的这种音乐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教子与继任者C·P·E·巴赫,而正是以后者为代表的一众当世名家,推动着德国音乐自巴洛克转入早期古典主义风格。在其汉堡岁月中,巴赫除了继续谱写他擅长的交响曲与协奏曲体裁外(如著名的六首《“汉堡”交响曲》),对于彼时的他而言,或许更为重要的还是那些追寻父亲高峰的大型宗教作品。1768年来到汉堡之后,巴赫为这座城市奉上的首部巨献便是清唱剧《沙漠中的犹太人》(Die Israeliten in der Wüste),这部上承亨德尔《弥赛亚》、下启门德尔松《伊利亚》的大作,也是他规模最为宏伟的作品之一。而这份工作最丰盛的成果或许是1778年首演的《耶稣的复活与升天》(Die Auferstehung und Himmelfahrt Jesu),当时便饱受赞誉,甚至莫扎特曾于1788年在维也纳指挥这部作品——而就在那一年的年末,巴赫病逝于汉堡,下葬于刚刚重建完成仅仅两年的圣米克教堂的地下墓穴。
C·P·E·巴赫的墓
1位汉堡音乐英雄
半个多世纪后的1833年的5月26日,一位叫做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新生儿在圣米克教堂中受洗。他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下一个音乐英雄,甚至是这座城市最引以为豪的那一个——设有他头像艺术品的勃拉姆斯广场前,矗立着汉堡曾经最大的交响音乐厅拉伊兹厅(Laeiszhalle),而周边环绕着各式各样标记着“勃拉姆斯”的建筑与招牌。
勃拉姆斯广场与拉伊兹厅
勃拉姆斯头像艺术品
勃拉姆斯的特殊地位或许也体现在他的博物馆并没有与其他6位作曲家挤在一间屋子里,而是在同一栋建筑中单独开辟了一间“勃拉姆斯屋”:这也是这附近的街区中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19世纪历史建筑;而在它附近的勃拉姆斯出生的家已在“二战”的炮火中化为灰烬。
勃拉姆斯博物馆
汉堡新城的这片区域曾是勃拉姆斯人生前二十年中的家。1847年,这位少年天才在汉堡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钢琴独奏会,而他作为作曲家的生涯也自此时开始(虽然后来他对青年时代的作品多有不屑)。我们今天能在这栋勃拉姆斯没有居住过的建筑中看到他使用过的一架产于1851年的立式钢琴(Baumgardten & Heins)原件;而我最终也被允许触碰了这件意义独特的乐器。它的声音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轻盈透明。当然,它不是什么名贵器物,但能通过它想象那个时代的勃拉姆斯,是每一位朝圣者莫大的荣幸。我尝试在上面弹了一段勃拉姆斯晚期最具抒情性的《A大调间奏曲》(作品118之2),没想到声音意外地契合——或许,晚年的勃拉姆斯仍存留着在汉堡写作早期歌曲时的那一种透明的温柔。
勃拉姆斯使用过的钢琴
今天的圣米克教堂在建筑形制上与18世纪或许差别不大,但在历经20世纪的大火与轰炸后重修得粉白光亮,其中的好几架管风琴也不会是彼时大师们听见过的声音了。乘坐电梯来到圣米克的钟塔观光台上可以一览汉堡在废墟上新建起的风景:易北爱乐、拉伊兹厅、国立歌剧院清晰可见。这座新而旧的港口城市的音乐记忆始终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