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模式构建
更新时间:2025-01-13 17:26 浏览量:3
音乐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性格、反映一个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地方音乐文化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音乐教学要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发展,将学科专业优势与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有机结合,深度挖掘和传承优秀地方音乐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地方音乐文化的内涵及教学价值
地方音乐文化是在特定区域环境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从音乐题材、调式调性、表演形式以及所反映的风土人情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区别。
以陕北民歌为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粗犷、豪放,节奏鲜明有力,旋律多以五声征调式为主的独特风格。歌词多反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表达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品格。如信天游就形象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的真挚情感和生活气息。
又如广东潮州音乐,是岭南地区汉族人民自己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潮州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潮州歌谣、潮州鼓乐、潮剧唱腔等。其演奏形式以弦鸣乐器为主,配以笛、琵琶等,乐曲旋律细腻柔美、委婉动人,极富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韵味。
这些地方音乐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展现了各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每一个地方音乐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因此,作为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地方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教学价值。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看,地方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和精神气质。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从素质教学的视角看,地方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学内涵。这些地方音乐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勤劳智慧的传统美德。将其融入教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塑造品格,提升综合素养。
从创新创业教学的视角看,各地独特的音乐文化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生动素材。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走进乡村,挖掘、整理、研究地方音乐文化遗产,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与地方音乐资源相结合,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文旅项目,将优秀地方音乐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文化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高校音乐教学日益重视与地方音乐文化的结合,在课程开设、教学内容选择、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许多高校在教学中融入了地方音乐元素,但往往流于表面,对地方音乐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内涵挖掘不够。一些教师对所在区域的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对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美学特征等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难以准确把握地方音乐文化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对地方音乐文化的阐释和引导不够,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这反映出高校对地方音乐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地方音乐内容进行教学至关重要。当前,一些高校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比较随意,对本土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缺乏整体把握,难以遴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音乐内容。比如在选择地方民歌时,一些教师随意选取流行的、通俗的所谓“地方小调”,对传统经典民歌重视不够。又如在选择戏曲音乐时,对地方剧种的发展脉络、代表剧目缺乏系统研究,难以择优选取。这样的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难以充分展现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文化融合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教师“一言堂”现象较为普遍,满堂灌输地方音乐知识,师生互动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组织方式也较为单一,野外采风、田野调查等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较少。一些高校虽开展了地方音乐文化的实践教学,但形式大于内容,流于参观、走马观花,缺乏深度挖掘。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更难以让学生真正领悟地方音乐的精髓。
构建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音乐教学要与地方音乐文化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研究、优化课程、创新教学等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地方音乐文化研究,构建特色理论体系
要推进高校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文化的融合,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要成立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整合音乐、历史、民族等多学科力量,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大力挖掘、抢救、保护地方传统音乐遗产,全面梳理其历史沿革、发展脉络、艺术风格、文化内涵。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地方音乐进行录音录像、数字化存档,留住那些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瑰宝。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系统总结提炼地方音乐文化的特点、规律和内在精神,形成一套反映地域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地方音乐文化理论体系,夯实教学的理论基础。如有的地方高校立足徽州文化特色,在深入挖掘徽剧、徽州民歌的基础上,从生态美学、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总结提炼了“天人和谐、以情动人”的徽州音乐文化基本特质,从而构建起富有徽州韵味、引领地方音乐发展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制定专项规划,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要将传承发展优秀地方音乐文化纳入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地方音乐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目标、内容和举措。要成立由音乐学院、戏曲学院等相关院系负责人、资深教师、地方文化部门代表等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将地方音乐教学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增设地方音乐类课程。以地方音乐为主线,分类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在通识教学层面,面向全校学生普及地方音乐知识,了解地域文化,如开设“地域文化概论”“地方音乐欣赏”等选修课;在专业教学层面,则要更加突出地方音乐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增设“xx音乐史”“民歌演唱”“戏曲表演”等;在实践教学层面,则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生活,开展采风调研、文化创意等,开设“田野考察”“文创项目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同时要加强教材建设,立足地方实际编写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为教学提供优质资源。
(三)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实践形式
要推进教学模式变革创新,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要改革教学方式,减少满堂灌,增加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赏析经典作品、学唱地方民歌、剧目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要强化实践育人,与地方文化部门、艺术院团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馆,参加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近距离感受地方音乐的魅力;要组织学生“走下网络、走出校园、走进课堂”,利用假期深入生活,开展采风调研,搜集、整理地方音乐素材,用镜头、笔墨记录下那些鲜活、生动的地方音乐文化。要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优势,引导师生参与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立大学生地方音乐传习所、创意工作室,以项目为引领,组织学生围绕地方音乐题材创作歌曲、舞蹈、戏剧等,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在创作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要将地方音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民歌大赛、地方戏曲演唱会、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营造学习传承地方音乐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评价机制,突出育人导向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地方音乐教学融入学校教学督导评估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标准。在教师评价中,要将传承弘扬地方音乐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创新传承,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在学生评价中,要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重视学生在地方音乐学习中的参与表现、实践能力提升,要将参与地方音乐传承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内容。对积极参与、成果突出的学生,在评优评奖、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倾斜,以评价引导践行,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音乐专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参与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为地方开展非遗普查、建设数字音乐博物馆等提供智力支持。要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培养一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音乐文化传承人才。要创新服务方式,与地方开展音乐产业合作,推动优秀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让优秀地方音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总之,地方音乐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资源宝库。高校要发挥人才、学科和文化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实践中,高校要努力在传承保护、挖掘整理、研究阐发、创新发展上贡献更大力量,书写新时代高校音乐教学的新篇章。
作者:郝文捷,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