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铸教育,以创新致未来!上海市教育系统2024年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之四
更新时间:2025-01-14 11:04 浏览量:4
摘要:2024年,22家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让我们聆听名师领航、教书育人、匠心传承的故事。俞丽拿劳模创新工作室
培养顶尖人才亮相世界舞台
俞丽拿劳模创新工作室汇聚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优秀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工作室将教学、创作、表演、研究凝练为一体,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小提琴表演、教学、理论人才。
工作室由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音乐学院中、小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二级教授俞丽拿教授领衔,成员包括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位小提琴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何弦教授,硕士生导师袁佳敏副教授,帕格尼尼金奖得主黄蒙拉,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王之炅教授等中生代力量,以及张洋、花卉等青年讲师。每一位教师均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并在诸多重大活动中代表上海乃至中国在世界舞台中上亮相。
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平台支撑,工作室搭建学科平台,实现了“以研促教”“以研促创”的目标。通过高水平学术与实体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手段,实现了研究与教学的互补,培养的优秀学生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
杨立劳模创新工作室
让电化学能源更有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杨立,长期致力于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和器件的研究与开发,为国家清洁新能源战略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上海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杨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出色的学术平台,结合杨立教授的研究专长,不断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截至目前,工作室以上海交大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并授权国内外专利20余项,自2014年起,杨立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同时,工作室与国内外著名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储能器件关键材料、高性能电解质、正负极材料等领域,工作室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未来,工作室将进一步推动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创新,力争形成更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电化学能源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徐冬根劳模创新工作室
树立“数智法治”研究的先行范式
“在数字时代,网络平台在用户数据保护方面有哪些法律责任?如何应对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行为……”面对时下社会相关法律热点、痛点,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徐冬根,始终紧紧围绕法学前沿理论与实践,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他多年来一直深耕于国际金融法学与数字法学领域关键问题研究,产出了大量优秀研究成果。
数字法学是新兴交叉学科,其核心在于将传统法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应对数字化时代下的法律挑战和机遇。徐冬根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专注于数字法学与智慧法治创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团队出版了30多部著作和教材,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100余篇中文和外文学术研究论文。
数字法学在实践中涉及内容广泛,在网络犯罪防范、平台责任界定、企业数据保护、跨境电商与知识产权合规研究等方面,都有广阔的空间。工作室将继续聚焦“数智法治”前沿,持续推动该领域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
张建华劳模创新工作室
将创新写在集成电路产教融合上
“学术研究要推进行业发展,要为国家需求和经济主战场贡献力量。”秉持这样的信念,上海大学副校长张建华长期致力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和半导体装备等领域刻苦攻关,培养若干行业紧缺人才,将研究成果写到了高科技产品上。
张建华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首届上海杰出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她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瞄准集成电路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保障机制上创新突破,积极推进企进校、校住企、学进厂,构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新模式。
张建华劳模创新工作室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形成雁阵格局;带教青年教师团队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工作室还在技术领域勇拓“无人区”,获得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持。